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奇曾力主明朝放棄大片國土,為何仍被稱為賢相?

楊士奇,名寓,字士奇,江西人。先後歷經建文至英宗五位皇帝,身居內閣四十餘載,首輔就做了二十一年,是明朝有名的賢相。與楊榮、楊溥一起,被時人並稱為

“三楊”

雖然如此,但其實楊士奇小時候的經歷還挺坎坷的。他一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然後母親改嫁給了一個姓羅的官員,他也跟著繼父改姓了羅。從小寄人籬下,沒少遭人白眼,導致其心志早熟,也練就了一身高超的情商,為其以後的為官之路助益不少。

一次羅家祭祀之時,小楊士奇實在沒能忍住對父親的思念,私自用泥捏了一個人像偷偷祭祀。但卻被其繼父發現了,不過好在其繼父並沒有責怪他,反而認為他有志氣,不僅讓他恢復“楊”姓,還教他讀書。

楊士奇曾力主明朝放棄大片國土,為何仍被稱為賢相?

楊士奇畫像

可惜,後來其繼父因得罪權貴而家庭敗落,他只能靠教書來維持母子倆的生活。但就這樣的日子也過不下去了,最後沒辦法只能四處遊學,那是好聽的說法,其實就是到處流浪。

然而,恰恰就是這段流浪的日子,讓他增長了不少見識,也結識了很多人。進而有機會被推薦進建文朝參與《明太祖實錄》的編寫工作,並得到上司的賞識。後成祖即位,又被提升為翰林院編修,進而被選入內閣 ,不久又幸運的成為了當時還是太子的朱高熾的老師。

都知道,朱高熾雖貴為太子,但卻因其心寬體胖的外形以及稍顯懦弱的性格,並不得朱棣歡心,再加上一直居心叵測的朱高煦總在朱棣面前說他壞話,有好幾次都差點被朱棣給廢掉。幸虧有楊士奇居中維護,替他擋了不少的明槍暗箭,從而深得朱高熾的信任。

楊士奇曾力主明朝放棄大片國土,為何仍被稱為賢相?

明仁宗朱高熾畫像

後來朱高熾登基為仁宗皇帝后也一直對這位老師信賴有佳,大小政事全都讓其處理。而當時內閣輔臣的地位其實並不高,只有區區六品,仁宗皇帝為了讓楊士奇能名正言順的號令朝廷重臣又不違反朱元璋的祖制還著實費了一番心思:一方面提升楊士奇為禮部侍郎,一方面仍讓其兼任內閣輔臣。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明朝的內閣制度開始逐漸形成,可以說楊士奇功不可沒,以後的內閣輔臣們都得感謝他。

自然,楊士奇也確實沒有辜負仁宗皇帝對他的信任。他竭力輔佐仁宗,為其查漏補缺,又為靖難獲罪官員平反以及收武將之權等等措施著實為仁宗皇帝收攏了不少人心,使得朝廷一時之間大有治世之象。不過可惜,仁宗皇帝在位僅十個月就駕崩了。

楊士奇曾力主明朝放棄大片國土,為何仍被稱為賢相?

明宣宗朱瞻基畫像

明宣宗朱瞻基繼位,秉承父志,楊士奇依然受到宣宗的青睞,仍然位居首輔之職。協助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適時又有朝臣提議宣宗趁機把趙王朱高燧也拿下,楊士奇認為不應該這樣無端牽連趙王,也有損宣宗的名聲,後經其周旋,趙王主動交出了護衛兵權,終得善終。

不僅如此,楊士奇還特別體恤民情,曾多次建議宣宗減稅賑災、招撫逃民,清理冤假錯案、嚴懲貪官汙吏,提舉有文學、武勇才能的人使犯人子孫也有資格做官。

不過,縱是像楊士奇這樣的賢能之人,也做過在我們現代人看來極為不明智的事情。那就是,他曾極力主張宣宗皇帝放棄交趾(今越南北部)地區,從而失去大片國土。

具體怎麼回事呢?據史料記載:

楊士奇曾力主明朝放棄大片國土,為何仍被稱為賢相?

明成祖永樂年間包含交趾在內的疆域圖

明成祖永樂五年(即公元1407年)征服交趾,並設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正式將其納入明朝的疆域版圖。但是期間不時仍有土人反叛,朝廷軍事壓力不小,適逢宣德初年交趾總兵官王通無能,致使明軍多次受挫,進而私自向土人求和。

而後又有土人派人到明朝,為前安南國王陳氏的後人請封,實際上就是給他自己找個傀儡。對此,英國公張輔等人不同意,認為這樣無故冊封既師出無名,又會示敵以弱。但是,宣宗皇帝從小深受理學思想的影響,對交趾這塊偏遠的國土並不怎麼看重。

正當其猶豫之時,楊士奇站出來義正言辭的說到:“陛下體恤民生疾苦,不願因為偏遠荒蕪之地而耗費民力,這沒有什麼不好的。況且漢朝也放棄過珠崖郡(今海南省部分),各朝史書還都以此為美談,陛下如今放棄交址不能算是示敵以弱,就讓他們便宜行事吧。”

楊士奇曾力主明朝放棄大片國土,為何仍被稱為賢相?

被廢前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有了楊士奇的大力支持,最後宣宗皇帝決定放棄了交址地區,從而失去了這一片國土。這種事情在我們現代人的觀點來看,妥妥的喪權辱國行為!豈不知清政府割讓港澳臺曾被國人罵得有多慘?今日中國為爭釣魚島、南海主權是有多不容易?

但是,楊士奇主張放棄交趾不僅不被罵,還被稱為體恤民情的美談,成為其賢相的一樁功績。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也簡單,所謂此一時彼一時,我們站在今日的上帝視角來看古人的行為其實是不合時宜的。結合明朝當時的情況,楊士奇做出這樣的選擇還是很有道理的。

首先,明朝的統治條件遠不如現在,當時的交趾之於明朝確實太過偏遠,中原文化也沒辦法輻射到那麼遠的地方,當地土人不服教化,朝廷長期駐兵確是一件相當損耗國力的事情。

楊士奇曾力主明朝放棄大片國土,為何仍被稱為賢相?

其次,以古代的生產力水平,無法對交趾地區進行有效開發,既產生不了經濟價值又要耗費國力維持的地方,不如放棄來得實在。

再次,明朝士大夫受理學思想影響嚴重,大多信奉在德不在險的觀點,對外開拓之心不強,往往喜歡以德服人。交趾地處偏遠,土人又主動前來向天朝上國求封,正好也給了其一個臺階。既然直接統治不能獲得利益,為什麼不乾脆放手掙點面子,滿足一下虛榮心呢?

所以,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楊士奇等人做出這樣的選擇確實也是無可厚非的。既不讓朝廷徒耗國力,又得了天朝上國的美名,這自然不會有損於其賢相之名,反而更添益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