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寻根序曲:这里有全新云中书院,更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墙

上海文化寻根序曲:这里有全新云中书院,更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墙

仿佛在云中的书院

上海文化寻根序曲:这里有全新云中书院,更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墙


最近大热的一个网红书店,是建在上海中心52层的朵云书院。位于上海陆家嘴金融圈的这个中国最高书店好似在云中,看看颇具人文气质的书,再从大玻璃窗看现代上海可谓视野开阔心中涌起无限感慨。引得爱书人,文艺圈热烈关注,排队也要进入打卡看个究竟。

上海对高度的推崇不仅体现在建筑,还有对文化的尊重。观复博物馆在上海中心的37层,朵云书院在52层,文化原本可以放到更高的位置。不仅是楼高,更有文化产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市中心也有不少围绕书籍,创意艺术等书店和街区进驻。

换个视角,我们在追求创新,高度和速度时,也可放慢脚步去探访一下上海的文化之根。了解今日上海文化发展的底蕴来自哪里,对丰富多元的包容度又来自哪里?于是就有了上海文化寻根第一步的念头,走访上海市中心的古城墙。

上海文化寻根序曲:这里有全新云中书院,更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墙

上海文化寻根序曲:这里有全新云中书院,更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墙

闹市中心的古城墙

1 走近幽静的上海古城墙


为什么第一个要去上海古城墙,因为至今仍有很多人,乃至上海本地人不知上海是有城墙的而城墙的意义正在于向我们无声诉说着过往的城市历史

。似乎上海就应该是上海滩,全部开放,迎接八方来客。其实就在上海市中心保留着一段古城墙旧址,值得我们去探究一番。

从上海最热闹的城隍庙和方浜中路,走出来,一路向西行,经过好几条小马路,来到大境路上的大境阁,也就是上海古城墙的所在地。这里似乎是一个有点神秘的地方,也许是因为不是节日期间,人很少。向守门人问了具体的位置,我登上二层,走过长长的巷道,正好一束阳光斜射进来,打在城墙墙壁上。光影之间,我看见那一块块墙砖了,静静伫立很多年,见证这座城市的沧桑变换。忍不住摸了摸有点斑驳的墙面,这是岁月的痕迹。

明明是在上海城隍庙的附近,却很少有人专门去探访。相比那云巅的网红书院可谓天差地别。不过也好,繁华之地的幽静也适合它。

上海文化寻根序曲:这里有全新云中书院,更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墙

上海文化寻根序曲:这里有全新云中书院,更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墙

城墙见证这座城市的沧桑

2 城砖的痕迹是英雄的徽章

也许是看到我很有兴致深入了解上海古城墙,大境阁的一位老师,为我讲述了不少上海老城墙的典故。

他告诉我,上海在元代建县时,并没有城墙,到了明代中叶时,上海人口稠密、商业发达,为了

抵抗海上倭寇侵略,明嘉靖年间三个月时间赶筑起了一座周长9华里,高2.4丈的城墙,城墙外还有周长1500余丈的城壕,守卫上海近三百年没有被战争侵扰。到了明万历年间又建造起大境阁。清嘉庆改建三层高阁。

近代以来,大境阁内文人墨客往来很多,有著名画家任伯年,朱屺瞻等,还有昆曲名家在这里办昆曲学习班。这并不一直是安静之地。看来是我自已为是,上海古城墙并不寂寞,只是比较低调。

他说起古城墙的历史,兴致满满,让人仿佛穿越数百年历史看到了战火纷飞的时代和文人墨客来访的场景。

上海文化寻根序曲:这里有全新云中书院,更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墙

上海文化寻根序曲:这里有全新云中书院,更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墙

有年头的城砖

再看那城砖上,有同治年还有咸丰年间的字样。这又是怎么回事?老师说是这些是当年抵抗英法联军后,为修补城墙保留下来的城砖。原来这一块块城砖见证了不止一个朝代的战争。

到了民国初年,上海为了经济发展,城墙被拆,只有大境阁保留下来。最后幸存近五十米的城墙。

这时,再看那墙面,有一个个坑痕,这些斑驳的痕迹就是当年战争留下的印记。这是守卫上海的城墙,原本就是用来抵御外敌的烽火制胜台,并不仅仅为了今人的文化探寻。它在当年有最实际的价值。正像大境阁庙前旗杆护柱桩石,还有大境阁门前曾为两江总督提字大千胜境,后改写为大境字样的牌坊,声名在外,有傲气也有气节。

时间终于来到1992年,当时的上海南市区政府耗资900万元,将古城墙和大境阁原样修复开放。从这时开始,想要探访城市历史的人们,就开始陆陆续续前来。

热心的老师不方便透露名字,他建议我,如果你和你的朋友都很感兴趣深入了解上海的历史,还是去上海图书馆吧,那里是上海历史文献最齐全的地方。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上海文化寻根序曲:这里有全新云中书院,更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墙

上海文化寻根序曲:这里有全新云中书院,更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墙

过去的上海县地图可见环城圆形城墙


上海文化寻根序曲:这里有全新云中书院,更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墙

3 习惯的地名背后是我们的文化之根


走出大境阁,心生无限感慨。

也许上海的古城墙,远远不及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古城墙那么有知名度,只留下部分城墙旧址,更不像北京古城墙那样被很多人可惜。甚至有很多人不知上海有古城墙,仿佛上海滩原本没有城墙,才会海纳百川迎接南来北往的客人。

