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毒瘤:非法集資的前世今生

經濟毒瘤:非法集資的前世今生

剛剛過去的5月15日,是第十個全國公安機關打擊和防範經濟犯罪宣傳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與民同心,為您守護”。與此同時,各傳統媒體、新媒體也紛紛開展了各種主題宣傳月活動。作為理財規劃師和自媒體的一員,我也不甘寂寞,遂以時間為軸,通過對非法集資犯罪前世今生的梳理,為您呈現出其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進程中不斷變換手法的灰色進化史。

劉景輝|文

01

1983年,無錫市無線電變壓器廠。一天下班後,一個老婦人正蹲在廠門口旁的空地上,一邊拿筆在小本上記,一邊對圍著她的工友說:“別急,別急!一個個說!”

這個人叫鄧斌,年紀大概五十幾歲,能說會道,即將退休。她在本上記錄的是工友們託她在海外代買的緊俏物資。之所以工友們紛紛把錢交給我她,是因為她對外宣稱老公是海員。而且之前確實幫很多人買到了心儀的物品。

隨著找她買東西的人越來越多,為掩蓋自己的謊言,只得到黑市上高價購買,然後向更多工友集資以填補窟窿,後因幾個一直等不到貨的人舉報而被開除。之後她就銷聲匿跡了,也有人說她去了深圳。

1991年8月8日,藉著這個黃道吉日,已過花甲之年的鄧斌殺回了無錫。當天她的新興公司成立並廣邀賓朋,只要到場,人人一個288的大紅包。要知道那可是在九十年代初,紅包造勢非常成功,一時間新興公司人盡皆知。

坊間傳言,鄧斌1985年去了深圳後認識了幾個有背景的官面人物,並以經營一次性注射器等醫療用品發了家。

事實上,她在深圳的生意是以醫療用品為幌子四處拉投資,並承諾60%以上的年利率。截止到1991年殺回無錫,她的集資額已超過了3個億。

經濟毒瘤:非法集資的前世今生

回到無錫後藉助成功的造勢,鄧斌迅速編織了本地關係網,同時打造以幾個高官夫人和企業高管為核心的集資團隊。僅僅在1992年全年,她和她的團隊就集資了將近7個億,月均進賬5000多萬。

此時的她儼然成了無錫的財神奶奶,只要幫她集資就能成為百萬富翁。在這些風光背後,只有鄧斌自己知道,因為承諾的收益過高(最高的年利率達80%),資金窟窿是越補越大。一旦沒有後續資金融入,必然崩盤。

截止到1994年8月鄧斌被捕,仍有高達12億的虧空無法彌補。1995年11月24日,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受賄罪、貪汙罪、投機倒把罪、挪用公款罪、行賄罪,五罪並罰,判處鄧斌死刑。由此,鄧斌和她的新興公司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非法集資第一案(也有沈太福的長城機電公司是非法集資第一案之說)。

可能有人已經注意到了,鄧斌是以受賄、貪汙等罪名被判的,因為當時還沒有非法集資相關罪名。此案後不久,相關法律正式設立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和集資詐騙罪。因此,1995年也被稱為“中國金融立法元年”。

1998年4月,國務院頒佈的《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活動取締辦法》中,官方正式啟用了“非法集資”一詞

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期,官本位思想仍很嚴重。這個時期的非法集資犯罪特徵是:處於民間借貸向非法集資的快速過渡期,老百姓更相信政府官員。所以非法集資者利用官員或官員家屬為其背書,根本不用刻意包裝,就高返利一點就引得普通民眾和部分單位趨之若鶩。

簡單粗暴,卻有奇效。

02

2000年,湘西吉首新城建設方案已定,但因湘西貧困,建設資金籌措一直是個問題。正在吉首政府一籌莫展之時,一個叫曾成傑的人的出現讓擱置已久的新城建設方案有了轉機。經協商,曾成傑獲得自治州圖書館、體育館、群藝館等多項重點項目的建設開發權。

然後,在政府重點建設項目的背書和包裝下,曾成傑的非法集資犯罪以“參與重點項目開發協議書”為幌子粉墨登場。用不低於20%的年化收益率為誘餌,向社會大眾公開集資。

2005年時,他的資金鍊已經非常緊張。為填補虧空,只有想方設法集更多的資,甚至把月利提高到10%(不可思議)!同時,把集資區域擴展到省會長沙及附近大中城市。2008年初,曾成傑的開發公司出現付息困難,同年9月徹底崩盤。

經濟毒瘤:非法集資的前世今生

本案中,非法集資總額將近40億,涉案集資戶近3萬人。我在想,3萬人都沒一個人察覺月利10%(年化收益120%)背後的瘋狂和風險嗎?!還是有人明知道有風險還抱著“賭博”的心理搏一把呢?箇中滋味,也許只有在資金崩盤後方能深刻體會。

