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能有犯错的权利么?

周末,和朋友聚餐,她向我吐槽上四年级的儿子写作业基本靠催促,不追着根本写不完作业。

儿子除了知道见缝插针的玩游戏,啥事都能忘记,睡觉忘记关灯,上学忘记带课本……总之是个小错不断、自控力弱的淘气孩子。

可在我眼中朋友家的儿子,不仅成绩名列前茅,社交能力还很强,是校报小记者和校文艺晚会的小主持,妥妥一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暖男。

也许正是这些亮眼的成绩,反而让他的父母对他的期待更多一些,要求更高一层。

处处操心不少的朋友也想情绪稳定,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可孩子的行为总是能轻松挑起她的底线,往往话说N遍孩子却充耳不闻或没有及时改正,一忍再忍的脾气没来由就爆发了。

面对家人反对她对儿子大吼的行为,朋友也觉得很委屈,明明自己付出最多却都个个不领情。

妈妈,我能有犯错的权利么?

我建议说,“试着一周不催促孩子,让他自己决定写作业的节奏。”

但朋友摇摇头说,“那可不行,若是不陪着孩子写作业,他的学习成绩就掉队了,现在竞争特激烈,一个班六七十号人,差个0.5分,中间就能隔近十个学生呢。”

听完朋友的话,令我万分诧异,现在的小学生都这么厉害了……

看着累倒在“起跑线”上的朋友,我很能理解她内心无法控制的焦虑,这已经是家有孩子的普遍式焦虑。

谁不想岁月静好,可是生活的压力扑面而来近在咫尺,能有什么持续稳定的情绪来面对生活中应接不暇的忙乱,情绪失控不过是焦虑的一种最简单粗暴的表达方式。

针对朋友的焦虑,我有三点想法。

不陪才能养成好习惯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建议,“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因此,家长要明确陪孩子写作业的目的,是为了有一天孩子能养成独立学习写作业的良好习惯,而不应该成为家长的"功课"。

毕竟在父母大呼小叫情绪失控的陪写作业过程中,孩子早已丧失思考问题的能力,只剩下战战兢兢,看脸色蒙题的行为模式。

甚至会让孩子对父母形成依赖,只有在父母的督促下才能被动完成作业,极大的降低了主动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才是学习的第一动力。

且终有一天,孩子学习的内容会远超出我们的能力,与其担忧未来无法再辅导他写作业,倒不如着眼于当下,借助陪孩子写作业起步阶段的契机,培养他们优质的自我学习习惯,唯有这些底层的思维能力才会支撑孩子自己继续前行。

父母可以是孩子的强力后援,但不能边界感模糊地替他们自己做决定。

妈妈,我能有犯错的权利么?

减少命令式语言,改为建议提示型

教育学家拿破仑·希尔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许多优点,而父母却总是盯着缺点。认为管好孩子的缺点,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父母总是觉得不亲自盯住孩子的每一件事,他就会被带跑偏,可父母这种面面俱到的操心做法也恰恰限制了孩子从不同事物的正反两面提炼出有价值的认知,不断自我调整、进步的机会。

而习惯盯孩子缺点的父母,基本上语言里含有大量的否定词“不行,不可以”或者命令式语言“必须、马上”等等。

这些看似关心实则不信任孩子的唠叨,不仅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让他失去了想要更进一步成长的动力,也无形中降低了孩子的自控力,成为一个凡是需要父母提醒督促才能做好的“懒散人”。

其实孩子比父母更想要成功,面对学习上的压力和困境,孩子更需要的是能理解并帮助他一起寻找学习方法突破,而不是在一旁没有建设性意见重复唠叨的父母。

父母若能在各方面给予孩子建议提示取代命令式语言,则会帮孩子形成成长型思维,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而不是长久局限在固定型思维里无法快速迭代成长。

妈妈,我能有犯错的权利么?

让孩子行使犯错误权

很多家长聚在一起就吐槽自家孩子逆反心理很强,越大越不好管的种种闹心,觉得孩子总是在用各种意想不到的错儿来挑衅自己的忍耐力。

其实孩子的每一种小错误,只要家长不发脾气,不过分指导,孩子自己就会思考并主动调整。

而这种调整就是难得的教育契机,正是这种不断小范围的试错才可以促进孩子更快的成长。

作为家长应该感到高兴,这是孩子自我学习并实践反馈出的结果,而不是父母所谓的不可控行为。

尹建莉老师也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指出,“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

作为家长不管持有何种教育理念,在安全的范围和可控的环境中,不要轻易剥夺孩子犯错的权利。

不仅可以令孩子适时停下脚步,积蓄更大更多的能量去跨越困扰他的问题,还能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一定的责任和后果,他会更明白正确的意义。

妈妈,我能有犯错的权利么?

如果父母仍然纠结于孩子的各种小错误,就拉长时间,切换角度来看问题。

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你是在意他的一生,还是每个阶段都必须处处拔尖。

若是一生的话,谁还没个小挫折,没犯过一个错儿。

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若孩子一有不合父母心意的错误,父母就第一时间跑出来以命令式口吻强势干预,只会令孩子愈加反感,更愿意沉溺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获取现实生活中不可得的成就感。

但父母若是能借助孩子犯错的事,以平常心引导培养孩子自我的学习力和抗挫力,我觉得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说句心里话,即使清楚明白的写出来这三点想法,还是会不由自主的焦躁不安。

毕竟小螃蟹日后也面临着升学考试作业难的问题,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也会成为一名河东狮吼的抓狂老母亲,等不及孩子成绩的缓慢提升。

黄磊和海清主演的电视剧《小别离》里的台词言犹在耳“你今天要是进不了前一百,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高中,你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是这辈子完了”……

妈妈,我能有犯错的权利么?

我也更加不想轻飘飘来一句不痛不痒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就像电影《后会无期》中的经典台词“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

那何以缓解焦虑,唯有行动力,这个被无数人证明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父母可以鼓励自己和孩子各自建立清单式微小目标,双向努力迈出行动的第一步。

在清单上列出简单易操作的一个或几个小目标,来调整做事的节奏,通过不断反馈调整,帮助自己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做事习惯,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大人的焦虑折射到孩子身上的机会。

每个人,都是一个立体多面的人,优点与缺点并存。

父母不必事事追求完美,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自己适当犯一些在可承受范围内的小错误,经历一些小挫折,对他的人生更有意义。

因为日后孩子要独自面对外面的世界,与他比拼的也是更大圈子里的优秀人物,不可能被父母呵护在身边一辈子。

所以父母更要快速的与时俱进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而不是靠传统的打骂吼的压制方法来管理孩子。

毕竟孩子需要的是成长,父母太多的限制若打击了孩子在犯错中的探索兴趣,非常得不偿失。

做一个“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家长,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

妈妈,我能有犯错的权利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