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傳》中荊軻武功最菜,為何名聲最響?

古龍小說中有一類人,除了主角之外,他們給人的印象最為深刻,也是古龍小說中的標配,他們就是刺客(殺手)。

刺客,就是懷挾兵器進行暗殺的人,如果非要和殺手區別一下,刺客的暗殺活動更具有政治的色彩。刺客的這一特性和它的起源有關係,春秋時期大部分的暗殺活動都是針對貴族和諸侯,最早描述這類人行為動機的是《刺客列傳》。

刺客列傳中有一共記載了五個人,分別是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若以武功高低而論,無疑是荊軻最差,遊俠魯勾踐評價荊軻“不精通劍術”,可偏偏五個人中荊軻的名聲最響,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五個人所處的時代從春秋初年跨越到戰國末年,他們的行為舉止有著深刻的歷史烙印,從側面反映了個人價值觀的轉變,以及分裂到統一的歷史進程。

《刺客列傳》中荊軻武功最菜,為何名聲最響?

嚴格意義上講,曹沫算不上一個刺客,他本是一個將軍,在戰場上接連失敗之後,依然深得魯莊公的信任,於是在一次外交會議上,他不得不採取極端的手段,手持匕首逼迫齊桓公交還魯國的土地。

齊桓公為保住性命,佯裝答應,盤算著擺脫危險之後反悔。曹沫本是一個性情直爽之人,一見齊桓公答應,扔下匕首,平靜地回到自己國家的隊伍裡。

雖然這裡面寫的是曹沫,重點突出的卻是管仲,為什麼呢?齊桓公本可以下令擊殺曹沫,在管仲的勸說之下才打消了念頭。

管仲能夠領導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政治眼光不可謂不長,思考事情相當周密。作為諸侯的盟主,齊國的一舉一動都被其他國家看在眼中,武力強大和遵守信用是齊國稱霸的兩條腿,為一點事情而犧牲掉齊國的信用,得不償失。

原本是一件丟人的事情,卻在管仲靈活的政治手腕之下,變成了一樁美事,諸侯國看到的並非是叢林法則的運用,而是齊國的仁厚,不恃強凌弱,不背信棄義。

因此,不僅齊國在諸侯國中的地位更加穩固,曹沫更是拿回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個雙贏的結果,管仲的智慧可見一斑。

《刺客列傳》中荊軻武功最菜,為何名聲最響?

專諸出場的時候,已經是春秋末期,自吳國建國以來崇尚的“讓賢”體制已經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為了權力,不惜採取任何手段。

專諸身上的優點是孝順,而他的母親為了不連累他上吊自殺,後來的故事發展也很明確,幫助公子光殺死了吳王僚。

以今天眼光來看專諸,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他就是公子光、也就是後來吳王闔廬的一顆棋子。在當時的歷史時期,他所代表的是一種知恩圖報的精神,從他接受公子光禮遇的時候,就已經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一般來講,戰國始自韓魏趙三家分晉,可分晉的過程並不順利。早在三家分晉之前,韓魏趙差一點就被智氏吞併,若不是三家聯手,恐怕就沒有戰國了。

最終韓魏趙三家聯合起來滅亡了智氏,平分了智氏土地,豫讓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登場的。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是司馬遷藉助豫讓的故事說出的千古名言,也是司馬遷對自己際遇的一種感慨。司馬遷希望在自己受難的時候,能有一個像豫讓一樣的人幫助自己,可惜沒有。

《刺客列傳》中荊軻武功最菜,為何名聲最響?

聶政殺人避仇隱居鄉里,和專諸一樣,為了報答別人的知遇之恩才奮不顧身,最終死於亂刀之下。

這四個人,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名聲恰恰是一位史書記錄了他們。在後人的評論之中,對四個人也是頗有微詞,曹沫故事真實性有待商榷,專諸不過是亂臣賊子,豫讓雖勉強稱得上“義”,不免流於表面,聶政,不過是一個盜賊。

他們和荊軻相比,確實差了很多,而在記錄的文字上,荊軻的事蹟佔了《刺客列傳》篇幅的三分之二,是司馬遷最精心刻畫的一個人物。

荊軻之所以暴得大名,和他刺殺的人物有直接的關係。他刺殺的不是別人,正是後來統一六國,譭譽參半的秦始皇嬴政。

而刺殺秦始皇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刺殺秦始皇的人非常多,張良就曾經僱了一個大力士,而那個大力士名字也沒有留下。

荊軻是一個聰明人,起碼在考慮問題上相當仔細,如何獲得秦王的信任,如何接近秦王,如何將匕首帶進秦王宮中,他都推演得毫無破綻,事實也證明直到拔出匕首之前,一切都在按照計劃進行。

《刺客列傳》中荊軻武功最菜,為何名聲最響?

