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男孩包袱,讓孩子擁抱自己的脆弱

傳統觀念“男兒有淚不輕彈”,讓愛哭這個特質不容於男孩群體中,男孩大多不被鼓勵表達情感。現下社會性暴力、情殺事件頻傳,我們煩惱著該怎麼教導女兒保護自己,卻很少有人問,這些男人或男孩怎麼了?這樣的暴力,是否反映男性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壓抑,以及沒有獲得滿足的情感需求?

放下男孩包袱,讓孩子擁抱自己的脆弱

「小豆說我是哭哭鬼!」孩子掛著眼淚,跑進家門,跟我們投訴鄰家哥哥對他的嘲弄,十分鐘前,他還開心地在社區騎單車飛馳。這樣的插曲,並不陌生。

孩子的眼淚往往來得急、去得也快,每次,我們都選擇溫柔又堅定的告訴他,哭沒什麼不好、不是丟臉的事,人傷心會哭、高興會哭、覺得委屈會哭,哭是表達心裡的情緒,哭也是誠實面對自己。作為父母,我們的功課是和他一起練習,怎麼把自己內心的感受,慢慢說清楚。只是,「愛哭」這個特質,似乎不見容於男人的社群,就連小男孩也不例外。

孩子從幼兒園的幼幼班,進入混齡班就讀後,不時會遇到年紀稍長的哥哥,在他掉淚時,以取笑、嘲諷代替溫暖的理解、關懷。但也有好幾次,我在幼兒園看見不同的大班姐姐,摟著他,安慰他不哭。為什麼男孩和女孩從小就經歷迥異的成長之路?又是什麼原因,讓男孩從小就拒絕擁抱自己的脆弱,將眼淚視為弱者的象徵。

男孩的殘酷文化

放下男孩包袱,讓孩子擁抱自己的脆弱

我常覺得,孩子就像是面照妖鏡,養一個孩子,不僅映照出父母真實、幽暗的一面,也顯現那些理所當然的事情,原來並不自然。觀察孩子和同儕的互動,我體驗到《該隱的封印》一書提到的,男孩間的「殘酷文化」。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被要求要競爭、堅強勇敢、展現陽剛特質,眼淚,被視為是陰柔、失敗者的表現。這種男孩的專屬文化,被非是生理性別差異的決定,當然也不該咎責「睪丸酮素」作祟,而是來自於傳統社會對男孩的期待。

男孩為什麼不能哭?

放下男孩包袱,讓孩子擁抱自己的脆弱

我曾在幼兒園,看見孩子班上的大班哥哥對正在掉淚的他說:「家生,不要在別人面前哭。」六歲的孩子,吐露這話時的語氣,不單是訓斥,還帶著耳提面命的意味。我在震驚之餘,提醒自己先安慰、同理哭得滿臉鼻涕眼淚的孩子,不是急忙地要他不哭,而是聽他說眼淚的背後,發生了哪些事。

從小,男孩就不被鼓勵表達情感,甚至,當他們嘗試流露自己脆弱、尋求協助的時候,遭受到的會是嘲諷或斥責。被同儕用「愛哭鬼」取笑;被大人以「男孩子,有什麼好哭的!」,三申五令。但,小女孩的淚水卻被視為珍珠,需要耐心的呵護、珍惜。用性別刻板印象教育男孩的結果,是切斷他們和情感的連結,造成他們不懂得表達內心真實的情緒,也難以敏銳地同理、關照他人的需要。男孩的世界,經常以(虛假的)勇敢和堅強作為武裝,伴隨他們邁向成年之路。

頻繁的社會暴力事件,告訴我們什麼?

放下男孩包袱,讓孩子擁抱自己的脆弱

這陣子令人觸目驚心的暴力事件頻傳,從情殺到性暴力,成為許多人心中的隱憂,特別是家中育有女孩的父母。身邊幾個媽媽朋友就分享,一方面她們憂慮社會環境對女孩似乎越來越不友善;另一方面,她們煩惱著該怎麼教導孩子保護自己。不少媒體報導或是網路紅人發言,也將矛頭指向事件中的女主角。

但我們卻鮮少發問,這些男人或男孩怎麼了?從厭女文化到男性暴力,是不是反映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壓抑,以及沒有獲得滿足的情感需求?當他們有口難言、無法表達情緒時,種種的暴力行為,成了出口。

期許一個堅強又溫柔的孩子

放下男孩包袱,讓孩子擁抱自己的脆弱

我是個很愛哭的人,不過因為我是女孩,成長的過程中,身邊大多的人,對我的眼淚是包容的。一直到年過四十的現在,看電影、閱讀、聽故事,遇到感動的時刻,我還是會忍不住落淚。雖然擔心周遭的朋友會不知所措,但也覺得幸福,在這個如此壓抑的社會,我還可以自在流露內心的情感。這隻能是身為女孩/女人的專屬幸福嗎?

看到五歲的兒子,大哭或大笑時,我想著的,不是要他別哭,或勸阻他小聲一點。我想著的是,在這條艱辛的成長路上,我們可以陪伴他一起抵抗男孩的「殘酷文化」,他能有能力貼近真實的內心、成為他自己,不需要因為「男孩包袱」,而得偽裝、處處壓抑。我希望,他能在動容的時候哭泣,能在傷心的時候,用眼淚傳達他的情感。我希望他知道,堅強和溫柔並不是一組相反詞,勇敢的人,會掉淚,也珍惜別人的眼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