韋娜:心遠紅塵,身隱墓室,終日與古人的壁畫相對

  在才俊雲集的洛陽畫壇,韋娜以其清新明快、雅俗共賞的創作風格,獨樹一幟。尤其是她的工筆人物、花鳥和小寫意山水,“狀物寫生,殆出天巧”,花卉翎毛,精細入微,借物抒情。成為古都畫界的一枝奇葩。

韋娜:心遠紅塵,身隱墓室,終日與古人的壁畫相對

韋娜工筆畫賞析

  韋娜從事古墓葬壁畫臨摹及研究保護工作近30 年,主持並完成十餘座古墓葬壁畫的臨摹復原及陳列。完成洛陽漢墓壁畫藝術分期分類和繪畫技巧的研究;完成磚結構宋墓形制與宋墓繪畫的藝術專題研究。

  韋娜:筆名秋池。1955年生於海南,1982年畢業於河南大學中國畫專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洛陽市工筆畫研究院院長、文博研究員。曾任:洛陽古墓博物館館長,洛陽都城博物館館長,洛陽天子駕六博物館館長、研究員,洛陽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出版專著及論文20餘萬字。在國家、省級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餘篇,創作現代美術作品近百幅。

韋娜:心遠紅塵,身隱墓室,終日與古人的壁畫相對

韋娜工筆牡丹賞析

  在韋娜的記憶中,她從小就對繪畫有著一種常人無法理解的痴迷。懵懂初開時,她就經常哭鬧著向父母要紙、要筆學畫畫。也許是天賦使然,小小幼童竟能把自己看到的或想象到的各種動物或小人書上的人物、花鳥畫得栩栩如生。

韋娜:心遠紅塵,身隱墓室,終日與古人的壁畫相對

韋娜工筆畫賞析

  韋娜的成才,得益於父母從小給予她的支持和鼓勵,他們儘可能地滿足韋娜在繪畫方面的各種要求,和所有的家長一樣,盼著能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培養出一個畫家。

  但現實卻讓韋娜的夢想變得越來越遠。1973年初春,韋娜響應黨的號召,上山下鄉,來到了位於瀍河區的史家灣青年農場。

  知青生活是非常艱苦的,對於一個城市裡長大的花季少女,沉重的農活,加上沒完沒了的政治活動,每天累得她飯都吃不下。但是在青年農場的三年多時間內,不管多忙、多累,韋娜都始終堅守著心中的那個夢想。

  韋娜常常白天干農活,晚上點著油燈作畫。在田間地頭工休之餘見縫插針地畫速寫,在三年多的時光裡,田間速寫就畫了三千餘張。她說:“我常常是白天干活,晚上作畫。畫的內容大多是‘三夏’快報、‘批林批孔’、農田建設等等。

韋娜:心遠紅塵,身隱墓室,終日與古人的壁畫相對

韋娜工筆畫賞析

  此外,在勞作之餘自學美術方面的基礎知識,單陳玉先先生的速寫畫就畫了三千餘張。韋娜說:“我還經常幫老鄉們畫些窗簾、枕套或桌布上的圖案,然後再教她們把這些圖案繡出來。”

  1978年,韋娜如願走進了夢寐以求的藝術殿堂——河南大學美術系,師從王威和丁中一教授,主攻工筆人物。韋娜如魚得水,進步飛快,成為學生中的佼佼者。1982年,韋娜以優秀的成績完成了她在河大的4年學業。

  就在她畢業前夕,一個難得的機會讓她嶄露頭角。她創作的畢業論文——中國畫《趕街去》,獲得了河南省第二屆青年畫展優秀獎,受到了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1984年,韋娜這幅驚人之作又經過加工和完善順利入圍全國第六屆美術展。

  1985年,當洛陽古墓博物館籌建急需人才時,尤其是當她聽說在博物館上班可以搞些創作時,她毫不猶豫地走進了古墓博物館。然而,走進古墓博物館之後她才發現,領導分配給也的工作,卻是一筆一畫地把發掘的古漢墓中的每一幅壁畫原封不動地臨摹下來。

韋娜:心遠紅塵,身隱墓室,終日與古人的壁畫相對

韋娜工筆畫賞析

  韋娜說:“當我第一次被人用繩子繫著進入古墓時,我的心都碎了。”她說:“每進入一座古墓,我雖然經常被先人們的藝術才華所震撼,但墓室裡的枯骨和難聞的味道,則時常讓我感到頭暈噁心。”

  一些沒有進水墓室,她還可以放個凳子坐下來臨摹,但有些墓室裡則灌滿了1尺多深的泥漿。在這種情況下,她只能穿上膠鞋,一站就是七八個小時。更讓韋娜擔心的是,很多墓室大都數千年不見日,一旦被打開風化,則時常有坍塌的危險。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其心理上的壓力和恐懼可想而知。

  回憶往事,韋娜仍對那段歲月心有餘悸。在很長的一段臨摹時間裡,韋娜先後臨摹了十多座漢墓裡的所有壁畫。而且由於天天臨摹,也使她的臨摹技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一次偶遇,改變了韋娜對自己工作的認識。

  那是在1988年一次全國漢畫年會上,韋娜有幸遇到了中國漢畫協會會長、著名的紅學家馮其庸先生。馮先生看到韋娜臨摹的百餘幅漢墓壁畫後,驚歎不已。大師專門與韋娜單獨談話。在大師面前,韋娜傾訴最多的則是臨摹漢畫中的恐懼和痛苦,是對自己這種選擇的後悔和無奈。

韋娜:心遠紅塵,身隱墓室,終日與古人的壁畫相對

韋娜工筆畫賞析

  沒想到大師卻爽朗的笑了,他坦誠地對韋娜說:“你是個幸運者。你想過嗎,全國有成千上萬個畫家,但有幾個畫家能天天面對兩千多年前先人留下的真跡臨摹作畫?我相信你現在的工作必將對你日後的畫技產生無法想像的影響,也必將使你終生受益。”

  韋娜心遠紅塵,身隱墓室,終日與古人的壁畫相對。她揣摩古人創作時的心境,彷彿與古人對話,又彷彿穿越時空,得到古人的真傳。耳鬢廝磨,魂攝魄隨,彷彿得到了藝術生命的涅槃再生。

  地處中原腹地的古都洛陽,是兩漢的陪都與國都。洛陽地區比較集中的兩漢壁畫墓,佔全國目前已發現壁畫墓總數40%。既是中原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又時代蟬聯,兩漢皆備,是華夏文明的瑰寶,也是眾多研究者共同關注的焦點。

  這給韋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別看她年輕美貌,但她卻不是弱女子,有著過人的膽識和超強的悟性,加上紮實出色的繪畫基礎,使她很快脫穎而出。

  韋娜的花鳥畫,十分注重意境的創造。她以南國女聰穎精靈的審美眼光和女性特有的感悟人生的心態,用細膩而活潑的繪畫語言創作出了一幅幅令人過目不忘的上乘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