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壯士歸玉門——東漢帝國最為壯闊的氣節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十三壯士歸玉門——東漢帝國最為壯闊的氣節


公元75年,那一年是東漢明帝永平十八年,經過光武帝和明帝兩代人的勵精圖治,東漢帝國的國力空前強盛,一掃王莽篡位以來狼煙四起、生靈塗炭的混亂局面。

在此之前,大漢定遠侯班超揚威西域,僅憑三十六人降服諸胡五十五國,之後大將軍竇固率軍在西域大破北匈奴。大漢帝國的權威再一次在西域得到確立。漢明帝決定趁熱打鐵,於永平十七年重新設立了中斷六十五年的西域都護府,故事的主人公耿恭也正是在這一年被任命為戊己校尉,鎮守西域。

耿恭出生于軍人世家,他的祖父耿況、叔父耿弇都是東漢初期的名將。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耿恭,自幼習武,頗有韜略。據《後漢書》記載,耿恭“慷慨多大略,有將帥才”。

此時此刻,在西域各國表面的心悅誠服之下,卻是暗流湧動的兇險局面,各國心懷鬼胎,面對著大漢在這個區域的強權統治,許多國家敢怒不敢言,都在等待一個跳反的機會。

不久之後,不甘失敗的匈奴單于再次捲土重來,很快攻佔了依附漢朝的車師後國,耿恭連忙派軍隊前去援助,奈何匈奴人實在剽悍,將前去救援的漢軍悉數截殺,車師被匈奴人攻破,國王也被殺死。

匈奴單于得手之後,一不做二不休,率領兩萬人馬向耿恭所駐守的金蒲城浩浩蕩蕩的殺來。兩萬匈奴士卒如狼似虎的將金蒲城圍的水洩不通,頗有一番“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危急之景。

而此時,城中只有數百漢軍士卒,如果指揮不當的話,頃刻之間城池便會被攻破,重蹈車師的覆轍。

耿恭命令士卒們在箭頭之上塗抹毒藥,派人站在城頭之上,手握弓箭,對匈奴人大喊:“漢家箭神,其中瘡者必有異!”匈奴人付之一笑,繼續強攻金蒲城,城牆之上漢軍箭如雨下,不少中箭受傷的匈奴人拔出箭後,傷口立刻潰爛。

匈奴人看到漢軍之箭果有神效,加之天降大雨,不利於攻城。單于下令暫且撤軍,給漢軍帶來了寶貴的喘息時間。


十三壯士歸玉門——東漢帝國最為壯闊的氣節


匈奴人絕不會善罷甘休,耿恭命令軍隊退守到城池更為堅固的疏勒城,向朝廷以及西域都護請求救援。而此時,匈奴人已經攻佔了西域都護府,將另一位戊己校尉關寵也圍困在了車師前國。

很快,匈奴單于集結起了一支更大的軍隊,加上週圍附庸匈奴的西域各國軍隊,整整五萬人,又一次氣勢洶洶的將疏勒城團團圍住。

在當時,匈奴人沒有掌握冶鐵的技術,他們的骨制、石制箭頭很難擊穿漢軍所佩戴的鎖子甲,於是單于下令停止進攻,斷絕了城中的水源,想要困死漢軍,逼迫他們投降。

疏勒城位於茫茫戈壁之中,一旦斷絕外界水源,城中立刻便會無水可用。漢軍將士們口渴難耐,甚至去撿拾馬匹的糞便,寄出其中的糞汁飲用。

耿恭看到這番情景,焦急萬分,他下令在城中挖井探水,可一連挖下去十五丈,也沒有半滴水滲出地面,將士們心灰意冷,瀕臨崩潰。

而此時,耿恭拔出自己的佩劍刺入土中,仰天嘆道:“聞昔貳師將軍拔佩刀剌山,飛泉湧出;今漢德神明,豈有窮哉!”貳師將軍便是西漢將領李廣利。耿恭說完,虔誠的拜在井前,不一會,神奇的現象出現了,原本乾涸見底的井中居然湧出了源源不斷的清水。

