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三观”

“三观不合”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特别大众化。高年级的小学生,平时的交往中产生了矛盾,就会用这个词来表达彼此性格或志趣的不同。一旦说出这个词时,彼此的关系就比较危险了。同学意味着不会做朋友,恋人有可能分手,夫妻感情可能产生了较大裂痕。

总之,这个词一旦使用,说出口,就意味着双方的关系不再亲密、稳定,甚至有可能走向陌路。

三观是个笼统的说法,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经常会使用,对它们的意思也能理解,但可能大多数人并没有认真地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作为“前见”的世界观

想像一下:神农氏时期,天地之中,洪水泛滥,猛兽横行,远古人类手无寸铁,穿的是兽皮缝制的“衣服”,更多的人只能用稻草编织“衣服”,用来遮蔽身体关键部位。吃的是野果,打猎获得的猎物,只能用火烤。记得方清平有段相声就是描述这种情形的。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是low得不能再low的生活了,随便派个人过去,只要智力正常,就可以做他们的王。对吗?不对,因为你去他们那个时空,你就像个外星人,你说的现代科学知识人家根本就不相信,相反,你会被赶出部落,一个人在野外生活,没过几天,就在荒郊野外被野兽活吃了。

退一步,就算你没被赶走,部落让你和他们一起生活,你也要收起你的“小聪明”,跟这些野人混在一起,吃同样的食物,一起去狩猎,干体力活。部落生活的细节大家脑补吧,也可以在留言区想像一下具体情形。

在那种环境下,部落的原始的知识才是最实用的。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您还得学会认识各种植物,确定哪种能吃,哪种不能吃。要不然干什么呢?总得找得事情做吧!在这方面,各位看看,现代的我们懂多少?

大自然就是学习的全部对象!天上的星星有什么运行规律,你得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观察清楚。什么时候打雷,什么时候下雪;从生活和劳动中获得新的认识,比如测量日影,白天有多长,晚上有多长,根据经验去归纳分析,形成四季的认识,然后更一步形成二十四节气的认识。

要说这些真的挺不容易的,不过唯一不缺的就是时间,你可以慢悠悠的经验、体会,形成感性认识。

慢慢,有关天文、地理、季节、气候,动植物等等方面的知识就建立起来了。

这一切,就是世界观。

(二)崇尚简朴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在某种世界观的统领下对生命和人生的看法。

1.对生命的看法:中国文化中,对生命的现世性比较重视,这是核心部分,对前生和后世也作了相应的安排。如人死后会变成鬼,鬼的世界叫阴曹地府,也是象人间一样的有等级差的世界,最高统治者叫阎王,其下有各类判官、小鬼,阎王掌握着生死薄,朱笔一勾某人的名字,“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 。”阴间有阎王殿,也有十八层地狱。新死的人如何处置,死后如何托生,要根据你在人间(阳间)的善恶业报。如果你在阳间作恶多端,那死后就送你去地狱,然后托生为牲畜。作牛作马,下辈子操劳。

鬼文化在夏商周是最浓厚的。所以有“国之大事,在戎与祀。”“视死如视生”的经典表述。

天帝观念的产生。古人认为天是有人格的神,太阳、月亮、星星、雷电、云雾、雨雪构成了天帝的上层世界。没有天,就没有地。这很好理解,没有天的运行,哪有一年四季;没有太阳,万物都会死绝;没有雨雪,大地会干涸,害虫不能冻死,庄稼就不能生长。

有了天帝的观念,就有天庭的观念,天庭里住着神仙。他们是高尚、神明、法力、伟大的象征。人家都是居高临下,有大胸怀、大格局的。万物苍生合乎规律运行,管得是大事。

那么,人世间的人,经过修炼,或者因缘际会得到神仙的指点、提携,就有可能由人升天,变成神仙了。

2.人在大地上生活,所以,大地就是人间,人世间。人要在天地间生存,要操劳。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所说,人的本质就是操劳。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呢?

