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为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注入“一池春水”

临近中午12时,清远连州市龙坪镇黄芒村的竹鼠养殖基地内,饲养员温兴林在为基地改造作准备。“按照政策要求,我们正全力谋求转型,计划将基地改造成扶贫车间,把损失降至最低,为这个扶贫产业续航。”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王强说,一旦扶贫车间按照计划建成,每年能为村民带来300多万元的收入。“我和村民都期盼着转型快点成功。”(4月8日南方日报)

从国家到地方已经陆续立法,规定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一方面严格落实好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减少养殖贫困户的损失,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确很考“手艺”。

只要有决心、有干劲,办法总比困难多。近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各地各部门也陆续出台针对性举措,都是为了更好对冲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基于此,为减少对贫困户增收的影响,确保打赢打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清远市扶贫开发办公室日前发布了关于妥善处理贫困户养殖野生动物问题的通知,并面向贫困户启动了转产奖补资金申报工作。

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更为关键。从用“造血”的方式打造一个“永不撤走的扶贫产业”,到以“求变”的思路养殖基地转型扶贫车间,再到借“突围”的手段为扶贫产业无缝续航……清远调整思路、精准施策,实现了企业转型有政策、扶贫户转产有奖补、劳动力出路有保障。特种养殖退出去、扶贫车间建起来,一头连着脱贫任务、一头连着产业发展,精准对接就是精准“输血”“造血”,疫情防控期间不失活力,脱贫攻坚才能保持动力。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不仅仅是党委政府的事情,相关企业和群众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不等、不靠,用勤劳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比如,把竹鼠养殖基地改成扶贫车间后,回乡创业村民温志文将把设在东莞的3条生产线搬至村里,主要承接线上的订单,东莞的总公司则负责线下的销售,这样通过企业的“桥梁”作用,可以极大带动群众稳定增收。可见,政府、企业、贫困群众各方参与,握指成拳,必将形成高效有力的大扶贫格局。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引导扶贫产业转型是清远当地力推的应对措施,我们相信,通过核准数据、及时处理、分类指导等方式,妥善处理贫困户养殖野生动物问题,不仅会最大程度减少扶贫产业损失,也必将为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奠定坚实基础。(南方网安子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