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樹:脫貧一諾 決勝極地江源——開創玉樹“兩個越來越好”新局面系列報道之五

玉樹:脫貧一諾 決勝極地江源——開創玉樹“兩個越來越好”新局面系列報道之五

教育均衡發展成果顯著。

玉樹:脫貧一諾 決勝極地江源——開創玉樹“兩個越來越好”新局面系列報道之五

手工麵點技術學習。洪玉傑 攝

玉樹,這是一片你躲得過物質的誘惑,卻躲不過心靈、史詩與歌謠召喚的高天厚土。皚皚雪山、藍天綠地、牛羊成群、民風淳樸、聖潔高遠,這裡的物,這裡的景,這裡的人,每一處都有讓你感動的地方。

然而大自然慷慨饋贈的瑰麗風光背後也隱藏著數不盡的殘酷與無情。由於產業發展難、設施配套難、均衡發展難,全省各地每一項致貧原因都能在這裡找到相對應的點,由點成線再到面,形成錯綜複雜、環環相扣的“貧中之貧,堅中之堅”。玉樹是全省貧困發生率最高、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的地區。2015年精準識別貧困人口3.5萬戶11.24萬人,佔全省貧困人口的21.5%。

再惡劣的環境也不能阻撓玉樹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再艱苦的條件也阻擋不了玉樹脫貧攻堅的步伐。以黨建統領、優化機制,玉樹挺向貧困深處的衝鋒號一次次吹響,全面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責任分工,不斷創新和優化組織機制,統籌指揮推進精準扶貧工作,讓脫貧攻堅成為考核和檢驗各級幹部擔當作為的試金石,凝聚起脫貧攻堅的強大動力。

壓力就是動力,責任就是擔當。緊盯實現絕對貧困“清零”目標,玉樹州制定《絕對貧困“清零”行動方案》,聚焦住房、教育、健康、產業、生態、就業等“短板”,破解難題,合力攻堅。到戶產業扶持、產業園區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技能培訓等扶貧政策一個一個得到落實,貧困村集體經濟“破零”提升,貧困人口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2970元上升到5200元以上。

精準扶貧的核心和關鍵是產業扶貧,產業不興,則脫貧乏力。然而,在玉樹發展產業,困難比低海拔地區更多,產業配套少、建設成本高、基礎設施滯後、公共服務不足,這樣的現實決定了玉樹產業發展必須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必須選擇契合玉樹特色與優勢、適合貧困群眾參與和從事的產業,謀劃出適合本地條件、利益聯結緊密、持續創收增效且有著發展前景的產業,為扶貧產業發展做有益嘗試。

以生態畜牧業發展為例,玉樹的良種推廣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玉樹犛牛”品牌已被農業部列為青海省優勢區域唯一中國特色產品。其中,2019年脫貧摘帽的稱多縣,通過堅持社會認同、群眾歡迎、符合實際的“生態+”發展理念,即以“生態+畜牧業”為基本點,全面實現“三整合四解放”(草場、勞動力、牲畜三整合,生態、勞動力、生產力、思想四解放),統籌協調各部門單位“集團化”作戰,引導鼓勵支持合作社建設,擴大飼草料種植基地,優化牲畜結構,增加畜產品附加值。

本著因地制宜興產業的思路,玉樹市首先在區位優勢突出的村開闢“實驗區”,重點培育扶貧產業,積累成功經驗,發揮成功經驗的輻射帶動作用。“塘達”模式培育的農牧結合發展之路,“鑽多”模式“畜”勢勃發,交通沿線各村紛紛效仿“甘達”和“鐵力角”模式,以及商貿發展的“扎西大通”模式不僅最大限度避免了不切實際或千篇一律上產業、上項目,更是增強了產業穩定性,提高了產品競爭力。

在極地江源的曲麻萊縣,本著“治病先治根”的工作原則,2015年建設了全省規模最大、設施最全、建檔立卡戶最易接受的牧民城鎮化轉型發展服務培訓基地。現在已培訓2172人從事烹飪、汽車摩托車修理、縫紉、民族服裝加工等實用性技術培訓班,走出一條以增強貧困群眾內生動力能力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牧民群眾精準扶貧,技能培訓的新模式。

如果說,玉樹的精準扶貧工作是一列火車,那麼黨建指引著它的方向,產業扶貧與就業扶貧就是它的雙引擎,行業扶貧則是它的車輪,而社會扶貧就是它的潤滑劑。這列火車承載著41萬玉樹兒女的夢想,疾馳在決勝全面小康之路上,帶動著一個區域的全面發展。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政之所興、在順民心。伴隨著脫貧攻堅這項“國字一號”工程的不斷推進,“全面清零”的目標完成,一系列惠民富民強民政策猶如一陣強勁的春風吹遍雪域草原,溫暖著農牧民群眾的心田,可以說,積年的貧困冰山已然解凍、消融,萌發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