漢軍將士大喜過望,連忙撲入水中埋頭痛飲,耿恭命令將士將水帶到城牆之上,面對匈奴人潑灑而下。匈奴人目瞪口呆,以為漢軍有神明相助,戰爭進入到了長期的相持階段。


十三壯士歸玉門——東漢帝國最為壯闊的氣節


另一方面,當時的漢明帝已然駕崩,新任皇帝是年僅十八歲的少年天子漢章帝。當一個滿身塵土與血汙的戰士將這個消息報告給大漢朝廷時,距離耿恭被圍困已經過去了整整八個月。

漢章帝大吃一驚,連忙召集大臣舉行廷議。

司空第五倫率先發言,他認為距離耿恭被圍已經過去了八個月,以其數百人之力對抗數萬人的大軍,未免有些力不從心,如果朝廷此時發兵救援,很可能會徒勞無功,也許救援部隊會遭遇到匈奴人的伏擊,得不償失。

第五倫的意見不無道理,得到了朝中大部分大臣的支持。


十三壯士歸玉門——東漢帝國最為壯闊的氣節


這時,司徒鮑昱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誠令權時後無邊事可也,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又二部兵人裁各數十,匈奴圍之,歷旬不下,是其寡弱盡力之效也。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各將精騎二千,多其幡幟,倍道兼行,以赴其急。匈奴疲極之兵,必不敢當,四十日間,足還入塞。”

漢章帝年輕氣盛,血氣方剛,當即同意了鮑昱的意見,調集了七千漢軍精騎,晝夜兼程前往西域,拯救大將耿恭。

此時的疏勒城已經被圍困了一年之久,但是城頭之上依然高高的飄揚著已經支離破碎的漢軍戰旗。然而,城中的情況卻不容樂觀,水源可以自己解決,但是糧食很快便吃盡了。從漢朝嫁到疏勒的王后偷偷給漢軍送來了一部分軍糧給養,但也只能解燃眉之急,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城內的漢軍將士們只得將鎧甲、弓弩上的皮筋取下煮食,即使情況艱苦若此,漢軍和耿恭還是沒有一點投降的念想,他們決意與疏勒城共存亡。

經過一年的圍困,匈奴單于估計城中的漢軍可能只有數十人了,看到他們如此堅決的抵抗,單于也生出了惻隱之心,他派人招降耿恭,如果耿恭願意歸降,將冊封其為王爵,賜以妻子。


十三壯士歸玉門——東漢帝國最為壯闊的氣節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這一次,耿恭在城頭上豎起了降旗,單于大喜,連忙派使節進城與耿恭洽談。然而沒過多久,只見耿恭押著匈奴使節在城牆之上,當著數萬匈奴人的面,將使節斬首示眾。並且當即與眾將士一起煮食了使者的肉。岳飛《滿江紅》中“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即是典出此處。

匈奴單于勃然大怒,命令全軍發起了最後的總進攻,耿恭和剩下的二十五位戰士知道,這可能是最後一次戰鬥了。

前來救援的七千漢軍先是到達了關寵的駐地柳中城,而關寵及所部漢軍已然殉國,漢軍大怒,向駐紮此地的匈奴人發動了進攻,斬殺了三千餘人,俘虜了不計其數的牛羊馬匹。

關寵所駐前車師國既然已經城破,那麼耿恭所在的疏勒想必也是一樣的結局了,幾個將領商議之後,決定班師回國。而這些人中有一個耿恭曾經的部將範羌,他力主前往疏勒援助耿恭,大家合議之後,決定撥二千騎兵給範羌,讓他先行前往救援,大部隊在後慢慢跟進。

範羌率領著兩千人在冰天雪地的天山之上艱難跋涉,終於到了疏勒城外,而此時此刻,奇蹟出現了,匈奴軍隊依然在城外安營紮寨,而疏勒城頭之上,依然高高飄揚著大漢的軍旗,耿恭還活著!

範羌連忙派一支小部隊悄悄溜進城中,將耿恭等十三位壯士接出了疏勒城匈奴人很快發現疏勒人去城空,連忙派遣軍隊前來追殺。漢軍騎兵們殿後戰鬥,掩護十三位勇士先行撤離,數百名英勇的騎兵犧牲在了撤退的途中。

不久之後,衣衫襤褸、形容枯槁的大漢十三壯士回到了玉門關內,玉門關守將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漢章帝得知消息後激動不已,下詔親自接見了耿恭。


十三壯士歸玉門——東漢帝國最為壯闊的氣節


十三勇士代表的是大漢帝國的一種氣節,一種俾睨天下的精神,正是因為這種氣節,所以才有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才有終軍的弱冠請纓,才有陳湯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才有班彪的“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這些強漢氣魄,豪氣干雲,深深埋入了每一箇中國人的骨髓。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