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玉器的背後是博大精深的玉文化

中國古代玉器藝術發軔於新石器時代,歷經商周、兩漢、唐宋等幾個發展高潮,至明清時期達到鼎盛。

明清時期玉器沿襲唐宋以來世俗化、生活化的風格並加以發揚,尤其是乾隆時期,因玉料資源充足,玉材質地精良,玉器造型規矩,琢磨精緻,集歷代之大成,達到了玉器史的巔峰。由於歷史的原因,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明清玉器數量多,質量佳,品種全,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明清時期玉器的基本面貌。

館藏玉器的背後是博大精深的玉文化


玉豬龍

紅山文化(距今6000—5000年前)

高15、寬10.2、厚3.8釐米

遼寧省建平縣採集

玉豬龍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這件是已知紅山文化玉豬龍中形體較大,形制最規整的一件。白色蛇紋葉巖,肥首大耳,圓睛、吻部前突,口微張,獠牙外露,體蜷曲如環,扁圓厚重,背部有一穿孔。玉豬龍明確出土於墓葬中,而且成對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會地位、等級、權力的象徵,是按照一定規格製成的原始“禮器”。

館藏玉器的背後是博大精深的玉文化


浮雕女織圖碧玉插屏

清代

長34.5,寬24.7,厚1.45釐米

其一面浮雕婦女養桑上箔的情景,另一面浮雕婦女織布的場面,有人物、房屋、樹木和小橋流水,生動逼真,極富繪畫效果。下配有雕花木座。

館藏玉器的背後是博大精深的玉文化


獸銜環耳青玉簋

清代

通高14.8、通寬21.8釐米

碧玉,仿銅簋式樣,圓體,透雕龍首形雙耳,獸吞式三足,有蓋。器腹與蓋的外壁浮雕饕餮紋下壓雷紋地,蓋鈕透雕雲龍紋。玉色深沉,器體厚重,極似青銅器莊重肅穆的韻味。

館藏玉器的背後是博大精深的玉文化


青白玉耳杯

清乾隆

長10.45、通寬8.1釐米

耳杯,又稱羽觴,是古代的飲酒器皿,漢代多見漆質耳杯,清乾隆時期仿此器型製作玉耳杯。淡青色玉質,器體為瘦長的橢圓體,腹較淺,胎較薄,橢圓形圈足。器底中央陰刻隸書“大清乾隆仿古”六字,分三列縱排。通體磨製光潤,秀麗素雅。

館藏玉器的背後是博大精深的玉文化


描金雲龍紋青玉碗

清乾隆

口徑11.5、底徑5、高5.2釐米

青玉,內外壁均以金粉描繪四條兩兩相對的龍紋,內心還繪一盤龍,龍間空隙填繪纏枝蓮花紋,底心描金楷書“乾隆年制”方形章。

館藏玉器的背後是博大精深的玉文化


青玉觚

明代

高18.1、寬5.65釐米

這件玉觚的玉質為新疆和田玉中的青玉山料,局部有邊皮和綹裂。從器型到紋飾都是模仿青銅觚製作的,器型仿照商周青銅觚的樣式,方體,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四個邊稜及每面的中間均雕琢出脊的扉稜,並琢有青銅器觚上常見的雷紋和獸面紋。

館藏玉器的背後是博大精深的玉文化


青玉雙鵝帶蓋小盒

遼代

遼寧義縣清河門遼墓出土

高9.3、寬3.8釐米

青玉質,表面大部分呈黑色,似經過火燒所致。器體呈長橢圓形,自然放置時容器呈橫臥狀,器口在旁側。圓雕同向交頸並臥的雙鵝,其內腔為長管形,應是盛針之用。在器口的兩側各有一孔,與內腔相通。

館藏玉器的背後是博大精深的玉文化


荷葉式琥珀飾

這兩塊遼代琥珀飾件均1956年出土於遼寧省新民巴圖營子村。荷葉式琥珀飾,長8.3、寬6.8、厚0.8釐米。暗紅色,透明,光澤很強,整體作荷葉狀,側面貫穿一孔。複葉琥珀飾,長9.5、寬7.1、厚2.9釐米。闊葉狀,一面凸起,上雕一葉形花紋,下覆重葉,兩端有穿孔,背面雕陽刻“心”形紋。

