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這些“習以為常”都該改改了

一張合影,本來“習以為常”,卻引起網上線下一片譁然,這是始作俑者,始料不及的事啊——某地援鄂醫療人員歸返,院領導與之合影,表示歡迎,合影之中,八位院領導一字端立前排,而十來名剛剛“拼過命”的醫生護士卻站在身後臺階上。於是網民之間,便來怒斥,“顛倒”啊,“搶鏡”啊,林林總總,這院長才知出了“大事”,先還試圖“辯解闢謠”,後來頂不住了才趕快道歉,才算略平了“合影風波”。

為什麼說這事稀鬆平常,並且“習以為常”呢?因為一張照片,“領導”在前排,“人才”站後列,多少地方多少年來常常都是這樣。當然也有引起軒然大波的,但是改了沒有呢?沒有,叫做“習慣了,改也難”。比如也是抗疫戰病,個別地方,“領導”的補貼犒賞要比一線“拼命”的醫護高出一大截。你說不正常,其實也是“習以為常”,是照慣例、按“規矩”辦,屬於屢見不鮮的“常態”甚至融於日常的“規則”啊。

人民日報:這些“習以為常”都該改改了

一種舊習慣的養成,是不容易改變的,即便是面對新形勢、新“戰時”,有的同志還會一仍舊章,以一套“習慣了”的思維定勢和行為方式去“以不變應萬變”。抗疫的前期,幹部隊伍充分調動起來了,大家都來出手相援,但不也出現了一個鄉鎮一天接到十個“紅頭文件”的事嗎?為了要數據以便上報的“老一套”,有的基層填寫表格一直幹到凌晨,少數地方幹部“下沉”,竟把“上面”的一套衙門流程與做派也帶了“下去”,弄得基層無所適從……中央在指揮全民抗疫中,數次強調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就是看準了“老習慣”的“新表現”!

而一種新習慣一旦形成,如果不經過多次反覆錘鍊,同樣是站不住、不牢靠的。比如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在“取消妨礙復工復產的不合理規定”同時,部署了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在有些地方,復工復產復市遇到了許多“條條框框”的限制,審批層層加碼,辦理環節繁多,員工返崗限制更是多如牛毛。一些地方甚至採取了堵路、斷道和禁止經營的“硬核”手段,復工復產則受到多方填表、逐級上報和層層審批的制約,由於手續嚴格和不斷加碼,多地出現了反覆索要證明材料和部門之間推諉扯皮的現象。

在這些地方,過去一年“放管服”改革取消了的不合理程序和規定死灰復燃,多年來形成的“最多跑一次”、遠程辦公、一個窗口對外以及容缺辦理等來之不易的“新習慣”和“店小二”式服務方式,有的地方和部門又忘記了,甚至“一風吹了”,疫情之下,竟欲退回到過去“幾十個圖章”、企業跑斷腿的老路、回頭路、走慣了的舊路。至於少數同志,把當前急需對困難企業的幫扶,以為是又要“回到從前”,當企業的“婆婆”、指揮企業一舉一動的那樣一種舊習“回潮”,就更需要見葉知秋、未雨綢繆啦!

戰疫的人民戰爭,應當是一次移風易俗的難得機遇——這不僅是指全民衛生習慣的養成,也不止是對新型醫患關係的期待,更是指我們社會風尚尤其是政風的革故鼎新。讓我們經受戰疫的洗禮,讓那些不文明的舊習消褪,讓更多新風尚、新習慣、新風俗樹立起來,千萬不要大疫之中仍然走老路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