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鹤阳拳

五祖鹤阳拳

五祖拳,是中国传统拳术中的南拳之 一。据说此拳是由蔡玉鸣(福建泉州人,1853-1910)综合了白鹤拳、猴拳、罗汉拳、达尊拳和太祖拳而成的,故称五祖拳。五祖拳的特点是多短打,门户紧,拳势烈。在练法上要求头上顶,两肩坠,心胸守,丹田聚。对桩 功要求很严,腿法中平,步形较高。

五祖拳的拳法特点也综合了七种拳法的特性。猴手、鹤脚、玄女摇身骏胛、达尊罗汉步、太祖身以及和阳师的北派技法、道台夫人的下盘腿功,容入了七种优秀拳法,使得五祖拳很快就成为当时闽南最优秀杰出的拳种,蔡玉鸣因此成为一代宗师。

五祖鹤阳拳

五祖鹤阳拳

五祖拳,全称五祖鹤阳拳。该拳无花架,技击性强,在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崛起,成为福建南拳的第一大拳种,同时盛行于我国香港和东南亚各国。

一、整体结构

1.南北结合

五祖拳是结合南北派拳术特点创立的一门拳术,这点从其马步所采取的形式就可见一斑。南拳的马步多成八字步,北拳的马步多为丁宇步,五祖拳的马 步采取不丁不八步,其马步的重心位置为前后四六开。不丁不八步易于作前、后、左、右的快速运动,而从其重心位置位于前后四六开的位置这一点来说,根据现代 科学的“黄金分割率”分析,也是极为合理的。

在拳术套路中的技手方面,北拳偏于大开大合,南拳侧重稳扎稳打、偏于短小精悍。五祖拳则汲取南北之长,长短兼而有之。以冲拳为例,南拳有的拳 打出去时手臂肘关节保持略微弯曲,弓步冲拳时后腿也微弯。五祖拳冲拳时要求手臂要直,弓步冲拳时后腿要直(前弓后箭),双脚要脚踏实地,脚后跟不能提起, 和北拳相似。一些技手如开弓、敲打、双批、阴阳插、横钗、清平打、挡等都要求手臂伸直,和北拳相似。五祖拳技手中常见的一些短打技手如打扎、割扎、双贡、 挠、父子相随、双竖拳等,和南拳一样短小精悍。

可见,五祖拳从马步到技手都是融南北派拳术之所长,根据实战需要长短结合进行编排的。

五祖拳在套路编排上对步法的要求比较严格,它的每一套路要求起势和收势的脚步都落在同一位置上。由于运动中的脚步是随着方向的变化以及在同上 肢的配合中不断快速变动的,如果马步的基础不够扎实,那么运动中脚步产生的哪怕是极轻微的不易看出来的偏差,也将使得收势时脚步的位置与起势时脚步的位置 产生不同程度的步位离差。这种步位差方便而准确地提供了检验运动员马步基本功的可靠依据。

2.内外兼修

拳谚说,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五祖拳从入门的基础套路起就开始了内气的练习。五祖拳通过挺胸收腹、沉肩夹肘等来协调胸、腹、背肌肉群的运 动。这种运动完全受意念的支配,结合技手的运动从慢到快、从用意到随意,自然而然形成了灵敏的条件反射和布气状态。由于气的运行分布加强了胸、腹、背肌原 纤维的收缩力量,经过长久练习后,一般习五祖拳的人胸腹背部就能承受强有力的拳击。

肩、肘、腕、胯、膝、裸、胸、腹、背等的协调性同样是五祖拳特有的摇身振胛发劲身法训练不可少的条件之一,经过长期正确的练习,达到自然而然后,每技手发劲的刹那间,会从身体内爆发出“蓬”的声响,而且劲越大声响越大。

二、技手运作

五祖拳的技手讲究“锐”,也就是出手要迅猛有力,让对方防不胜防。锐,指的不单单是劲力,它是手法、身法、步法、力法等的综合功力的表现,在长期的训练中,应按以下几点严格要求。

1.四点金落地

由于人体的重量靠两只脚支撑,而脚的支撑点主要是跟骨和跖骨,人体双脚的跟骨和跖骨四个点不论哪个点支撑不力,都将影响到人体重心的稳定性。 五祖拳称人体的这四个支撑点为“四点金落地”。“四点金落地”同时是发劲时“雷从地发”(反作用力)的基础。五祖拳基础拳套路“三战”就要求习者从起势到 收势双脚脚趾都要保持“五指朝天”。“五指朝天”的作用第一能防止初习者重心前倾:第二易于气往下沉,确保“四点金落地”,稳固重心;第三增强小腿胫骨的 自我保护能力。“五指朝天”的第二阶段训练为运动中“五指”呈自然放松状态,只在发劲时配合“摇身振胛”身法同步作“朝天”状。

2.马步四点金

如果我们把马步的下支撑面看作一个长方形,那么,习者的两只脚正好落在长方形的前后两个对-角上,作向后转运动时,人体重心还是保持在原来的 支撑面里,只是双脚处在这个长方形的另外两个对角上。五祖拳称保持马步下支撑面的这四个角为”马步四点金”。五祖拳马步基础功主要在于如何在转向、前进、 后退等运动时对“马步四点金”进行训练,以保持不丁不八步不变形,稳定重心,使上下肢在运动中更加协调。

3.墓碑身

所谓墓碑身,意即保持中正,不前倾后仰,不左右倾斜,也就是技手在定势《制动)时身体要正。一般人在坐右马步时容易产生身体右侧比左侧前倾, 坐左马步时身体左侧比右侧前倾。由于身体不正会影响到技手的正确、全面发挥,会影响到身体的左右活动,因此,五祖拳要求技手在定势时身体要像墓碑那样保持 中正。

4.十七点正

十七点即手部肩肘腕、腿部胯膝踝十二点,以及双眼、喉、胸、腰五点。十七点正也称子午正,意即技手的姿势正。技手运动时十七点必须相对到位,只有这样才不致产生“败门”。

5.摇身振月甲

摇身振胛是五祖拳独特的发劲身法,五祖拳每一技手都要用此身法进行发劲。该身法是在上、下肢及内(意、气)、外(形体)的高度协调的基础上进行的。

上述几点是在练习五祖拳时每技手都要应用并做到的,哪怕只有一点做不到,技手就达不到“锐”的要求。

技手“锐”表现在:

第一,起动快。功力越深的人起动越快,而且不易为人觉察。五祖拳讲究每技手在瞬间发劲制动(技手分明)后能即刻放松,就是说松和紧一样要在瞬间完成,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做到连续起动快又不易疲劳,才利于实战。

第二,完成一个动作快。在运动中必须松,防止紧张僵硬。紧张就迟钝,而且消耗体力,不能持久。松则能在手到的同时充分加速,收缩发劲。松者,就是力要“化”,运动中能“化力”,才能为中途变招,为后发制人、后发先至,为深层次的能发能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里引用五祖拳拳歌一首:“拳有精粗必练就,学无大小在专心。六门八法挡押手,五背七剪双飞踢。一胆二力三勤练,眼精手快奏神通。”五祖拳的技术特点生动地表现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