但历史终究是历史,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战争和硝烟,还有文人墨客的故事,尤其是有真实的印记在城墙上,本地文人的口口相传和历史典籍中

从大境阁出来,还想探访一下上海原城墙所在地,是最能看清老城厢界线的一个环城圆路,中华路+人民路。不过这条环城路,两条腿是走不完的,需要真正的11路公交车才可以。天色已晚,否则倒是可以再好好看看。

查资料可以发现,上海的这个环城圆路的源头,上海建造城墙时,曾环城开掘城壕长150余丈,广6丈,深1丈7尺,外与黄浦江、内与大小河浜全线贯通,通接湖汐。城墙周长9里、高2丈4尺,有6处城门,从东向南(顺时针)依次为:“朝宗门”(大东门)、“宝带门”(小东门)、“跨龙门”(大南门)、“朝阳门”(小南门)、“仪凤门”(西门)。

如今在上海,还保留着这些地名,大东门小东门,大南门小南门,还有名气更响一点的老西门。这些也是我们经常在生活,工作中走过路过的地方,在看似习以为常的地名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故事。

上海文化寻根序曲:这里有全新云中书院,更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墙

老城厢弄堂

上海文化寻根序曲:这里有全新云中书院,更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墙

松江广富林遗址公园

4、城市学者口中的上海之根多种说法


有专家说上海之根在上海老城厢,依据是元代在设置上海县,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政府举办的上海建城700周年庆祝活动,也是根据这个时间。

还有人说上海之根在松江,这些年这种说法受到广泛的认可。理由是唐朝就设立了华亭县,宋朝华亭县升为华亭府,又更名为松江府,下辖华亭县和上海县,构成早期上海的行政格局。

还有学者说,公元1008年宋真宗时期,成立“上海务”。这才是上海地区最早的行政机构,其职责是管理酿酒、征收酒税。从时间上看,虽然华亭县建制早于上海务的设立,但对后来的上海镇、县、市的行政区实际管辖,“上海务”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上海之根”。

究竟哪里才是上海之根呢。

也许就像一位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专家所说,历史上的上海行政区域有过多次大变动,上海之根、上海之源和上海城市之根都限在某一历史时期,不能笼通称之。

这样的话,对上海之根的解读似乎又开阔了些。因为不同历史时期,上海行政区域格局解读不同,上海之根的解读自然也就不同。

我们探索上海古城墙,正是从更广泛的上海文化之根意义开始探访。

上海文化寻根序曲:这里有全新云中书院,更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墙

这座城市不仅有过去还有未来

5 不仅探寻地域文化,更要传承文化精神

我们不仅可以从不同时期的上海之根,上海城市之根去探寻,还从更丰富的上海文化之根去寻找,不仅探究近代上海,还追访古代上海,不仅上海的地域源头,还有上海人的文化精神源头来自哪里,做更丰富多元视角的探访。去和今日的上海文化生活做一个连接。

未来的一段日子,我愿意和你们一起,就像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的学者葛剑雄老师所说,传承,不仅有全方位地“传”,还要有态度地“承”继,更要有创新性地去学习和创造,才适合这个城市传承和更新都需要的时代。

习惯了去远方,不妨走走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习惯了往更高更快,不妨放慢脚步,回看一下有历史风云有烟火气息的城市故事吧。在你生活的这座城市不仅有高度速度,还有深度和厚度值得去探寻。

有兴趣的朋友,我们一起走走自己生活的这座城,探究文化历史城市,留言聊聊下一期我们去哪里吧。

附 上海其他古城墙现状

上海文化寻根序曲:这里有全新云中书院,更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墙

川沙古城遗址公园

川沙城墙:现存东南墙段约70米左右,位于观澜小学(城厢小学)附近,现为古城遗址公园。

上海文化寻根序曲:这里有全新云中书院,更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墙

嘉定西门

上海文化寻根序曲:这里有全新云中书院,更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墙

嘉定南城墙

嘉定城墙: 现存古城墙分为南门、西门两段,各长约120米。是目前上海市保存最完整、最长的古城墙。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文化寻根序曲:这里有全新云中书院,更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墙

奉城印记

上海文化寻根序曲:这里有全新云中书院,更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墙

奉城城墙:奉城万佛阁,在浦南运河的护城河附近,由原老城北移40米而来。

高桥城墙:浦东高桥镇老宝山城遗址。现为上海市古文化遗迹保护单位。

宝山城墙:现古城墙遗址临江公园内,历经海潮侵蚀,重大战事,保留一段古城墙。

松江城墙:松江唯一保留的古城残垣遗址在一个靶场中。保留完好。

作者简介:。作者原为移居上海文化杂志副主编,曾采访写作城市文化多年,后运营文化自媒体数年,仍然热衷走访城市和人的故事。我愿陪你一起走走聊聊上海的城市历史和人文故事。

近期推出上海文化寻根系列,走读思考那尘烟中的城市历史,欢迎随我一同探访生活的这座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