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紅:終止ECFA運作的利弊得失

唐永紅:終止ECFA運作的利弊得失

唐永紅(資料圖)

作者 唐永紅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生效與實施即將10年。近段時間以來,主張“一邊一國”或“一中一臺”並不斷推進所謂其“國家正常化”的“臺獨”分裂活動的臺灣民進黨當局,十分擔心ECFA被終止運行,一改當初民進黨否定ECFA作用並極力抹黑ECFA的為反對而反對的態度,透過媒體承認ECFA是有利於臺灣產業經濟發展的,呼籲“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妄圖在其主張的“一邊一國”或“一中一臺”的政治基礎上繼續獲得ECFA運行產生的好處(“行政院院長”蘇貞昌)。

筆者認為,現在的確是到了評估ECFA存續與否的利弊得失並決定ECFA是廢是續的時候了。就經濟作用而言,但凡稍有經濟常識並實事求是的人士,都不會象當初的民進黨那樣去全盤否定和極力反對ECFA的。ECFA早期收穫清單執行的成效有目共睹,以致現在的民進黨當局擔心ECFA可能被終止運作而不得不表態承認ECFA的作用。遺憾的是,由於在民進黨當初帶頭下臺灣社會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反對,以及民進黨當局拒不認同兩岸協商談判與合作交流的政治基礎,十年即將過去了,ECFA未能按照當初計劃的通過後續協商談判進一步推進兩岸經貿活動的自由化與便利化進程,以致未能惠及兩岸更多的行業及群體。

毫無疑問,ECFA當然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事實上,國際上任何經貿合作協議都是建立在必要的政治共識與雙邊關係的正常發展的基礎之上的。“九二共識”或其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核心意涵,一開始就是兩岸公權力協商談判、簽訂23項協議包括ECFA的政治基礎和前提條件。一旦不承認“九二共識”或其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核心意涵,所有這些協議包括ECFA在政治與法理意義上當然也就失效了。

有觀點認為,終止ECFA不利於加強兩岸經濟交流與聯繫,進而不利於兩岸關係發展。這種觀點似是而非。首先要明確的是發展兩岸關係的目的是什麼,需要什麼樣的兩岸關係及其發展,以及該如何發展兩岸關係才能達成目的。顯然,絕不能只是為了和平發展而發展兩岸關係,更絕不能在“一邊一國”或“一中一臺”的政治框架下去發展兩岸關係。否則,大陸大可接受臺灣方面的“一邊一國”或“一中一臺”的定位與“臺獨”分裂主張。若那樣,兩岸關係雖然必將史無前例地和平發展,但那是在兩岸是兩個不同國家的定位基礎之上的和平發展。在這樣的和平發展過程中,臺灣民眾關於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國家認同,在島內以民進黨為代表的綠營政治勢力的運作下,必將更加疏離。而這樣的和平發展不僅難為和平統一創造條件,而且更可能的是設置障礙。現實中,在臺灣當局不認同“九二共識”或其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核心意涵,而堅持“一邊一國”或“一中一臺”的兩岸關係性質定位,並不斷推動所謂“國家正常化”的“臺獨”分裂活動的背景下,繼續維持ECFA的運行,雖然有助於維持ECFA下的經濟交流合作及其產生的經濟好處,但卻不僅不克“以經促政”,反而“政經分離”,不利於“反獨促統”,不僅有悖於而且有害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和平統一創造條件的政治期望與目標的實現。

事實上,兩岸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交流合作分為民間層面和公權力層面。筆者認為,民間層面的交流合作,任何時候都宜鼓勵發展,以增強兩岸聯繫。但公權力層面的制度化合作交流,“政經”不宜分離。當前,臺灣民進黨當局拒不認同“九二共識”或其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核心意涵,堅持“一邊一國”或“一中一臺”的兩岸關係性質定位,並不斷推動所謂“國家正常化”的“臺獨”分裂活動。在沒有政治共識、政治基礎和政治前提條件下繼續運作ECFA,正是主張“政經分離”的臺灣民進黨當局及許多臺灣民眾所希望的,事實上就會陷入到臺灣當局的“一邊一國”或“一中一臺”的政治框架之中,事實上也就把兩岸公權力層面的交流合作建立在“一邊一國”或“一中一臺”的政治基礎之上了。

不僅如此,在臺灣社會意識形態已經被民進黨改造近30年,以致當前臺灣多數民眾(67%以上)持“一邊一國”或“一中一臺”的國家認同,並且不願意兩岸統一的現實背景下,“政經分離”,只能有助於臺灣民進黨當局政治、經濟雙重目標的實現,以及繼續執政,但顯然無助於臺灣藍營黨派及藍營民眾對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繼續堅持,無助於臺灣藍營黨派及藍營民眾特別是統派的發展壯大,無助於分化臺灣社會,無助於臺灣民眾的“政治覺醒”,無助於削弱臺灣綠營及獨派的勢力,最終無助於“以經促政”,不利於達成“反獨促統”目的。

