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天建成的英國“方艙”醫院,有何不一樣?

9天建成的英國“方艙”醫院,有何不一樣?

從三月中旬開始,武漢“方艙”醫院陸續“歇業”。它被認為是中國成功控制疫情的主要原因,給各國防疫提供了經驗參考。


在前天,英國一家可容納4000病人的醫院在建造9天后宣佈竣工。準確的說,它是從一家大型會展中心改造成全球最大的急救中心。


9天建成的英國“方艙”醫院,有何不一樣?


它是武漢的“方艙”或者“火神山”“雷神山”的複製品嗎?



這家世界最大的“方艙”醫院也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夜鶯”。它是新NHS南丁格爾醫院,並且,還配有專門的停屍間。


9天建成的英國“方艙”醫院,有何不一樣?

當你站在那裡時,或許難以想象這曾經是倫敦ExCel會展中心。同時,你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周全的選址:它距離倫敦市公墓和火葬場僅有三英里的距離。


倫敦市長羅克薩納 · 菲亞茲(Rokhsana Fiaz)說:“在舉行有尊嚴並且莊嚴的火化或葬禮之前,這裡是一個能夠將心愛之人送走的安置點。當然,這是一個永遠不會允許那些悲傷的親屬去參觀的倉庫。”


9天建成的英國“方艙”醫院,有何不一樣?

80多個病房,500個床位,作為一家急救中心,這些並不是小數字。“夜鶯”為每個床位都配備了呼吸機,它不是一家普通的輕症狀患者容納所,《衛報》曾表示過,這家醫院主要收治“需要重症監護但生存機會最大”的年輕新冠病毒患者。


這樣看來,它和“方艙”有所不同,更類似“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功能。


9天建成的英國“方艙”醫院,有何不一樣?


而中國無論是“方艙”還是“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它們都沒有特意去做停屍間的設計。


這倒不是中國的設計團隊考慮不周,而是體現了兩方思維上的不同。


9天建成的英國“方艙”醫院,有何不一樣?


我們是重感情、全力救治,不會想要主動去說出慘狀。


英國政府則是早早預測,如果死亡率不斷攀升,全國現有的停屍間可能會供應不足,所以,在有限的資源下做出這樣的舉措。


BDP建築事務所是幫助改造“夜鶯”的建築公司,他的負責人詹姆斯•赫本(James Hepburn)談到: “有趣的是,當軍隊在野戰醫院搭建營地時,他們首先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建立太平間。”


“這是一種心理考量——如果你處於戰爭狀態,知道戰爭的那一面能得到處理,實際上是相當令人放心的。”


9天建成的英國“方艙”醫院,有何不一樣?


當人們不得不面對緊急情況甚至是死亡時,唯一能做的反而是全身心去準備、去面對。這並非主動“放棄”,反而是一種冷靜面對困境的心態。


在為初期的失誤付出代價之後,英國人正是以這樣的理性,面對隨之到來的問題。



用9天改造“夜鶯”,也是英國人在沒有更多猶豫的情況下作出的決定。


紐約建築公司 Portakabin 臨危受命,董事羅伯特·斯努克(Robert Snook)也沒有想到,他們這家擅長為異域植物和高檔紅酒做冷藏櫃的企業,會收到設計停屍間這樣的項目。


9天建成的英國“方艙”醫院,有何不一樣?

從左到右譯註:9天安裝500張床,160個以上的承包商,200個工人每天工作15小時以上。這個醫院提供的服務:容納4000個患者,擁有42張病床的病房有80間,有16000個員工服務,750名聖約翰野戰醫院的志願者,上千位來自易捷航空和聖瑪利亞航空公司的機組人員的幫助。


為了創建這個急救中心的救生設施,BDP建築事務所需要更改場館的通風系統和電力系統。這不是一個輕鬆的工作,“建築師們提出的設計方案几乎與需要新開工的建築一樣。”BDP負責人赫本表達道。


不僅如此,開工第一天起他就發現有件事很困難——因為英國大量的工廠正在關閉,他們很難及時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他們最後使用了額外加固的展覽隔板來製作床頭,然後在它們後方設計了長時間運行的電力、水、引流和醫用氣體。


9天建成的英國“方艙”醫院,有何不一樣?


看到這裡也許你不禁莞爾——一件這麼重要的大事,在中國,會因為工廠關門而受到阻礙嗎?


暫時跳回到今年一月份的中國,武漢中信建築設計院是設計“火神山”醫院的主力。當它在接到北京中元國際工程設計研究院的“小湯山”經驗圖紙後,組長黃錫璆博士在一小時內召集了60名設計人員為這個項目出謀劃策,60個小時內與施工單位確定了施工圖紙。


“國家電網260多名電力職工不眠不休24小時連續施工。“


跳過建築的設計不說,我們口中所傳的“中國能力”就是指可以迅速動員起各種機構,在這十天內,每個環節都有專業的部門去協調落實。


這種社會大調度,體現出了獨特的可敬的效率。


9天建成的英國“方艙”醫院,有何不一樣?

注:2月1日拍攝的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工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而英國不同,它需要找商業公司來承包這個項目,他們需要付給工人每小時14英鎊左右的薪水來支持他們的勞動,這是他們的遊戲規則。


在國民的生命安全面前,每一種制度下的管理,也是在儘自己所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儘管這樣的話題最讓人想要挑起來說。


在建設這家醫院後,英國人還說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夜鶯”所在的場地,更早期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比賽場地之一。這個改造,200人每天要投入15個小時工作。


負責人赫本說,“在這裡,沒有常規的‘設計責任矩陣’,也沒有讓人感到厭煩的管理層,這是一種形式非常自由的合作。它顯示出:當每個人都齊心協力去實現共同目標時,它能夠實現怎樣的可能。“


“如果我們回到常規的工作,再遇見有人對事情說‘不行’時,肯定會感到很沮喪。”


9天建成的英國“方艙”醫院,有何不一樣?


雖然身處“前線”,“享受當下”的心態成為他們的重要收穫。好比在商業項目中,乙方不用承受甲方要求的反覆折磨,或是不會因為屢遭領導否定而感到挫敗。


也可以說,這是他們一貫的樂觀精神。“去享受生活”就是他們日常裡頻繁說起的話。


聯繫起之前意大利的“陽臺文藝復興”,英國為NHS鼓掌的夜晚,這樣的心情就更容易理解。這些工作者們不僅是為國家奉獻而自豪,也有個人意義上的滿足感。


9天建成的英國“方艙”醫院,有何不一樣?


在全球共抗疫情的危難關頭,各個地區的人,都已經是在以各自的方式面對。文化不同,理念不同,呈現出來的形式和效果,也不盡相同。


就像越來越多的國家打造起自己的“方艙”醫院,你會發現大家的思維和手法也各有千秋。這也正是一個互相瞭解和經驗借鑑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