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五代,西蜀和南唐分别形成两个词的创作中心

时至五代,西蜀和南唐分别形成两个词的创作中心,这与两地的经济富足与自然环境的优美颇有关系。西蜀词人尊温庭筠为鼻祖,其词被赵崇祚收录在《花间集》中,这一创作群有十六人,人称“

花间派”。南唐词主要作家只是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加上相国冯延三位,但这三驾马车却比花间诸客给后世留下了更大的影响。中主李璟与冯延之间关系甚密,李璟为齐王时,年方十五,冯延已从之游,时冯已二十八岁,所以实际上冯延对这位少主人应是产生过不少影响的。后李璟即位,冯四十四岁时与李建勋等人同时拜相,但是李、冯之间不只是人主与卿相的关系。当冯为人弹劾时,李倾力维护,足见两人之间除了政治上辅弼大臣与君主的关系外,还有极稳固的私谊。这种特殊的关系于“南唐词”的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时至五代,西蜀和南唐分别形成两个词的创作中心

花间词中的女子

宋马令《南唐书》中载有一则关于中主李璟与冯延已作词的轶事。后不少词话、笔记曾于转录,颇耐寻味:“元宗(李璟)乐府辞云:‘小楼吹彻玉笙寒’。延已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句,皆为警策。元宗尝戏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之底事?’延巳曰:‘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 ’元宗悦。”“风乍起”句出冯氏《谒金门》三首其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栏杆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时至五代,西蜀和南唐分别形成两个词的创作中心

古典美女

此实为写闺怨之作,通过“闲引鸳鸯”、“手挼红杏”等一系列动作,写出思妇的百无聊赖。最终以头顶鹊声示对未来之希望。全词唯首句写景,与后来词人铺排较多景语的作法有所不同。此仅一句景语却有独特效果。俞陛云先生称:“破空而来,在有意无意间,如絮浮水,似沾非著,宜后主盛加称赏。”这确实是妙手偶得之句,令人想起“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佳句。一秋波、一春水,前后辉映。乍起的春风,吹皱的又岂止是一池春水,它更撩起了思妇心中的波澜。且与末句“举头闻鹊喜”,一见一闻,两相呼应。

时至五代,西蜀和南唐分别形成两个词的创作中心

一池春水

作为年青时就受冯熏陶的中主不会不明白冯作词的用意,他必定十分赞赏这出色的比兴手法,却反而以调侃的口吻诘之以“干卿底事?”而冯也明知这是一种特殊的赞赏,却也巧妙地不从正面回答,反转而赞扬中主的“小楼吹彻玉笙寒”句,自叹不如,而言外也可有“干陛下底事”的揶揄。中主当然也领会了冯的狡黠,故而龙颜大悦。这一番机智幽默的君臣对话,实质上也反映了南唐词创作状况的一个侧面,这种轻松的尊酒论文的商讨切磋,促成了一系列精致的佳作的产生。中主的那首词如下: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徘徊,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

时至五代,西蜀和南唐分别形成两个词的创作中心

词意境

冯相赏其“细雨”、“小楼”两句,王国维则赏其起首两句,称“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而《白雨斋词话》的作者陈廷焯则以为“‘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沉之至,郁之至,凄然欲绝。”一首小令中,居然有多词句分别为著名词家与词论家所激赏,实属罕见。中主词作存者仅四首,但佳句着实不少。如“惆怅落花风不定,柳堤芳草径”(《应天长》),“夜寒不去寝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望远行》),“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均清俊悠扬,蕴藉有味。

时至五代,西蜀和南唐分别形成两个词的创作中心

词意境

冯相因存词甚多,可传之句也更多,仅八首《鹊踏枝》中,就可摘出颇具隽永神味的佳句若干:“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或清新,或俊逸,或华美,或空濛,真是满眼风光,令人惊羡。这些,也许正是在君臣相对诘问中,不期然而吟出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