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讀後感

翻開讀過好幾遍的書籍,散落在書桌上的幾本書,其中一本《逝去的武林》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它是口述李仲軒,編撰徐皓峰。該書以七十餘年的人生經歷向讀者們敘述了真實動人的武林故事。

《逝去的武林》讀後感


形意拳宗師李存義,曾任兩江總督督標把總,後至保定開設萬通鏢局,兼收徒授藝。1900年,以53歲之齡,毅然投身義和團,手持單刀上陣,奮起抗擊外敵,一時間"單刀李"之名,不脛而走。

《逝去的武林》讀後感


唐維祿到漢沽的沿海漁村教武,徒弟全是賣苦力的窮人。唐維祿收徒不拜帖,不辦酒席,不讓學藝的人破費分文。唐維祿俠肝義膽、同情窮人,憎恨明火執仗、欺凌百姓的惡勢力,為民懲惡痞、孤身化解訛財案等諸多事蹟在民間廣為流傳。

《逝去的武林》讀後感


尚雲祥練習武術非常刻苦,據說尚雲祥就憑藉著這股子執著,將形意拳練到了極深厚的境界,有些人都說,尚雲祥的功夫已經達到了有“半步崩拳打天下”之稱的郭雲深的境界。

《逝去的武林》讀後感


薛顛十分有練武天賦,功夫更是深厚。薛顛的弟子李仲軒曾經說,薛顛的功夫雖然深厚,但是平時是看不出來的,平時的薛顛就像一個白面書生一樣,但是一旦到了對敵的時候,他的眼睛就會放出精光,充滿了殺氣,只需要一個眼神,對手就會膽怯。

薛顛不僅僅名字中有“顛”,而且還繼承了他的師傅李存義的性格,對實戰對敵無比的熱情,無時無刻不想著如何與人比武較技。

《逝去的武林》讀後感


書中講的是拳,卻講了很多,比如米芾的書法,諸葛亮的武功,曹雪芹的紅樓,易經,儒學,顛倒眾生的戲子,西遊記裡的白骨精。

李老的譬喻,讓人常常有茅塞頓開的意外之喜。會覺得知識在我們這裡,僅僅是浩如煙海,轉身即忘的知識,而在老拳師那裡,氣貫遊虹,萬般道理皆是拳法。

而那被喚作拳法的,竟也是禪機佛理。條條大路皆通羅馬。

抗擊八國聯軍英烈之後、三大武學宗師的閉門弟子李仲軒。34歲退隱江湖、文革時期倍受迫害、10餘年天津勞動改造。西單守門近50年的一位老者卻是中國武術界的一位至尊前輩。

《逝去的武林》讀後感


一代武學宗師,為什麼竟甘願做西單商場一個普通的看門人?而在人生的最後幾年,他為什麼又突然開口,大公無私地將自己畢生經驗和盤托出?本書講述您不知道的武林故事,講述在那個武術被稱為國術的時代,中國傳統武者的愛恨情仇。在不經意間,您也許會忽然明白,我們中國人,原來竟也是尚武的!

《逝去的武林》讀後感


書中有武林事件,有老一輩武者的思維意識,更有區別於西方體育、為我中華所獨有的訓練體系。武術來源於道家文化,但當今往往練武是練武、道學是道學,武術失去了上通道學的途徑,此書則把兩者溝通在一起,說出了武術的無限進境。

在學武的人群裡,越是那高聲吵鬧,挑釁鬥毆的,越是小嘍羅,那能虛懷若谷,隱沒江湖的,卻往往技藝超群。仲軒老人提到,練成鑽拳後,人的性格都會變得沉穩謙和,皮膚質地都會因之改善,聲音悅耳,心思縝密,所謂水處卑下。

練功的時候不能有一絲的殺氣,搏擊的技能是臨敵時的自然勃發,如果造作殺心去練拳,人會陷於愚昧。

李仲軒說,師傅就是你的心態,告訴你:要當好漢。沒事,就這麼辦!這一句話就能救了命。師徒感情好,是師傅對徒弟生命的參與太大了。拜師傅,就是當自己動搖時,找個能給自己做主的人。人太容易動搖,風吹草動,見異思遷,好逸惡勞,這世上沒有幾個天生的好漢。


對於我這樣對“武術”不甚瞭解,甚至有很多曲解的人,這本書是一本極好的掃盲教材。讓我認識到很多武術方面的內容。

一、武術不是花架子。我們平常看的“功夫”,多是“練法”,強身健體,不傷人,類似我們平常健身。拳法裡講練法、打法和演法,練的是身體,長功夫,打地基;身骨佳,功夫穩,地基好,才開始練打法。往往要練個一年半載才學打,不練就打,傷及身子。

