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野工作”走向“大众视野” ——在包容中迎纳公众的“十大考古”

志愿者说|从“田野工作”走向“大众视野” ——在包容中迎纳公众的“十大考古”

志愿者说|从“田野工作”走向“大众视野” ——在包容中迎纳公众的“十大考古”

//

从“田野工作”走向“大众视野”

——在包容中迎纳公众的“十大考古”

//

鲍杰瑞

作为中国考古界的“奥斯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不仅对学界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对公众生活而言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考古学是什么?考古工作都在做什么?如今我们的考古实践有了哪些新的进展?这些问题,在公众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随着近30年的发展,如今的“十大考古”已经成为让考古走向大众、考古发现融入社会文化发展、为考古和文物保护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活动。笔者在此次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上担任志愿者,得以近距离观察,感受到这项活动越来越强烈的社会性。

向公众开放的“终评会”现场

在“终评会”现场,我们不难发现,除了参与评选的各位负责人和专家评委外,还有大量的社会听众,这一群体包括本专业的在校学生、其他单位的行业工作者、相关自媒体运营者和对考古工作抱有浓厚兴趣的社会关注者。社会听众的广泛参与使得“十大考古”不再是一场学界内部的“闭门”评选,而是意味着中国考古学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迎接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保证评选活动公正、公平、公开的前提下,主动“走下神坛”,展示自我并吸纳更多的声音。

来自“新生代”的学生志愿者

从去年起,“十大考古”评选活动开始面向高校招募青年学生志愿者,在此次“终评会”的一天半时间中,有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数位志愿者参与到现场服务和宣传工作中。学生志愿者的参与为活动宣传工作增添了许多创意和想法,为活动的成功举办增添了光彩。

志愿者说|从“田野工作”走向“大众视野” ——在包容中迎纳公众的“十大考古”

志愿者

走进校园的“十大考古新发现”

“十大考古进校园”活动始于2012年,同样也是考古工作走向大众的重要项目。2019年3月29日,在本次评选中荣膺“十大考古”的两个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发现走进首都师范大学。对于前来听会的各专业在校学生和慕名前来的社会听众而言,也是近距离接触考古工作、了解学科前沿的重要渠道。

(作者系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志愿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