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的同時,保持身體健康,這才是我們追求的減肥效果

瘦是每個人追求的,但是減肥卻不是意見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減脂減重的同時,還要變得更健康,更加難上加難。

肥胖的本質是什麼?

很多人認為肥胖等於體重的增加,減肥就是減重,實際上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

同樣的體重,同樣的身高,但是左邊的是全身肥肉,右邊的全是肌肉;一個是健身達人,一個是標準的肥胖患者。

瘦的同時,保持身體健康,這才是我們追求的減肥效果

所以,很多時候體重並不能作為判斷肥胖的主要標準。

身體的組成成分

我們的身體的體重由肌肉、脂肪、骨骼、臟器、體液等構成的,而脂肪僅僅是構成體重的一部分,所以肥胖不能僅僅看到體重稱上的數值,而應該看作是脂肪的增加。

體內過多的脂肪,主要分佈在皮下、內臟周邊、血液,

  • 一般情況下,我們會有一個直觀的表現:

皮下脂肪堆積過多,那麼身體容易走形;

內臟脂肪增多,那麼肚子會越來越大;

血液脂肪過多,像高血脂伴隨一生。

我們身體裡的脂肪,只有少部分遊離在血液中,大部分脂肪都儲存在脂肪細胞裡面。

脂肪細胞就像儲存脂肪額倉庫,其中90%的空間裝滿了脂肪,細胞質被擠壓到脂肪細胞的邊緣,而且細胞核直接被壓變形了

瘦的同時,保持身體健康,這才是我們追求的減肥效果

黃色的部分都是脂質


  • 一般研究認為,人體的脂肪細胞大致在300億個,而增殖期主要在未成年時期;

當人步入成年後,脂肪細胞趨於穩定,因此肥胖的本質是脂肪細胞體積變大。

不過值得提出來的,每個脂肪細胞儲藏脂肪的能力有限,如果出現脂肪細胞過度增大,是有可能將一部分脂肪細胞撐炸,由此出現脂質溢出,誘導附近的幹細胞變異,好在的是數量並不多,不然的話人體無限度的生長脂肪,有誰受得了?

這樣分析,就知道我們的減肥目標了

——就是將脂肪細胞裡面的脂質釋放出來,並燃燒掉。

瘦的同時,保持身體健康,這才是我們追求的減肥效果


肥胖的評估需要三個指標

有多重?

有多少肥肉?

肥肉主要堆積在哪裡?

對應的三個指標就是BMI值、體脂率、腰圍

瘦的同時,保持身體健康,這才是我們追求的減肥效果


  • 在這裡為什麼沒有強調體重?

體重雖然可以最直接表現出來,但是每個人的身高是有差異的,比如你的身高是1.8米,而另外一個朋友額身高是1.6米,這樣的身高差異,根本無法通過體重的評估達到肥胖的判斷情況。

這時候通過體重和身高評估一個相對標準的肥胖情況,更加的客觀。

通過這三個標準來判斷肥胖,才是比較全面的,任何單方面的評估都是片面的。

瘦的同時,保持身體健康,這才是我們追求的減肥效果

如果採取不健康的減肥方式,減掉的很有可能不是脂肪,而是肌肉和水分,對身體來講,是非常不利的!

相同重量的肌肉和脂肪,它們的體積比是1:5,如果減掉的是肌肉,身體的體形方面並沒有改善太多;

更為關鍵的是,肌肉裡面含有更多的線粒體(線粒體屬於脂肪燃燒的場所,線粒體越多,脂肪燃燒越多)。如果肌肉消耗量過大,會極大的降低身體的基礎代謝率。

不正確的減重,越減基礎代謝率越低,最終結果是反彈的

瘦的同時,保持身體健康,這才是我們追求的減肥效果




脂肪增多的原因,如何才能做到只減脂肪,不減肌肉?

這個是我們減肥的關鍵,可惜的是隨著年齡的的增加,人體的肌肉重量、骨密度降低、身高變矮、器官逐漸萎縮、體液水分在不斷的減少,只有脂肪的重量再不斷的增加。

在科學家研究指出,上了年紀的老年人,每十年體重會增加4.5公斤,丟失了2-4公斤基礎代謝,卻生長了7-9公斤脂肪,由於肌肉的流失,每年基礎代謝會降低5%,因此肥胖不僅僅是脂肪太多的問題,還有肌肉太少的問題。

任何的肥胖都是——能量攝入大於能量支出,目前這個必須遵循能量守恆定律。

無論存在多麼嚴重的肥胖基因問題,如果沒有熱量攝入,都不可能生成脂肪;

大部分基因的問題,恰恰出現在控制不住食慾,有一些朋友經過胃套環、縮胃手術,可以瘦下去。

所以喝水也會胖,只是肥胖患者的說辭,這樣人根本不會出現;

瘦的同時,保持身體健康,這才是我們追求的減肥效果


雖然道理是這樣的,並不代表盲目的控制熱量攝入,就可以實現減肥;

因為熱量攝入過少,身體的基礎代謝也會隨之下降;

只有在減少熱量熱同時保持基礎代謝,這樣的情況下,才能實現成功的減肥。



三大能源物質基本佔據了人體能源供應,僅僅有少部分的纖維素,在腸道菌群的代謝下,產生微量的短鏈脂肪酸。

  • 傳統熱量計算法:

1克碳水化合物 ,可以代謝產生4千卡的熱量;

1克蛋白質,可以代謝產生4千卡的熱量;

1克脂肪 ,可以代謝產生9千卡的熱量;

1克酒精 ,可以代謝產生7千卡的熱量

根據食物中所含有的上面幾大熱能物質的重量,可以計算每種食物的熱量。

瘦的同時,保持身體健康,這才是我們追求的減肥效果


  • 新的研究理論打破傳統熱量計算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相同熱量的食物,導致的結果截然不同。

每天攝入2000大卡熱量的漢堡、可樂、薯條;

跟每天攝入2000大卡熱量的水果蔬菜、雜糧、蛋白質。

兩種持續一年看一看,那個更容易變胖?

食物與肥胖的關係,不僅僅是熱量這麼簡單,而是在於通過什麼樣的食物攝入,獲取熱量;

  1. 減肥不是刻意的控制熱量,反而是應該巧妙的利用食物的熱量,來達到減肥效果!


瘦的同時,保持身體健康,這才是我們追求的減肥效果



能量如何消耗?

  1. 在我們身體的能量消耗裡邊,基礎代謝佔到60%~70%,一般不怎麼運動的人可能佔比會更多;
  2. 第二大消耗是根據我們你們每天的活動,包括我們日常的行走、思考、運動,約佔15%~20%
  3. 第三大消耗來自於食物的熱效應,食物攝入之後不是百分之百都能轉化為能量,食物的咀嚼消化吸收都需要自身能量供應,約佔能量消耗的10%
  4. 能量消耗主要是生長髮育,不過在成年之後,這一類的消耗所佔比例越來越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瘦的同時,保持身體健康,這才是我們追求的減肥效果

因此基礎代謝佔據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很多“減肥專家”給大家普及的“基礎代謝減肥法”的來源根據。

影響基礎代謝率的因素有身高,體重,年齡,肌肉含量,棕色脂肪,甲狀腺,腺粒體等

我是營養師Bruce,具體的減肥方法可以點擊查看減肥專欄,帶給你不一樣的減肥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