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劃為7區5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之稱


廣西劃為7區5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之稱


地名如人名,

一個名字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特色,

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淵源與意義。

地名,

就是一座城市的身世。

歷史緩緩向前,

流傳中,許多地名已非原意。


廣西劃為7區5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之稱


興寧區

來歷名稱 1980年4月,朝陽區更名為興寧區,因興寧區的部分區域在1950年以前屬南寧(邕寧縣)興寧鎮管轄,故得名。


廣西劃為7區5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之稱


青秀區

來歷名稱 1979年復置稱新城區,以古城展新容得名。


廣西劃為7區5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之稱


江南區

來歷名稱 1980年5月成立江南區,因在邕江之南,故名。


廣西劃為7區5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之稱


西鄉塘區

來歷名稱 2004年由原永新區與城北區合設。以歷史地名西鄉塘得名。


廣西劃為7區5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之稱


良慶區

來歷名稱 2004年9月15日,調整南寧市部分行政區劃:設立南寧市良慶區。將原邕寧縣的良慶、那馬、那陳、大塘、南曉5個鎮劃歸良慶區管轄,良慶區人民政府駐良慶鎮,故名良慶區。


廣西劃為7區5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之稱


邕寧區

來歷名稱 元置邕(yōng)州路,據唐《元和郡縣誌》“因州西南邕溪水(今邕江)為名”,故名。泰定元年(1324年)九月,為慶南疆綏服,邕州路改稱南寧路。明清稱為南寧府。民國二年(1913年)6月降舊制中府、州、廳為縣,南寧府更名為南寧縣。因與雲南省的南寧縣(今曲靖市)同名,於是在民國三年(1914年),改為邕寧縣。四方俱水而中高曰邕;寧,取安寧之意。


廣西劃為7區5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之稱


武鳴區

來歷名稱 民國元年(1912年)陸榮廷任廣西都督,崇尚武功,意“以武而鳴於天下”,將武緣縣更名為武鳴。


廣西劃為7區5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之稱


隆安縣

來歷名稱 隆安置縣,始於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隆安縣名,由皇帝定賜。隆安之稱,據傳是當時廣西境內少數民族起義頻繁,當局驚呼“盜賊日起”,添設流官縣治,可“鎮據要害”而“保安民”。因縣治設在舊思龍縣,龍與隆同音,便賜名為“隆安”,希望置縣之後皇業隆盛,社稷安寧。


廣西劃為7區5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之稱


馬山縣

來歷名稱 清同治六年(1867年),廢那馬土司,改置那馬廳,民國元年(1912年),那馬廳改為那馬縣。民國四年(1915年)8月,興隆、白山、古零3個土司及下旺土司的首城頭、那馬的王耿城頭、安定土司的奇零地合併成立隆山縣。1951年6月那馬縣和隆山縣合併,兩縣名稱各取一字,命名為馬山縣。


廣西劃為7區5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之稱


上林縣

來歷名稱 唐武德四年(621年) 平蕭銑,於原嶺(領)方縣地置方州(即南方州),析嶺(領)方縣地置上林等縣。據《上林縣誌》記載,上林縣縣名自唐朝始用。“上”字系壯語“洞”的近音,“林”字系壯語“水”字的諧音,“上林”二字意為“有泉水流出的洞”。


廣西劃為7區5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之稱


賓陽縣

來歷名稱 清宣統三年(1911年)九月十八日,賓州各界聯合通電響應武漢革命軍號召,贊成共和,宣佈脫離清政府,改賓州為賓縣。民國二年(1913 年)改賓州為賓陽縣,以在賓水之陽,故名。


廣西劃為7區5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之稱


橫縣

來歷名稱 相傳晉代隱逸人士董京避居簡州,秋夜泛舟於江滸,見一仙乘浮槎(木筏)而來,橫槎於浦,此浦位於縣城西南五十里,浮槎枝幹扶疏,黑光照人,董京謁見了這位仙人。

人們根據這一傳說和神話故事,把這一江浦稱為橫槎浦,亦稱橫槎灘。原州名簡州也改為橫州,州(縣)治所在地曾經取名槎江鎮或者槎城鎮,今名橫州鎮。鎮中曾建有浮槎館、槎浦公園、仙槎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