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妹妹被逼嫁人,我12歲成為囚犯。

11歲妹妹被逼嫁人,我12歲成為囚犯。

以下內容有電影《何以為家》輕微劇透,請慎重閱讀

11歲妹妹被逼嫁人,我12歲成為囚犯。

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沒有一個大場面,卻從頭到尾都扣人心絃。

一開場,導演就讓我們看到了這部電影的男主角贊恩。他不知道自己具體多少歲,是牙醫根據他的牙齒情況判斷,贊恩的年紀應該12歲了。

因為持刀傷人,贊恩成為了少年犯,並在絕望之下,將自己的親生父母告上法庭。法官問:“為什麼要起訴父母?”

贊恩平靜的回答:因為生了我。

11歲妹妹被逼嫁人,我12歲成為囚犯。

贊恩出生在黎巴嫩的貧民窟,他的父母生了很多孩子,小小的房間,密密麻麻的睡了很多人。

尚且年幼的贊恩,無法像別的孩子一樣,去學校讀書。

因為他要幫父母去藥店買成隱性藥品,看著父母把藥片研磨成粉,融進水裡,浸透衣服,再悄悄賣到監獄裡去。

因為他要到房東開的雜貨鋪裡去打工,搬貨,送煤氣,用勞力去抵扣一部分房租。

因為他要照顧年紀更小的妹妹們,帶著她們去路邊賣果汁掙家用……

艱難又習以為常的生活,出現了第一個轉折點——

11歲的妹妹薩哈,來月經了。

贊恩知道妹妹的初潮將意味著什麼。

他知道房東的兒子一直都在等薩哈來月經的這一天,他也知道父母會把妹妹嫁出去,用聘禮來緩解生活的壓力,可是妹妹才11歲,和他一樣不過是個孩子,年紀都太小了。

11歲妹妹被逼嫁人,我12歲成為囚犯。

這個早熟的男孩,非常疼愛自己的妹妹,他偷偷給她洗內褲,幫她偷衛生巾,教她怎麼用,怎麼丟,還反覆叮囑妹妹千萬不要被父母知道。

11歲妹妹被逼嫁人,我12歲成為囚犯。

然而,小孩子終究鬥不過大人,秘密還是被發現了。

11歲妹妹被逼嫁人,我12歲成為囚犯。

贊恩拼命攔阻,妹妹還是被爸爸送走,給房東兒子當童妻了。贊恩和媽媽大吵一架後,他逃離了這個家。

11歲妹妹被逼嫁人,我12歲成為囚犯。

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心情十分緊張,甚至都來不及去怨懟贊恩的父母,只是無時無刻不在擔心著這個男孩的命運,好怕已經活得夠苦的他,還要遭受更大的不幸。

一直看到影片結尾,我才知道贊恩比起中東地區的 其他孩子們,他已經非常幸運了。至少他聰慧和勇敢,懂得通過媒體的力量,讓他的聲音被聽到,讓他的苦難被看到。

最終贊恩得到了身份認證,全家還移民去了瑞士,他的命運因為他打的一通電話,被徹底改變了。

很多人看過這部電影,第一反應就是控訴糟糕的父母,控訴糟糕的原生家庭。

我們當然可以把問題很淺薄的歸結到父母身上,非常簡單的說出父母皆禍害,或者窮人就不應該生孩子之類的話,但我覺得,至少在這部電影裡,導演想要表達的想要傳遞的,並非那麼簡單。

面對贊恩的指控,父親說:我也是這樣長大的啊,人們都說要多生孩子,沒有孩子我就不是男人,可孩子累得我腰都立不起來了。

11歲妹妹被逼嫁人,我12歲成為囚犯。

母親說:我也是像薩哈這麼大就嫁人了啊,我這一生都是奴隸,為了孩子活下去,我願意犯下千種罪,誰有資格批評我?

11歲妹妹被逼嫁人,我12歲成為囚犯。

原生家庭問題,就像一個大型連環車禍現場。

你控訴你糟糕的父母,你糟糕的父母又控訴他糟糕的父母,他糟糕的父母,上面還有糟糕的父母,而這些糟糕的父母們又不是孤立存在於這個世界的,窮困、宗教、戰亂、愚昧、教育、醫療等各種各樣的問題360°環繞周圍,我們能夠只指責父母嗎?

