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五代,西蜀和南唐分別形成兩個詞的創作中心

時至五代,西蜀和南唐分別形成兩個詞的創作中心,這與兩地的經濟富足與自然環境的優美頗有關係。西蜀詞人尊溫庭筠為鼻祖,其詞被趙崇祚收錄在《花間集》中,這一創作群有十六人,人稱“

花間派”。南唐詞主要作家只是中主李璟後主李煜加上相國馮延三位,但這三駕馬車卻比花間諸客給後世留下了更大的影響。中主李璟與馮延之間關係甚密,李璟為齊王時,年方十五,馮延已從之遊,時馮已二十八歲,所以實際上馮延對這位少主人應是產生過不少影響的。後李璟即位,馮四十四歲時與李建勳等人同時拜相,但是李、馮之間不只是人主與卿相的關係。當馮為人彈劾時,李傾力維護,足見兩人之間除了政治上輔弼大臣與君主的關係外,還有極穩固的私誼。這種特殊的關係於“南唐詞”的創作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

時至五代,西蜀和南唐分別形成兩個詞的創作中心

花間詞中的女子

宋馬令《南唐書》中載有一則關於中主李璟與馮延已作詞的軼事。後不少詞話、筆記曾於轉錄,頗耐尋味:“元宗(李璟)樂府辭雲:‘小樓吹徹玉笙寒’。延已有‘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句,皆為警策。元宗嘗戲延巳曰:‘“吹皺一池春水”幹卿之底事?’延巳曰:‘未若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 ’元宗悅。”“風乍起”句出馮氏《謁金門》三首其三:“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閒引鴛鴦香徑裡,手挼紅杏蕊。鬥鴨欄杆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時至五代,西蜀和南唐分別形成兩個詞的創作中心

古典美女

此實為寫閨怨之作,通過“閒引鴛鴦”、“手挼紅杏”等一系列動作,寫出思婦的百無聊賴。最終以頭頂鵲聲示對未來之希望。全詞唯首句寫景,與後來詞人鋪排較多景語的作法有所不同。此僅一句景語卻有獨特效果。俞陛雲先生稱:“破空而來,在有意無意間,如絮浮水,似沾非著,宜後主盛加稱賞。”這確實是妙手偶得之句,令人想起“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佳句。一秋波、一春水,前後輝映。乍起的春風,吹皺的又豈止是一池春水,它更撩起了思婦心中的波瀾。且與末句“舉頭聞鵲喜”,一見一聞,兩相呼應。

時至五代,西蜀和南唐分別形成兩個詞的創作中心

一池春水

作為年青時就受馮薰陶的中主不會不明白馮作詞的用意,他必定十分讚賞這出色的比興手法,卻反而以調侃的口吻詰之以“干卿底事?”而馮也明知這是一種特殊的讚賞,卻也巧妙地不從正面回答,反轉而讚揚中主的“小樓吹徹玉笙寒”句,自嘆不如,而言外也可有“幹陛下底事”的揶揄。中主當然也領會了馮的狡黠,故而龍顏大悅。這一番機智幽默的君臣對話,實質上也反映了南唐詞創作狀況的一個側面,這種輕鬆的尊酒論文的商討切磋,促成了一系列精緻的佳作的產生。中主的那首詞如下: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徘徊,不堪看。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無限恨,倚欄干。

時至五代,西蜀和南唐分別形成兩個詞的創作中心

詞意境

馮相賞其“細雨”、“小樓”兩句,王國維則賞其起首兩句,稱“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人間詞話》)而《白雨齋詞話》的作者陳廷焯則以為“‘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沉之至,鬱之至,悽然欲絕。”一首小令中,居然有多詞句分別為著名詞家與詞論家所激賞,實屬罕見。中主詞作存者僅四首,但佳句著實不少。如“惆悵落花風不定,柳堤芳草徑”(《應天長》),“夜寒不去寢難成,爐香菸冷自亭亭”(《望遠行》),“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浣溪沙》),均清俊悠揚,蘊藉有味。

時至五代,西蜀和南唐分別形成兩個詞的創作中心

詞意境

馮相因存詞甚多,可傳之句也更多,僅八首《鵲踏枝》中,就可摘出頗具雋永神味的佳句若干:“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殘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練天如水”、“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或清新,或俊逸,或華美,或空濛,真是滿眼風光,令人驚羨。這些,也許正是在君臣相對詰問中,不期然而吟出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