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若無愛國主義、家國情懷,談何家風養成、談何國風建設

家風正,國風清;家風善,國象和。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言傳身教、累經較長時間之後給予外界關於價值準則、行為模式、文化氛圍的整體印象與判斷。

而無數的“家風”聚集形成的力量,即是國風的體現,“小家”做好了,“大家”自然是好的。

有國才有家,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的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

一個人若無愛國主義、家國情懷,談何家風養成、談何國風建設

做好國風、家風的關鍵在於教育:一個人若無愛國主義、家國情懷,談何家風養成、談何國風建設

耕讀傳家的本質是教育,精髓是作為育者的長輩承擔起人生導師的教者責任,形成行為主義上的言傳與身教,傳統的耕讀傳家教育,正好彌補了當今教育家庭的短板。

教育的成效從來就是家庭、學校與社會從三個方向共同發力的後果,缺一不可。

改革開放前期的三十年,中國傳統文化迴歸只是邁出第一隻腳。

由於根深蒂固的將子女視為私有財產及“爭當人上人”的觀念、彌補心理、攀比心態,常見的情形是,對青少年的教育,走了兩個極端。

一是早期採取溺愛的間接毀兒的方式,後期接受不了自己子女成不了龍變不了鳳的心理落差,卻忘了自己也未必是人中龍鳳,忘了叢林裡既要有獅子,也可以有兔子的現實,從而改成棍棒教育或放任自流;一是自身啃鹹菜也要讓子女吃鮑魚的“父母貧窮子女富裕”的奇觀,或出現“父母與子女均財大氣粗為富不仁”的情形。

子女不但無法成才,反而呈現出自私偏激、薄情寡義、好吃懶做的“敗家子”特徵,更談不上愛國愛家、傳承家族這樣宏大的使命了。

一個人若無愛國主義、家國情懷,談何家風養成、談何國風建設

一個人若無愛國主義、家國情懷,談何家風養成、談何國風建設

愛國情懷的培養,耕讀傳家教育是國人的“根”

耕讀傳家之“傳”,其實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安身立命為人處世準則的傳遞,譬如河流,上游如能夠時時自我潔淨,傳至中下游才能成為清流。

現在我們來看看古人較為成功的教育理念。

傳統上,人們以教育子女為人生要職,當時的家庭,既是一個生活單位,也是一個生產單位和教育單位。

宋代程頤說:“人生之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人生最大的快樂莫如讀書,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教育子女。)教子有五:導其性、廣其志、養其才、鼓其氣、攻其病、廢一不可。

明代方孝孺也說:“愛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疼愛自己的孩子,而不加以教育,這等於沒有疼愛他)

歸結起來是重視齊家和治國的關係;注重立志教育;注重儉樸、廉潔教育;反對溺愛。這一切都是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的教育。

國是必須要愛的。愛國至少分為三種情況:愛在口上,愛在心上,愛在行動上。

愛國不應該停留在口號上,行動起來,從學習耕讀傳家教育做起!

一個人若無愛國主義、家國情懷,談何家風養成、談何國風建設

說明:部分理論觀點引用於《耕讀傳家解密》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