這個時期的非法集資犯罪已經從東南沿海慢慢向內陸欠發達地區轉移。非法集資活動往往起源於經濟發達地區,卻在廣袤的中西部貧困地區發展壯大。而且在這一時期,隨著城鎮化的加快,房地產及相關領域成了非法集資犯罪的重災區。

03

2010年,天津活立木股權投資管理公司成立。在沒有取得有關部門批覆的情況下,面向全國大肆兜售其編造的“虛假項目”,同時大量招收有客戶資源的私募基金從業及代理人員,並設計了一套上下線、層層提成的傳銷經營模式。

公司的法人通過包裝自己的身份,對外號稱是國家某領導人的親戚,並宣稱其管理的私募基金有紅頭文件做擔保(保底30%-108%的年化收益),無任何風險,穩賺不賠。短短一年半時間,該公司的集資詐騙金額高達12億元。

經濟毒瘤:非法集資的前世今生

2010年至2012年期間,這種打著“私募基金”旗號的投資公司非法集資案件高發,“私募”二字成了騙子們最冠冕堂皇也最具欺騙性的障眼法,僅天津一個城市就有上百家類似公司被查處(天津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非法集資套用新概念並與傳銷模式相結合,標誌著非法集資形態從之前的房地產等傳統行業進入到金融領域。投資理財成了不法分子的慣用招數。從這個時期開始,非法集資的形態更復雜,普通大眾更難識別。

私募基金是指以不公開方式向特定對象募集資金。特定對象是說除了資金量的要求外,還要具備一定投資理財相關專業知識,並且具有獨立分析和承擔相應風險的能力。如果是公開向大眾募集,明確承諾保底收益的所謂私募基金一定有貓膩,千萬別碰。

04

2014年7月,鈺誠集團的P2P網貸平臺“e租寶”打著“網絡新金融”的旗號上線運營。“1元起投,隨時贖回,高收益低風險。”的宣傳口號高密度覆蓋線上線下。短短一年多時間,“e租寶”共推出了6款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在9%至14.6%之間,遠高於一般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至2015年12月被查封時,“e租寶”以高息為誘餌,通過虛構編造融資租賃項目,非法吸收和詐騙社會公眾資金,非法集資總額已達700多億元。

經濟毒瘤:非法集資的前世今生

理論上講,融資租賃公司賺取的是項目利差,平臺賺取的是中介費;而“e租寶”從一開始就是一場有預謀的“空手套白狼”的騙局。騙子們通過假項目騙取公眾資金,然後經層層轉賬進入私設資金池或實控人掌握的資金賬戶。

這個時期的非法集資活動已經藉助互聯網從線下走到了線上,打著互聯網金融創新和P2P的幌子,通過自融資和設立資金池來達到非法集資以及侵佔的目的。

互聯網新型非法集資,大大降低了攬客集資成本,所以出現了很多“一元起投”的非法集資模式。這種資金量小但涉及人數眾多的非法集資其實隱蔽性更強,查處起來難度也更大。

05

本文嘗試沿著我國經濟發展的脈絡,以時間為軸,從八九十年代非法集資的起源講起,按照不同時期非法集資的形態和變種,通過對不同階段代表性案例的解析,為您呈現出非法集資活動花樣不斷翻新的灰色進化史。

“非法集資”一詞從1998被正式使用,其形態和活動經歷了從初期的商品生產和貿易領域到房地產領域的轉變;經歷了從傳統行業向金融行業的轉變;經歷了線下向線上互聯網金融的轉變。每一次的“華麗”轉身,都意味著又一輪的“割韭菜”狂歡的開始。

近年來,非法集資借用慈善養老,區塊鏈,互聯網金融,綠色產業等新概念新科技手段,通過對自己和平臺的深度偽裝,讓普通投資者更難甄別。但萬變不離其宗,我們從鄧斌的非法集資第一案到“e租寶”平臺的爆雷中都能找到一個共性:高息誘惑。

經濟毒瘤:非法集資的前世今生

不管採用哪種偽裝和套路,都是通過許諾高息返利來實現侵佔或詐騙你本金的這個最終目的。普通大眾在面對非法集資騙局時,一定要記得以下幾點:

1、年利率明顯高出銀行普通理財產品很多的,一定要留心。特別是老年人更要遠離高收益類金融產品。

2、遇到看似簡單,但又不完全懂的投資理財新模式時,要有危險意識,並刻意強化和放大這種不安全因素,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3、控制自己的慾望和貪念,決定是否投資時要冷靜,學會等一等。不要有從眾心理和僥倖心理。

4、有疑問時,記得多向身邊人或相關領域專業人士請教。平時也要多學習投資理財的專業知識。

遠離和防範非法集資,從我做起,從提高風險意識做起,從遠離高息誘惑做起。

力橙財經,為您深度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