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读后感

翻开读过好几遍的书籍,散落在书桌上的几本书,其中一本《逝去的武林》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它是口述李仲轩,编撰徐皓峰。该书以七十余年的人生经历向读者们叙述了真实动人的武林故事。

《逝去的武林》读后感


形意拳宗师李存义,曾任两江总督督标把总,后至保定开设万通镖局,兼收徒授艺。1900年,以53岁之龄,毅然投身义和团,手持单刀上阵,奋起抗击外敌,一时间"单刀李"之名,不胫而走。

《逝去的武林》读后感


唐维禄到汉沽的沿海渔村教武,徒弟全是卖苦力的穷人。唐维禄收徒不拜帖,不办酒席,不让学艺的人破费分文。唐维禄侠肝义胆、同情穷人,憎恨明火执仗、欺凌百姓的恶势力,为民惩恶痞、孤身化解讹财案等诸多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

《逝去的武林》读后感


尚云祥练习武术非常刻苦,据说尚云祥就凭借着这股子执着,将形意拳练到了极深厚的境界,有些人都说,尚云祥的功夫已经达到了有“半步崩拳打天下”之称的郭云深的境界。

《逝去的武林》读后感


薛颠十分有练武天赋,功夫更是深厚。薛颠的弟子李仲轩曾经说,薛颠的功夫虽然深厚,但是平时是看不出来的,平时的薛颠就像一个白面书生一样,但是一旦到了对敌的时候,他的眼睛就会放出精光,充满了杀气,只需要一个眼神,对手就会胆怯。

薛颠不仅仅名字中有“颠”,而且还继承了他的师傅李存义的性格,对实战对敌无比的热情,无时无刻不想着如何与人比武较技。

《逝去的武林》读后感


书中讲的是拳,却讲了很多,比如米芾的书法,诸葛亮的武功,曹雪芹的红楼,易经,儒学,颠倒众生的戏子,西游记里的白骨精。

李老的譬喻,让人常常有茅塞顿开的意外之喜。会觉得知识在我们这里,仅仅是浩如烟海,转身即忘的知识,而在老拳师那里,气贯游虹,万般道理皆是拳法。

而那被唤作拳法的,竟也是禅机佛理。条条大路皆通罗马。

抗击八国联军英烈之后、三大武学宗师的闭门弟子李仲轩。34岁退隐江湖、文革时期倍受迫害、10余年天津劳动改造。西单守门近50年的一位老者却是中国武术界的一位至尊前辈。

《逝去的武林》读后感


一代武学宗师,为什么竟甘愿做西单商场一个普通的看门人?而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为什么又突然开口,大公无私地将自己毕生经验和盘托出?本书讲述您不知道的武林故事,讲述在那个武术被称为国术的时代,中国传统武者的爱恨情仇。在不经意间,您也许会忽然明白,我们中国人,原来竟也是尚武的!

《逝去的武林》读后感


书中有武林事件,有老一辈武者的思维意识,更有区别于西方体育、为我中华所独有的训练体系。武术来源于道家文化,但当今往往练武是练武、道学是道学,武术失去了上通道学的途径,此书则把两者沟通在一起,说出了武术的无限进境。

在学武的人群里,越是那高声吵闹,挑衅斗殴的,越是小喽罗,那能虚怀若谷,隐没江湖的,却往往技艺超群。仲轩老人提到,练成钻拳后,人的性格都会变得沉稳谦和,皮肤质地都会因之改善,声音悦耳,心思缜密,所谓水处卑下。

练功的时候不能有一丝的杀气,搏击的技能是临敌时的自然勃发,如果造作杀心去练拳,人会陷于愚昧。

李仲轩说,师傅就是你的心态,告诉你:要当好汉。没事,就这么办!这一句话就能救了命。师徒感情好,是师傅对徒弟生命的参与太大了。拜师傅,就是当自己动摇时,找个能给自己做主的人。人太容易动摇,风吹草动,见异思迁,好逸恶劳,这世上没有几个天生的好汉。


对于我这样对“武术”不甚了解,甚至有很多曲解的人,这本书是一本极好的扫盲教材。让我认识到很多武术方面的内容。

一、武术不是花架子。我们平常看的“功夫”,多是“练法”,强身健体,不伤人,类似我们平常健身。拳法里讲练法、打法和演法,练的是身体,长功夫,打地基;身骨佳,功夫稳,地基好,才开始练打法。往往要练个一年半载才学打,不练就打,伤及身子。

