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下發現古墓,專家拎出兩麻袋“銅渣”,今成“不可複製”國寶

水庫下發現古墓,專家拎出兩麻袋“銅渣”,今成“不可複製”國寶


自周文王“一石定中原”開始,河南就成了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在漫長的歲月中,這片土地下也埋藏了歷代王侯的“奇珍異寶”;去過河南博物館的朋友或許知道,這裡的鎮館之寶名字叫“雲紋銅禁”。或許在很多朋友看來,這僅是一件先秦青銅器,殊不知它還是“禁止出國境展覽”的國寶;更令人驚訝的是,雲紋銅禁出土時竟然是兩麻袋的“銅渣”,今天的樣子是修復專家“拼湊”出來的。

水庫下發現古墓,專家拎出兩麻袋“銅渣”,今成“不可複製”國寶

說這話還得回到河南南陽淅川縣“丹江口水庫”,1977年,南陽附近發生了罕見的三年大旱,水庫水位急劇下降,導致某些區域河床都露了出來。令人驚奇的是,水位下降還露出了河底的一座土丘,當地稱為“龍山”;有聰明的朋友或許已經猜到了,但凡與“龍”有關的地方,多與古代天子有關,“龍山”也不例外,傳說這座土丘是古代某位帝王陵寢。話雖這麼說,但“龍山”埋葬的究竟是誰,又屬於哪個年代,這些信息早已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在修築丹江口水庫時,“龍山”也被淹沒在水底,這一淹就是二十多年,如今再次出現倒成了孩子的遊樂場。

水庫下發現古墓,專家拎出兩麻袋“銅渣”,今成“不可複製”國寶

這天又有幾個孩子在土丘上追逐玩耍,誰成想居然發生了地面塌陷,幾個孩子嚇得跑回家找大人幫忙,這一消息也驚動了考古部門;其實這點不奇怪,如果“龍山”是實心的,就不該發生地面塌陷,如今證明是空心的,那就很可能印證“龍山是古墓”的千古傳言。簡單的說,考古隊趁水位較低,對龍山展開了全面勘測,結果不僅發現塌陷處是座古墓,在其附近居然還隱藏著數十座大大小小的墓葬;但遺憾的是,由於上游降雨,水庫水位再次漲了起來,考古隊只能暫時放棄發掘,但可沒有忘記這裡。

水庫下發現古墓,專家拎出兩麻袋“銅渣”,今成“不可複製”國寶

此後,隨著水位的五漲五落,考古隊前後經歷一年多的時間進入龍山發掘,又數次掩埋以防止水淹古墓;不管怎麼說,龍山古墓終於發掘完畢,考古隊經歷的艱辛自不必說。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次考古發掘收穫頗豐,共出土各類文物萬餘件,古墓年代也基本確定,居然是距今2500年前,曾問鼎中原的“楚國”貴族墓葬;其中的金銀玉器、兵器、青銅器等珍貴文物數以千計,但這裡要說的卻是考古專家從古墓裡拎出的兩個麻袋,裡面裝著十幾大塊和數不清的“銅渣”零件。說到這或有朋友猜測“這是清理古墓,需要丟棄的垃圾嗎?”

水庫下發現古墓,專家拎出兩麻袋“銅渣”,今成“不可複製”國寶

結果卻恰恰相反,考古專家並沒有將這兩麻袋“銅渣”丟棄,而是拿回博物館,直接交給了文物修復專家;修復專家看到這些東西后也嚇了一跳,把這些碎成“渣渣”的東西拿給自己,是要修復嗎?想到這,修復專家不禁有些生氣,理由其實很簡單,所謂的“文物修復”其實就是修修補補,在文物大體原型的基礎上,將一些殘缺零件填補上即可;可如今這兩麻袋“銅渣”,別說修了,就是原型什麼樣都看不出來,讓自己“修復”出一件2500年前的青銅器,這幾乎等於“憑空再造”一件文物了。

水庫下發現古墓,專家拎出兩麻袋“銅渣”,今成“不可複製”國寶

據修復專家回憶“當時的文物原型就是個殘破不堪的‘光板’銅案,長方形的,其中一個邊兒上還塌陷了大半拉子;整個案子裂為七八塊,就像經歷了一場大地震”。公正的說,如果僅“光板”銅案,尚有修復的希望,關鍵是“與銅案同時出土的,還有難以計數的彎彎曲曲的銅梗”,而這些“銅梗”又不是同一造型,究竟裝回到哪裡,該怎麼裝,這些在當時完全摸不著頭腦。當然,考古專家並不是故意出難題,而是這堆銅渣實在太珍貴了,經專家聯合鑑定,這應該是一件僅出現於史書的“酒禁”;更難得的是,其製作工藝很可能是傳說中的“失蠟法”,其重要意義自不必說,因此這才拿來“為難”文物修復專家。

