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鶴陽拳

五祖鶴陽拳

五祖拳,是中國傳統拳術中的南拳之 一。據說此拳是由蔡玉鳴(福建泉州人,1853-1910)綜合了白鶴拳、猴拳、羅漢拳、達尊拳和太祖拳而成的,故稱五祖拳。五祖拳的特點是多短打,門戶緊,拳勢烈。在練法上要求頭上頂,兩肩墜,心胸守,丹田聚。對樁 功要求很嚴,腿法中平,步形較高。

五祖拳的拳法特點也綜合了七種拳法的特性。猴手、鶴腳、玄女搖身駿胛、達尊羅漢步、太祖身以及和陽師的北派技法、道臺夫人的下盤腿功,容入了七種優秀拳法,使得五祖拳很快就成為當時閩南最優秀傑出的拳種,蔡玉鳴因此成為一代宗師。

五祖鶴陽拳

五祖鶴陽拳

五祖拳,全稱五祖鶴陽拳。該拳無花架,技擊性強,在短短的一百多年時間裡崛起,成為福建南拳的第一大拳種,同時盛行於我國香港和東南亞各國。

一、整體結構

1.南北結合

五祖拳是結合南北派拳術特點創立的一門拳術,這點從其馬步所採取的形式就可見一斑。南拳的馬步多成八字步,北拳的馬步多為丁宇步,五祖拳的馬 步採取不丁不八步,其馬步的重心位置為前後四六開。不丁不八步易於作前、後、左、右的快速運動,而從其重心位置位於前後四六開的位置這一點來說,根據現代 科學的“黃金分割率”分析,也是極為合理的。

在拳術套路中的技手方面,北拳偏於大開大合,南拳側重穩紮穩打、偏於短小精悍。五祖拳則汲取南北之長,長短兼而有之。以衝拳為例,南拳有的拳 打出去時手臂肘關節保持略微彎曲,弓步衝拳時後腿也微彎。五祖拳衝拳時要求手臂要直,弓步衝拳時後腿要直(前弓後箭),雙腳要腳踏實地,腳後跟不能提起, 和北拳相似。一些技手如開弓、敲打、雙批、陰陽插、橫釵、清平打、擋等都要求手臂伸直,和北拳相似。五祖拳技手中常見的一些短打技手如打扎、割扎、雙貢、 撓、父子相隨、雙豎拳等,和南拳一樣短小精悍。

可見,五祖拳從馬步到技手都是融南北派拳術之所長,根據實戰需要長短結合進行編排的。

五祖拳在套路編排上對步法的要求比較嚴格,它的每一套路要求起勢和收勢的腳步都落在同一位置上。由於運動中的腳步是隨著方向的變化以及在同上 肢的配合中不斷快速變動的,如果馬步的基礎不夠紮實,那麼運動中腳步產生的哪怕是極輕微的不易看出來的偏差,也將使得收勢時腳步的位置與起勢時腳步的位置 產生不同程度的步位離差。這種步位差方便而準確地提供了檢驗運動員馬步基本功的可靠依據。

2.內外兼修

拳諺說,內煉一口氣,外練筋骨皮。五祖拳從入門的基礎套路起就開始了內氣的練習。五祖拳通過挺胸收腹、沉肩夾肘等來協調胸、腹、背肌肉群的運 動。這種運動完全受意念的支配,結合技手的運動從慢到快、從用意到隨意,自然而然形成了靈敏的條件反射和布氣狀態。由於氣的運行分佈加強了胸、腹、背肌原 纖維的收縮力量,經過長久練習後,一般習五祖拳的人胸腹背部就能承受強有力的拳擊。

肩、肘、腕、胯、膝、裸、胸、腹、背等的協調性同樣是五祖拳特有的搖身振胛發勁身法訓練不可少的條件之一,經過長期正確的練習,達到自然而然後,每技手發勁的剎那間,會從身體內爆發出“蓬”的聲響,而且勁越大聲響越大。

二、技手運作

五祖拳的技手講究“銳”,也就是出手要迅猛有力,讓對方防不勝防。銳,指的不單單是勁力,它是手法、身法、步法、力法等的綜合功力的表現,在長期的訓練中,應按以下幾點嚴格要求。

1.四點金落地

由於人體的重量靠兩隻腳支撐,而腳的支撐點主要是跟骨和蹠骨,人體雙腳的跟骨和蹠骨四個點不論哪個點支撐不力,都將影響到人體重心的穩定性。 五祖拳稱人體的這四個支撐點為“四點金落地”。“四點金落地”同時是發勁時“雷從地發”(反作用力)的基礎。五祖拳基礎拳套路“三戰”就要求習者從起勢到 收勢雙腳腳趾都要保持“五指朝天”。“五指朝天”的作用第一能防止初習者重心前傾:第二易於氣往下沉,確保“四點金落地”,穩固重心;第三增強小腿脛骨的 自我保護能力。“五指朝天”的第二階段訓練為運動中“五指”呈自然放鬆狀態,只在發勁時配合“搖身振胛”身法同步作“朝天”狀。

2.馬步四點金

如果我們把馬步的下支撐面看作一個長方形,那麼,習者的兩隻腳正好落在長方形的前後兩個對-角上,作向後轉運動時,人體重心還是保持在原來的 支撐面裡,只是雙腳處在這個長方形的另外兩個對角上。五祖拳稱保持馬步下支撐面的這四個角為”馬步四點金”。五祖拳馬步基礎功主要在於如何在轉向、前進、 後退等運動時對“馬步四點金”進行訓練,以保持不丁不八步不變形,穩定重心,使上下肢在運動中更加協調。

3.墓碑身

所謂墓碑身,意即保持中正,不前傾後仰,不左右傾斜,也就是技手在定勢《制動)時身體要正。一般人在坐右馬步時容易產生身體右側比左側前傾, 坐左馬步時身體左側比右側前傾。由於身體不正會影響到技手的正確、全面發揮,會影響到身體的左右活動,因此,五祖拳要求技手在定勢時身體要像墓碑那樣保持 中正。

4.十七點正

十七點即手部肩肘腕、腿部胯膝踝十二點,以及雙眼、喉、胸、腰五點。十七點正也稱子午正,意即技手的姿勢正。技手運動時十七點必須相對到位,只有這樣才不致產生“敗門”。

5.搖身振月甲

搖身振胛是五祖拳獨特的發勁身法,五祖拳每一技手都要用此身法進行發勁。該身法是在上、下肢及內(意、氣)、外(形體)的高度協調的基礎上進行的。

上述幾點是在練習五祖拳時每技手都要應用並做到的,哪怕只有一點做不到,技手就達不到“銳”的要求。

技手“銳”表現在:

第一,起動快。功力越深的人起動越快,而且不易為人覺察。五祖拳講究每技手在瞬間發勁制動(技手分明)後能即刻放鬆,就是說松和緊一樣要在瞬間完成,只有做到這樣才能做到連續起動快又不易疲勞,才利於實戰。

第二,完成一個動作快。在運動中必須松,防止緊張僵硬。緊張就遲鈍,而且消耗體力,不能持久。松則能在手到的同時充分加速,收縮發勁。松者,就是力要“化”,運動中能“化力”,才能為中途變招,為後發制人、後發先至,為深層次的能發能收打下良好的基礎。

這裡引用五祖拳拳歌一首:“拳有精粗必練就,學無大小在專心。六門八法擋押手,五背七剪雙飛踢。一膽二力三勤練,眼精手快奏神通。”五祖拳的技術特點生動地表現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