事實上,蔡英文2016年上臺時,儘管民進黨當局沒有明確接受“九二共識”或其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核心意涵,但大陸基於善意的良好用心,讓ECFA等協議繼續運行,以聽其言觀其行,希望臺灣民進黨當局迷途知返。但近4年來,民進黨當局不僅頑固堅持“一邊一國”、“一中一臺”的兩岸關係性質定位,而且大勢推動所謂“國家正常化”的“臺獨”分裂活動,還勾結國際勢力呼籲形成聯盟對抗大陸。顯然,當前兩岸已毫無ECFA繼續運作的政治共識基礎與前提條件了。不僅如此,臺灣社會意識形態在民進黨當局及綠營政治勢力的運作下也在進一步加速“綠化”,在享受以ECFA為代表的所謂兩岸和平發展紅利的同時,更多的臺灣民眾更加認同並支持民進黨的政治主張與政策了,臺灣民眾的國家認同更加疏離了,統一意願更加弱化了。不僅民意調查顯示如此,2020年1月11日的臺灣大選結果更是明證。

另外,從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角度來看,兩岸經濟體同為WTO成員,ECFA及其早期收穫清單被WTO認定為邁向全面自由貿易的過渡性安排。根據WTO的有關規定,通常有10年期限的原則性慣例,其中包括10年內須完成90%以上的貨物實現零關稅進出口。現在ECFA生效即將10年,也應該按照WTO規範要求對ECFA的何去何從進行檢討。事實上,ECFA所推進的貿易自由化90%目標顯然未達成。ECFA因此也需要考慮何去何從。

事實上,在目前的兩岸關係狀態下,終止ECFA運行,不僅有著如上所述的正當性與必要性,而且,對大陸而言總體上利大於弊,而臺灣民生經濟發展則將會受到較大的負面衝擊。

雖然ECFA整體上對兩岸經貿合作進而對兩岸民生經濟都有一定的好處,而終止ECFA運行會對兩岸部分行業的利益及民眾的福祉產生一定的衝擊,但ECFA早期收穫清單的安排讓臺灣方面受益更多,而且,小型經濟體的臺灣的民生經濟發展較之於大型經濟體的大陸更依賴於全球化運作,在當前大陸已經成為全球化的一個主要中心的時代,臺灣經濟發展更依賴於兩岸經貿交流合作,在此背景下,ECFA一旦停止運作,對大陸方面的負面影響將相當有限,但對臺灣的負面衝擊就會比較明顯。這種衝擊不僅來源於早期收穫清單失效的直接的影響方面,更主要來源於臺灣當局不能處理好兩岸關係衝擊到臺灣發展環境的間接影響方面。

事實上,終止ECFA運行對臺灣民生經濟的直接影響在於,一方面臺灣目前正在享受零關稅的539項出口產品在大陸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將因大陸恢復WTO下的正常關稅水平而會受到衝擊;另一方面,臺灣從大陸零關稅進口的267項產品將因臺灣方面恢復WTO下的正常關稅水平在臺灣的銷售價格可能會有所提升。結果,這些產品的需求者的利益,包括需求這些產品的消費者的福利及需求這些產品的生產者的利潤,會有所損失。此外,早期收穫清單涉及的臺灣服務貿易項目在進入大陸市場方面也會受到一定的負面衝擊。

而終止ECFA運行對臺灣民生經濟的間接影響將遠比直接衝擊大得多。停止ECFA運作對臺灣的發展環境,包括出口環境和投資環境,都會產生負面的衝擊。島內外的投資人會注意到,一方面臺灣生產的產品在其主要市場(大陸)會面臨比較高的關稅壁壘,另一方面兩岸關係在進一步惡化,臺灣經濟體也更難於與其他經濟體簽訂FTA之類的經貿合作協議,島內企業因臺灣更加邊緣化而更加難以有效全球化運作。這會導致在臺灣島內投資、生產的意願的進一步下降,從而更加不利於臺灣島內產業經濟進而民生經濟的發展。

在兩岸民間經貿交流合作方面,終止ECFA運行對早期收穫清單中的貨物貿易產品與服務貿易項目的兩岸貿易及其關聯產業的發展會有一定的負面衝擊,但終止ECFA運行導致臺灣島內出口環境、投資環境進一步惡化,島內產業、資本、人才將可能進一步向大陸等其他經濟體轉移,尋求發展。

最後,政治方面,如前所述,在當前的臺灣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背景下,終止ECFA等兩岸公權力層面的合作協議的運行,才可以避免陷入臺灣方面的“一邊一國”或“一中一臺”的政治框架,進而避免“政經分離”在國家認同與“反獨促統”方面帶來的難以挽回的危害。而終止ECFA運作,作為反制臺灣民進黨當局“臺獨”主張與分裂活動的一個有力措施,將有助於臺灣民眾體認到“臺獨”主張及活動攸關自身福祉的危害性,進而有助於儘快從“經濟覺醒”走向“政治覺醒”,從而有助於島內藍營及統一勢力的發展壯大,達成“反獨促統”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