相比之下,作為整個刺殺行動的發起人,太子丹的缺點實在是太多太多。

首先,之所以採取刺殺行動,很可能是他聽得了很多刺客的故事,而曹沫、聶政等人的成功無疑增強了他的信心。可是,他不知道,時代已經變了,刺殺並不能改變根本問題,刺殺無論成功與否,都只會加速燕國的滅亡。

再者,太子丹沒有識人的本事。他首先找到的是人是老者田光,從年齡上來看,田光就已經不合適,而太子丹還去恭請田光出山,說明太子丹已經焦慮萬分,到了有病亂投醫的境地。

田光推薦了荊軻之後,太子丹並沒有徹底瞭解荊軻,多次催促荊軻趕往秦國,在荊軻一再推脫之後,他開始懷疑荊軻是不是騙子,故意拖延時間,甚至當面對荊軻說派人先去刺殺一次。

當然,太子丹說的派人先去刺殺一次可能是氣話,不過作為整個行動的決策者,如此莽撞,沒有條理,根本沒有能力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變故。

荊軻之所以一再推脫,是他自己也意識到以自己的劍術不可能刺殺成功,所以他一直在等人來幫他,甚至到了易水送別的時候,仍然沒有放棄希望。

《刺客列傳》中荊軻武功最菜,為何名聲最響?

他等的是誰呢?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很多人推斷是當時的劍術名家蓋聶。這個推斷不無道理,整個故事裡面,一筆帶過的人物當中,符合這個人設的沒有幾個,蓋聶就是其中之一。也有可能是魯勾踐,因為魯勾踐曾經和荊軻有一面之緣,雖然交往過程中非常不快,說不定最後時刻還是希望魯勾踐出現。

這也只能是猜測了。

此外,太子丹的缺點還表現在了他給荊軻配備的副手上面。荊軻的副手名字叫秦舞陽,當時還是個孩子。這個孩子為什麼會讓太子丹看中呢?說到底,太子丹和秦舞陽都是沒有腦子的人。

秦舞陽的經歷確實很嚇人,至少表面上來看好像是個勇士,“年十三,殺人,人不敢忤視”,走在大街上大家都不敢正眼看他,這又能說明什麼?不過是說明小小年紀就是個流氓。要知道勇敢和匪氣是兩種概念。

一個成長於市井之中的孩子,一旦脫離了他生長的環境,不自覺地會產生一種恐懼。當秦舞陽來到秦王宮的時候,臉色突變,身體開始顫抖。好在荊軻給他打圓場。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歌詞中表現的蒼涼至少已經暗示出荊軻預言到了自己的結局,成功與否,自己都不可能或者離開秦王宮,而更加讓他感到悲哀的是他根本就沒有把握刺死秦王。

《刺客列傳》中荊軻武功最菜,為何名聲最響?

歷史無情的將荊軻推上了不歸路,也成全了他的名聲,可以說,荊軻是特殊時期的一個特殊產物,是歷史大變革時代的犧牲品,他是一個催化劑,加速了六國的統一。

很多人,如果不是歷史的機遇,根本就是歷史長河之中的塵埃。

沒有秦末大亂,劉邦可能在泗水亭長的位子上一直幹到退休;韓信只會終日無所事事,“胯下之辱”淪為坊間的笑柄;陳勝說不定已經死在了戍邊的路上······

話又說回來,歷史選擇的人物,也不是隨便選的,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從遊俠到布衣天子,劉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從無業遊民到兵仙,韓信從沒有輕視過自己;從佃農到振臂一呼,陳勝一直壯志在胸中。

那麼,既然如此,每個普通人是否就應該隨波逐流呢?歷史已經用了無數次的經驗證明,每一次光明的到來,不是因為有了既定結果才去努力,而是努力之後才有可能得到光明的未來。

“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哪怕是作為普通人,也要努力的飛過一次,才算不虛此生。寧可追求虛無,也不能無所追求。

《刺客列傳》夾在呂不韋和李斯之間,司馬遷已經暗示了荊軻的死亡不僅是個人生命體的終結,更是戰國社會的終結。

九百年後,一個叫駱賓王的人,在奔赴幽燕之時,路過易水,想起荊軻當年送別時候的盛景,再看看自己孑然一身,不由得一陣傷感,寫下了後來的唐詩名篇《於易水送別》: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