操劳,是生命的本质,也是人生的本质。小孩子要由大人照顾,长大之后,要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要养家糊口。每天都要劳动,勤劳是一个人最好的品德,与之相对,懒惰是一个人最不好的品德。

我们一说某个人“好吃懒做”,那这个人就是个不成事的人,一个废物。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里,最基本的人生观就是一个字:勤

3.经过上面的推演和归纳,我们就能很快地明白,中国人的人生观是什么。

是什么呢?勤劳和节俭。

勤劳致富、勤奋好学、勤奋上进。勤俭节约、俭以养德。

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大家可以想出更多的经典表述。

(三)多元共存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统领下,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价值的看法。

比如,在中国社会,对人际关系的看法,古代用“五常”来概括,“仁、义、礼、智、信”,这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基本准则,也是对人的价值的基本评价标准。

孟子说,人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古人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做为有修养的人,要符合礼的要求。“礼”指礼法,是古代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两个有交集的集合,而且交集的部分占80%以上。很多时候,两者是可以等同的。道理也很简单,社会的细胞是家庭,家庭的细胞是亲人。所以古人就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价值观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一整套道德伦理准则。

看见老人挑水艰难,你要主动去帮人家挑;看见人家推车上坡上不去,你不能哈哈大笑,人家会骂你没教养,怎么做呢?当然是搭手帮忙推车了。这是仁。

兄弟朋友之间遇到困难,能帮的就帮,人家有困难,不能看人家笑话。有句话说“朋友妻,不可欺”,朋友外出了,你趁虚而入,这叫不要脸。这是义。

做事要有分寸,有礼数,凡事依礼而行。电梯里让老人小孩先进先出,这是礼。

别傻冒乎乎的,做个愣头青,知进退,懂得失,这叫智。

言而有信,说话要算数,一大老爷们,说话放屁一样,叫人家怎么相信你?

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人情世故,需要懂一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十样学不到。

平时穿着得体一点,头发打理好,胡子刮好,衣服干净整齐。显出你的精神气质来。女士们呢,不要头发不梳,披头散发,晚上出去,万一黑灯瞎火,不把人吓死才怪。

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呢?

首先,我们要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要学习。《论语》的第一篇叫《学而》,《孟子》的第一篇叫《劝学》。“四书”之中的两部,第一个内容就教育我们要学习。现代社会,善于学习,坚持学习,才能不断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大学》《中庸》讲的也是通过学习、领悟来获得修养。可见,“四书五经”的“四书”,一个字,学。“五经”就更是如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习,话都跟人说不上,没文化呀。

其次,学习了要运用,“学以致用”。要把传统的价值观运用到生活中去,在人生实践和生活实践中不断感悟、领悟、充盈我们对价值观的理解,培养良好的价值观。曾子说:“与君子游苾乎,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度之肆,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曾知子全书》)说的是和君子交朋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小人交朋友,如入鱼市,腥臭难闻,久而不闻其臭。生动地说明了培养良好的价值观是多么重要。大家也一定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这类故事还有很多,如“管宁割席”等等。

最后,综合运用,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回到《大学》《中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原理中来。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在家庭事业中综合运用良好的价值观。

当然,现代社会的价值越来越多元了,但传统价值观永远不会过时。

有句话说:“三观不合,不必强求。”三观不合的人,简直就是两个世界的人。很难交流沟通,更难交心。

三观,是最高的哲学。可不慎乎?

结语:打个比方,世界观是树之“根”,人生观是树之“干”,价值观是树之“枝叶”,根基要牢固,树干要粗壮,枝叶要繁茂。这样才是一棵参天大树的伟岸形象。同样的道理,在我们的生活和事业中,要想有所成就,就需要提高不断学习,提高修养,提升眼界,扩大胸襟。

三观的关系和涵义,现在您清楚了吗?欢迎留言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