不是的,是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指控時,能夠指責的,只有父母而已。畢竟是他們把孩子生下來的,他們對孩子就有責任。

但指責的時候,請看看影片的大環境。

贊恩所碰到的問題不是家庭問題,而是社會問題,也是各種惡性循環。

11歲妹妹被逼嫁人,我12歲成為囚犯。

在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等這些中東國家,無數人都苟活在陰影之下。

一個家庭生5-10個孩子是家常便飯,內戰爆發後,大量難民逃到土耳其、黎巴嫩等國家,而這些國家根本無法為這麼多人提供就業機會,於是到處都是無所事事的青年。

又因為每個家庭都生這麼多孩子,父母都無法顧及孩子的教育,他們不想孩子讀書,父母只想男孩子快點長大,可以分擔照顧弟妹的責任,女孩子快點長大,可以嫁出去,換來一點聘禮。

贊恩妹妹的結婚方式,在中東地區也不是什麼稀奇事。很多中東國家都沒有設定最低結婚年齡,有的女孩才9歲,就嫁人了,甚至在一些欠發達地區,自由戀愛都不被允許。

難民的身份也是個大問題,找工作受限,連找房子都會受限。

成年人的世界,到處都是無可奈何,自身難保。

不止是贊恩的父母,影片裡那個埃塞俄比亞的女清潔工也是一樣的。如果不是她收留了善良的贊恩,在她因為證件問題被捕時,有贊恩照顧著她的孩子,根本都輪不到賣給皮條客,那孩子就會被餓死。

11歲妹妹被逼嫁人,我12歲成為囚犯。

11歲妹妹被逼嫁人,我12歲成為囚犯。

雖然很多人認為《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太過壓抑,很悲苦,我倒是更喜歡去找光,而我也看到了光。

這光就是——

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到12歲,贊恩和他的父母還是有了質的區別。

11歲妹妹被逼嫁人,我12歲成為囚犯。

面對弱小,贊恩始終有他的責任感,寧願自己餓著,也要先給嬰兒吃飽。哪怕山窮水盡,他想過乾脆把孩子扔了,終究還是狠不下這個心。最後,他的確是把孩子賣了,但賣了孩子以後,贊恩沒有麻木逃避,對自己的行為振振有詞。

他站在馬路上不停地擦眼淚,他這麼難過,不僅僅是因為他對那孩子有不捨之情,還有羞愧。

11歲妹妹被逼嫁人,我12歲成為囚犯。

他的妹妹孕期大出血死了,父母也哭了,我相信那眼淚是真心的,但那眼淚裡,沒有羞愧和悔恨。所以,贊恩的媽媽才會繼續懷孕,還說服自己肚子裡的孩子,是真主賜的新禮物。

贊恩知道這又是一個悲劇,他傷心的說:你的話,刺穿了我的心。

11歲妹妹被逼嫁人,我12歲成為囚犯。

贊恩身處黑暗,但他本身是光,他一直不停的對抗,儘管他知道他並沒有多少能力對抗。

他救不了妹妹,他也救不了那個2歲的孩子,他還是一樣不認可沒有撫養能力卻要一直生孩子的父母。

最後他用他能想到的方式,向世界發聲,他說:

11歲妹妹被逼嫁人,我12歲成為囚犯。

11歲妹妹被逼嫁人,我12歲成為囚犯。

很多人一說起原生家庭問題,能把他們現在的不如意,通通歸結於父母的責任。

我從不否認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但我也不認可把成年後的一切都歸罪原生家庭。贊恩沒有受過一天教育,父母對他非打即罵,可他依然善良、勇敢、聰慧,有責任感。

父母的傷害就是傷害,哪怕你一輩子不原諒他們,也是他們的果報。

問題是屬於自己人生的這部分責任呢?要怎麼承擔和改變,父母不對,你可以對啊,父母沒有能力改變自己,你有能力啊。

我們的確應該深思為什麼要生孩子,生了孩子以後,我們應該怎樣和孩子相處。上一代有上一代的侷限,只要從我們這一代開始改變,光就出現了,我們的下一代就有希望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這部電影並不壓抑也不灰暗。

它不是為了控訴原生家庭和父母而存在的,它讓我感謝出生在和平年代的國家,儘管我們生活的國度我們的家庭不完美,但我們自己也同樣不完美啊。

結尾贊恩的微笑,似乎也是在告訴我們——他們很苦很難,可還是有光有希望。

11歲妹妹被逼嫁人,我12歲成為囚犯。



11歲妹妹被逼嫁人,我12歲成為囚犯。

*作者:顏辭丨專攻兩性情感的小仙女。放心,我不會幫你說話,我只會幫你過得更好。願和你不擰巴,勇敢走天涯。Weibo:@顏醬醬兒,Gongzhonghao:顏辭(id:yancisai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