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易地搬遷拔窮根 勤勞鋪就致富路

住在柞水縣小嶺鎮常灣村八組胡家溝的陳俊樺夫婦,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家中兩個孩子在唸中學,近80歲高齡的母親常年患病需要人照料,全家5口人的生活全靠陳俊樺打零工的收入維持,重擔壓得這位40歲出頭的漢子喘不過氣來。

“能不能變種活法,不再世世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陳俊樺腦中時常會有這個無奈而大膽的想法。2017年初,從扶貧幹部那裡得知,鎮政府在常灣村為搬遷貧困戶蓋集中安置小區,陳俊樺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報了名,沒想到這個選擇改變了一家人的命運和生活。

搬得出穩得住 舉家住進“黃金屋”

雖然胡家溝養育了陳俊樺的祖祖輩輩,但因地理位置偏遠,交通落後,只能靠種地過活。當扶貧幹部到他家中宣傳移民搬遷政策時說:“小區就在省道邊上,5口人可以住進110多平方米的三室單元房,國家給每人補貼2.5萬元,自己只用出1萬元資金。”陳俊樺心動了,但妻子鄧永霞卻憂心忡忡。妻子認為,在胡家溝生活雖然貧窮,但起碼可以有地種,自己產糧種菜,搬到小區生活,意味著得捨棄賴以生存的黃土地。“我們在這麼落後的地方都能生活,搬到條件更好的地方怕什麼。”陳俊樺耐心跟妻子做思想工作,一番話下來,妻子同意了。2017年8月,黃金移民小區順利建成,陳俊樺拿到搬遷房的鑰匙,請來親戚朋友幫忙裝修。2018年4月份,陳俊樺舉家搬遷,住進了黃金小區的單元房。小區交通便利,學校、衛生院、銀行、健身器材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陳俊樺做夢也沒想到,這輩子還能從原來的土屋搬到現如今的“黃金屋”。

教育補醫療扶 扶貧政策解擔憂

短暫的歡樂過後,陳俊樺想到了家裡的負擔重,他如今並沒有什麼掙錢的路子。而替他解決燃眉之急的,正是國家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他家的問題一個個得到了解決:兩個孩子均享受到了教育補助,全家人參合參保均享受到國家補貼,母親患有高血糖和腿關節骨積水,當地衛生院醫生上門進行慢性病診療鑑定,並實行長期簽約服務,減輕了病痛的折磨。另外,離開胡嶺溝,陳俊樺積極響應國家退耕還林的政策號召,恢復的生態林為他帶來了4000多元的補償金。

由於勤勞樸實,做過水電工的陳俊樺被小區物業公司聘用,專門負責黃金小區的水、電維修,時間一長,有時連自己都分不清是工作還是義務幫忙,上門維修後,大家的一句“謝謝”就讓他樂此不疲。後來,陳俊樺又被鎮上聘為生態護林員,盡職盡責地守護自己的“責任田”。陳俊樺經常感激地說:“國家的政策這麼好,我不知道咋能回報,反正要對得起自己拿的那份工資。”

自己干政府幫 脫貧致富奔小康

住進安置房的陳俊樺,始終沒能清閒下來,護林員和水電工的工資每年也就一萬多塊,跟全家的生活開銷相比,始終顯得捉襟見肘。他又有了一個不安分的想法:“溝裡很多人都搬走了,除了退耕還林,很多地閒著沒人種,可以利用起來發展點產業掙錢哪。”經過一番思索和考察後,他決定在胡家溝承包閒置土地種植桑園。

在鎮村幹部的擔保下,他通過申請小額扶貧信貸獲得5萬元貼息貸款,解決了缺少資金的問題。經過幾個月的艱辛努力,23畝桑園順利建成。他利用空閒時間學習蠶桑養殖技術,向人請教管理經驗,一年過後,桑園為他們一家帶來了兩萬元的收入。

2019年,柞水縣大力發展“一主兩優”脫貧產業,陳俊樺又在常灣村集體經濟組織帶動下,通過“借袋還耳”的模式,發展地栽木耳1500袋,年收入增加5000多元。同時,為了解決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問題,柞水縣利用蘇陝扶貧協作機遇,在黃金移民小區建成了寧商外貿服飾加工廠,陳俊樺的妻子積極報名參加招聘培訓,實現了在家門口穩定就業,月收入有2000元。

2018年陳俊樺順利實現脫貧,2019年,家庭人均收入達到了1.1萬元,比剛成為貧困戶時增長了近4倍。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拔除了陳俊樺這個貧困家庭的“窮根”,精準扶貧和辛勤勞動鋪就了他脫貧致富的小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