二、并非要从六七岁就开始练功习武。六七岁练功的,是唱戏的需要,习武的前提是身子骨健朗,以前的人十六七岁身骨最佳,现在人则要稍大些,十六到二十四为最佳。

三、拳法与人品不分家。学拳需虚心、谦谨,要有恒,光明正大。习武之人不是靠拳头说话,“勇气和本领要报效国家,对于私人恩怨,摆出一副窝窝囊囊的样子最好了。……遇到有人生事,不准动手比武,要学会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要留着时间习武,不要卷入是非中,虚耗了光阴。”

四、习武之人不是粗鄙莽撞的武夫。书中讲,真练武的要比一个书生还文质彬彬,盖因习武要与精气神发生作用,改人气质,威武变文雅,文雅变威武。“形意进了高功夫,必定慈眉善目。”

五、习武的境界(我也只能粗陋地这么一概而括了)。“比如画家随手画画,构图笔墨并不是刻意安排,然而一下笔便意趣盎然,这才是境界。它是先于形象、先于想象的,如下雨前,迎面而来的一点潮气,似有非有,晓得意境如此,才能练尚式形意。尚式形意的形与意,真是‘这般清滋味,料得少人知’。”

“逝去的武林”,作为国术,逝去的不止是先人大家们的拳法功夫和见识,还有人们对“武林”的正确认知。希望有朝一日,这本书上的内容,我能看明白的更多些。

《逝去的武林》读后感

书中感触比较深的有很多。

1、俗语讲,“好拿不如赖打”,意为擒拿练得再好,也抵不住一顿乱打,但形意拳的擒拿是连拿再磕。我的师弟丁志涛是杀猪的屠夫,一天唐师维禄带我去找他,他正干活,将猪脊骨在案板上一磕就软了,骨节散开。唐师拍拍我说:“咱们的擒拿就是这个。”

2、形意拳古谱上有“打法定要先上身”④的话,说比武之前,先要练身子拍手的技巧,将浑身的劲改了,否则比武时光有功夫,没有速度,不干脆,必败。但身上没有功夫,就妄自练打法,会震伤关节和后脑,所以习拳之初是“打法定勿先上身”。

3、不要轻视形意拳的小步一蹭,难看是真难看,巧妙也是真巧妙。

4、练形意要养成“上虚下实”的习惯,上身永远松快不着力,功力蕴藏在下身。

上身如天,下身如地,这就符合自然了。电视里练拳击的外国人,上半身太过紧张,该虚的地方实了,在中医讲,就是病态。而形意功夫出在腿上,符合自然,所以不伤身不劳神。

也别把“上虚下实”理解偏了,站桩时刻意地把全身重量压在两条腿上,便不对了。“实”是充实有内涵,不是死硬。所以劈拳里的“前脚外撇的大跨步”,非常好,能把两条死腿弄活了,把体重转化成活泼的劲。

5、唐师是个农民,没有家底,年龄又大,怎么也没理由是他练出来。唐师只是上瘾了,李存义不收他,他也一天到晚呆在国术馆,日后能不能吃上饭,都不在乎了。这时候,人不想未来的,一塌糊涂。

……

老辈人都经历过一段颠倒岁月,从大辛酸里爬起来的,只是当时不知道是辛酸,傻乐呵地就过来了。

6、尚师是瞅着我是忠良之后,才收的我,我立下了不收徒的誓言

7、薛颠有《灵空上人点穴秘诀》一书,上面都是药方子,实际上没有讲点穴。此书的贡献是将武家的药方公开了,功德无量,但由于年代久远,今人的身体素质、饮食习惯已经和那个年代的人迥异,所以买了此书的读者还是要找专业中医人士请教,方能实践此书上的药方。

武家的药方是一宝,同时也是师承的见证。

8、第二次鸦片战争定海保卫战,六天六夜的血肉相搏,将士尸体相枕,王锡鹏、葛云飞、郑国鸿三总兵同日殉国,竹山顶上建有纪念他们的三忠祠。(王锡鹏是李老家亲戚)

9、这都是走火入魔,脑子迷了。但练拳一定得走火入魔,先入了魔境再说。有了恍然,处理恍然,是习武的关口,要凭个人聪明了。处理好,就鲤鱼跳了龙门。恍然来了,让它傻傻地过去,练武便难有进展。(有点儿像京剧的倒仓)

10、如果习武而不修武德是不会有好收场的。

而整理此书,与李老有一段因缘的徐皓峰,在文中也有叹词说,李老谈拳的话语,在广阔后学中,能有人体味,便是李老余音未绝。皓峰对话李老,真真有功于世。但凡有一二知己,读出这禅话拳法的血泪,便是对前辈的最好告慰。

《逝去的武林》读后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