二、並非要從六七歲就開始練功習武。六七歲練功的,是唱戲的需要,習武的前提是身子骨健朗,以前的人十六七歲身骨最佳,現在人則要稍大些,十六到二十四為最佳。

三、拳法與人品不分家。學拳需虛心、謙謹,要有恆,光明正大。習武之人不是靠拳頭說話,“勇氣和本領要報效國家,對於私人恩怨,擺出一副窩窩囊囊的樣子最好了。……遇到有人生事,不準動手比武,要學會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要留著時間習武,不要捲入是非中,虛耗了光陰。”

四、習武之人不是粗鄙莽撞的武夫。書中講,真練武的要比一個書生還文質彬彬,蓋因習武要與精氣神發生作用,改人氣質,威武變文雅,文雅變威武。“形意進了高功夫,必定慈眉善目。”

五、習武的境界(我也只能粗陋地這麼一概而括了)。“比如畫家隨手畫畫,構圖筆墨並不是刻意安排,然而一下筆便意趣盎然,這才是境界。它是先於形象、先於想象的,如下雨前,迎面而來的一點潮氣,似有非有,曉得意境如此,才能練尚式形意。尚式形意的形與意,真是‘這般清滋味,料得少人知’。”

“逝去的武林”,作為國術,逝去的不止是先人大家們的拳法功夫和見識,還有人們對“武林”的正確認知。希望有朝一日,這本書上的內容,我能看明白的更多些。

《逝去的武林》讀後感

書中感觸比較深的有很多。

1、俗語講,“好拿不如賴打”,意為擒拿練得再好,也抵不住一頓亂打,但形意拳的擒拿是連拿再磕。我的師弟丁志濤是殺豬的屠夫,一天唐師維祿帶我去找他,他正幹活,將豬脊骨在案板上一磕就軟了,骨節散開。唐師拍拍我說:“咱們的擒拿就是這個。”

2、形意拳古譜上有“打法定要先上身”④的話,說比武之前,先要練身子拍手的技巧,將渾身的勁改了,否則比武時光有功夫,沒有速度,不乾脆,必敗。但身上沒有功夫,就妄自練打法,會震傷關節和後腦,所以習拳之初是“打法定勿先上身”。

3、不要輕視形意拳的小步一蹭,難看是真難看,巧妙也是真巧妙。

4、練形意要養成“上虛下實”的習慣,上身永遠鬆快不著力,功力蘊藏在下身。

上身如天,下身如地,這就符合自然了。電視裡練拳擊的外國人,上半身太過緊張,該虛的地方實了,在中醫講,就是病態。而形意功夫出在腿上,符合自然,所以不傷身不勞神。

也別把“上虛下實”理解偏了,站樁時刻意地把全身重量壓在兩條腿上,便不對了。“實”是充實有內涵,不是死硬。所以劈拳裡的“前腳外撇的大跨步”,非常好,能把兩條死腿弄活了,把體重轉化成活潑的勁。

5、唐師是個農民,沒有家底,年齡又大,怎麼也沒理由是他練出來。唐師只是上癮了,李存義不收他,他也一天到晚呆在國術館,日後能不能吃上飯,都不在乎了。這時候,人不想未來的,一塌糊塗。

……

老輩人都經歷過一段顛倒歲月,從大辛酸裡爬起來的,只是當時不知道是辛酸,傻樂呵地就過來了。

6、尚師是瞅著我是忠良之後,才收的我,我立下了不收徒的誓言

7、薛顛有《靈空上人點穴秘訣》一書,上面都是藥方子,實際上沒有講點穴。此書的貢獻是將武家的藥方公開了,功德無量,但由於年代久遠,今人的身體素質、飲食習慣已經和那個年代的人迥異,所以買了此書的讀者還是要找專業中醫人士請教,方能實踐此書上的藥方。

武家的藥方是一寶,同時也是師承的見證。

8、第二次鴉片戰爭定海保衛戰,六天六夜的血肉相搏,將士屍體相枕,王錫鵬、葛雲飛、鄭國鴻三總兵同日殉國,竹山頂上建有紀念他們的三忠祠。(王錫鵬是李老家親戚)

9、這都是走火入魔,腦子迷了。但練拳一定得走火入魔,先入了魔境再說。有了恍然,處理恍然,是習武的關口,要憑個人聰明瞭。處理好,就鯉魚跳了龍門。恍然來了,讓它傻傻地過去,練武便難有進展。(有點兒像京劇的倒倉)

10、如果習武而不修武德是不會有好收場的。

而整理此書,與李老有一段因緣的徐皓峰,在文中也有嘆詞說,李老談拳的話語,在廣闊後學中,能有人體味,便是李老餘音未絕。皓峰對話李老,真真有功於世。但凡有一二知己,讀出這禪話拳法的血淚,便是對前輩的最好告慰。

《逝去的武林》讀後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