水庫下發現古墓,專家拎出兩麻袋“銅渣”,今成“不可複製”國寶

這裡稍作說明,所謂“酒禁”是一種先秦時代的青銅器,史載起源於商滅周興,周代統治者認為夏、商兩代之所以會滅亡,其主要原因就是“酒”,因此西周曾頒佈“禁酒令”,規定只有祭祀時才能飲酒;當然,這堆“銅渣”的年代是春秋時期,但嚴格來說仍隸屬“東周”,專家推測,春秋時雖然已經可以自由喝酒,但表面上依然奉行“西周”的禁酒令,如今發現的這件殘缺文物,或許就是提醒世人不要貪杯的“青銅酒禁”,其本身又相當於一個放置酒杯的桌子。

水庫下發現古墓,專家拎出兩麻袋“銅渣”,今成“不可複製”國寶

簡要的說,河南博物院高級技師王長青,帶著他的幾位徒弟“臨危受命”,在沒有見過文物原型的情況下,硬是將這些“銅渣”一個一個對比著找出原來的位置;說起來很容易,但“兩麻袋”的零件,這麼一點點的對比拼接,其“工程浩大”的程度還是能想象的出來; 還不止這些,之後專家弄清全部結構和鑄造方法,又先後採用整形、加固、雕制石膏樣版、補缺配件、鏨花、大焊、鑄接、粘接、著色、作鏽等多種修復方法,歷經4年時間,終於完成了這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文物修復任務。

水庫下發現古墓,專家拎出兩麻袋“銅渣”,今成“不可複製”國寶

大體來說,修復後的“銅禁”由禁體、12條龍形附獸、12條虎形座獸三部分組成。在銅禁不足5釐米厚度中又有五層結構:第五層由特粗直銅梗組成口字型、第四層細銅梗,一端附著在第五層口字型銅梗上,平伸後彎曲向上或向上分叉後支撐第三層銅梗、第三層銅梗為較細直梗、第二層立於第三層銅梗上,是逐漸變細的小圓立柱或下面分叉的人字形立柱;這四層銅梗穿插連接,形成一個長方形的框架,支撐著雲紋圖案,起到穩定及承重作用,第一層也是最外一層“雲紋”,大多由C形、變形人字紋、X形紋組成,它們互相交錯卻又互不交叉,形成了透雕的雲紋平面。

水庫下發現古墓,專家拎出兩麻袋“銅渣”,今成“不可複製”國寶

這麼說或許“枯燥無味”了,整體來看,原來的兩麻袋渣渣,如今變成了青銅器上的朵朵“雲彩”;銅禁四周又攀附12只怪獸,有序排列,曲腰卷尾,探首吐舌,呈“群龍拱衛”造型;禁體下又蹲伏著12只虎形異獸,張口吐舌,好似不堪重負,又似氣喘吁吁,更加烘托出了“銅禁”的莊嚴與神聖。尤其是24只“怪獸”,像虎又似龍,再加朵朵“祥雲”襯托,將整個銅禁裝點得恰似騰雲駕霧,似夢如幻;正因為青銅器以“祥雲”為主,因此專家一致將其命名為“雲紋銅禁”。

水庫下發現古墓,專家拎出兩麻袋“銅渣”,今成“不可複製”國寶

還要說明一點,“雲紋銅禁”的橫空出世震驚考古界,誰能想到一堆“渣渣”居然會被修復到這種美輪美奐的地步,在充分體現修復專家功力的同時,也證明了2500年前古人的超凡智慧;因此“雲紋銅禁”剛剛修復完成便代表國家遠赴海外展覽,並再次引起轟動,可載譽歸來時卻被攔在了北京。理由很簡單,就因為“雲紋銅禁”的歷史意義和複雜的鑄造工藝,北京的專家說:這麼珍貴的東西一定要留在首都,但河南專家卻犯了難。

河南專家說“‘雲紋銅禁’價值是很大,一位年邁抱病的老師傅,帶著4位徒弟,沒日沒夜費4年時間,花了河南4萬元,修復好之後,別說河南人,就是河南博物院很多人都還沒有見過它,如果就這樣留在北京,恐怕不只是我受不了,將近一個億的河南人都受不了。”這話說得軟中帶硬,當然也是事實,無奈北京的專家只好放行,“雲紋銅禁”再次回到河南;說到這或有朋友會說“至於那麼麻煩嗎,原件留在北京,再複製一件給河南不就完了嗎?”

水庫下發現古墓,專家拎出兩麻袋“銅渣”,今成“不可複製”國寶

這種理論上這是可行的,但事實卻完全不可能。或許有朋友會想到如今火爆的“3D打印”,其實專家也曾有這樣的想法,但經過掃描後發現,電腦居然不能完全掃描出銅禁的整體構成圖,原因是文物結構太過複雜,僅無數“雲彩”的掃描就難以完成;沒有構成圖,想“複製”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也是以後數十年都無人敢於嘗試的主要原因;這裡還有個關鍵點,2500年前的古代,論科技不可能與今天相提並論,現在都做不出的東西,古人又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水庫下發現古墓,專家拎出兩麻袋“銅渣”,今成“不可複製”國寶

或許正是這個原因,雲紋銅禁也被國家認定為“不可複製的”、“禁止出國(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如今就陳列在河南博物館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好了,今天的話題就聊到這裡,認為小編寫的還可以的話,請點擊小程序看一看。您的點擊,就是我最大的支持,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