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切记这3点,否则可能让孩子变得软弱、不自信

“挫折教育”切记这3点,否则可能让孩子变得软弱、不自信

在当今社会,中国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体现在家庭教育方面,就是新一代的家长们不再只注重孩子的考试得分,对于情商培养、心理成长方面也越来越重视,像近年来成为教育界热词的“挫折教育”,就引起了很多80、90后家长的注意,但由于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理解“挫折教育”含义和方法方式,有不少家长已经走进了误区,把“挫折教育”等同于单纯的制造困难和挫折,这样不仅不能起到好的教育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

这里给大家列举几种“挫折教育”中非常常见的误区和错误做法,家长们应当引以为戒:

1.在孩子遭遇挫折时完全放任自己解决

“挫折教育”中,让孩子自己去面对挫折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但教育同样是另外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只给与挫折,而没有教育行动,那么孩子不仅不能如家长们所想的那样,成为风雨后更加茁壮的小树苗,反而会极大地损伤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不再相信自己,变成柔弱的菟丝花。

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遇见困难和挫折时,家长应该在语言上给与孩子鼓励和安慰,如果孩子不知到怎样处理遇到的困难,家长也可以适当的给孩子一些提示,这样孩子在家长的关爱之下成功的战胜挫折之后,就会积攒更多的勇气和自信去迎接下一次挑战。

2.人为地给孩子制造很多的困难和挫折

“挫折教育”切记这3点,否则可能让孩子变得软弱、不自信

挫折这两个字的含义是当人的目标和期待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不良情绪,这个概念是比较宽泛的,因此对于孩子来说,衣服的拉链坏了拉不上,吃饭时饭撒到衣服上,小伙伴不愿意和自己玩某个游戏,这些都算是一个个挫折。

生活本身就充满了挫折,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再去人为的制造一些困难和挫折,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处在挫折和困难之中,那么他就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对于生活和生命也不再热爱,变得自卑和软弱,这是与“挫折教育”的目的完全背道而驰的。

3.只看到孩子是否解决了困难,忽略孩子的心理变化

不少家长会认为,只要孩子最后解决了遇到的麻烦和问题,这就算战胜了挫折,实现了心理的成长,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想法。真正战胜挫折的表现其实是孩子在解决了困难之后,对同类事物产生了积极的认知和乐观的心态。

举个例子,学校要举办运动会,在前期的训练中表现不好,虽然后来他竭尽全力,用了各种方法,最终在正式的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他之后再也不愿意去尝试面对这样的压力,不愿再参与这类比赛,那这哥孩子其实并不算真正的战胜挫折。家长们不仅要看到孩子的外在表现,更应该在意的是孩子心理上对困难和挫折是否抱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挫折教育”究其根本,是家长在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给与孩子正确的反应,帮助孩子培养面对困难时积极乐观的心态,就像面对兜里只有5块钱的情况,有的孩子会想:一顿饭都买不到,我要饿肚子了;而有的孩子会想:可以买个饼夹菜,足够我吃顿午饭了。

“挫折教育”切记这3点,否则可能让孩子变得软弱、不自信

关于“挫折教育”,你有什么观点和想法,欢迎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