琥珀是地質歷史上的樹脂經過石化作用的產物,被稱為“樹脂化石”。具有非常美麗的典型的樹脂光澤,有的是珍珠光澤,透明或半透明。質優者常用作玉雕材料,最上品稱血珀,作赤紅色。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琥珀最貴者瑿(音依,此值黃金五倍價),紅而微帶黑。然晝見則黑,燈光下則紅甚也”。這兩件琥珀飾均以血珀雕成,質工俱佳,十分珍貴。

館藏玉器的背後是博大精深的玉文化


花式瑪瑙碗

遼代

上高3.4、口徑5.4釐米 下高5.3、口徑14.4釐米

遼寧法庫葉茂臺7號遼墓出土

均為半透明的素色瑪瑙,即玉髓質。上件為小盞,圓形敞口,圈足外撇,琢制粗率,光素無紋,出土時置於一綠玻璃方盤上。下件為六瓣花式碗,形仿瓷器,器形碩大。

館藏玉器的背後是博大精深的玉文化


龍紋白玉盞

遼代

上高3.4、口徑6.2釐米 下高3.5、口徑6.1釐米

遼寧阜新塔營子出土

均為白玉,細膩晶瑩。一件為圓體敞口,下腹內斂,直圈足,外壁陰刻雲龍紋,龍張口露齒,身體扭轉翻騰,追吞一花球狀物,雕刻細膩傳神;另一件為圓體,口沿外侈,腹較深,小圈足底邊外卷,外壁上部陰刻縱向的水波紋,下部浮雕兩層交錯排列的蓮瓣紋。

館藏玉器的背後是博大精深的玉文化


金鍊竹節式白玉瓶

遼代

遼寧阜新紅帽子鄉遼塔地宮出土

通高17、盒寬4.4釐米

白玉質,雕成六節竹節形,最上一節為盒蓋,下面五節為圓筒形盒。在盒身的下、下兩節及盒蓋兩側雕突出的耳,耳中為上下貫通小孔,其中穿金鍊。金鍊以雙股金絲環環相套而成,下端穿綴茄形金蒂藍色琉璃珠。此器出土時位於金塔之內,盒內貯存舍利子。

館藏玉器的背後是博大精深的玉文化


白玉飛天

遼代

遼寧喀左縣白塔鄉遼墓出土

每件長4.6、寬3.5、厚0.7釐米

兩件飛天形制相同,左右方向相對。玉質青白色,局部有白化現象。飛天作側身俯臥態,昂首挺胸,面部較長,似男相,額際佩步搖,頭髮上挽,腦後伸出一略呈“S”形的細長角狀物,應為插耳之用。雙手端於胸前,一條長絲帶從肩部飄繞至足部,身下有幾朵流雲託浮。

館藏玉器的背後是博大精深的玉文化


玉盞

北燕

遼寧省北票縣馮素弗墓出土

口徑8.6、底徑5.4、高3.3釐米

透閃石玉質,灰白色中雜有墨點,可稱為墨玉。圓形,敞口深腹,弧形腹壁,圈足極矮,看似平底。琢磨精緻,器壁極薄,在外壁口沿下陰刻兩週弦紋,外底圈足呈打凹的環狀。拋光明亮,呈現玻璃光澤。

館藏玉器的背後是博大精深的玉文化


玉鴞

玉鴞出土於遼寧省阜新胡頭溝紅山文化墓葬,年代距今5500—5000年。淡綠色玉,表面泛黃,全器作成展翅的鴞形,頭部雕出耳、目和喙,尾與翅均雕出羽紋,鴞的形象生動,簡練概括。玉鴞即俗稱的貓頭鷹,它能晝伏夜出,火眼金睛,面對紅山地區虎豹豺狼熊等大量的猛獸,紅山人為了躲避野獸的襲擊,本能地羨慕這種飛行動物,還有玉鳥、玉鳳等,被視為吉祥之鳥,並嚮往著像它們一樣遠走高飛,達到通天接地的願望。這些飛行動物應與當時的生態環境有關,也富有很深的宗教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