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被明朝打敗後的中日關係,你能悟出什麼呢?

歷史上中日曾經多次交手,雙方都有輸有贏。

實際上,作為東亞最大的兩個國家,中日之間在歷史上大的戰爭共發生過五次,即白江口之戰(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元日戰爭(1274年至和1281年)、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甲午戰爭(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和抗日戰爭(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其中萬曆朝鮮戰爭中,明軍大敗豐臣秀吉集結的日本大軍,奠定了之後300年的東亞和平局勢。豐臣秀吉在朝鮮吃癟後覆滅,也導致了後來幕府政治的興起,日本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

被明朝暴揍以後,日本被打得待在小島上不敢出來,大明朝從此也不再怎麼搭理日本這個撮爾小國,一度中斷了對日勘合貿易和朝貢活動,不管幕府將軍怎麼寫肉麻的示好文書,也只是冷漠無視。

但是日本這個國家歷來是被誰打服了就學習誰,所以在萬曆朝鮮戰爭之後,反而開始積極學習中華文化。這時期中國儒學思想對日傳播最為廣泛和深遠,直接影響了後世日本的政治和經濟形態,

甚至明治維新和步入現代社會,都從儒學東漸中發軔。而經濟貿易方面,日本更是對中華物產垂涎不已,在幕府封建統治的大背景下,也積極鼓勵中國走私商船對日展開貿易。

看被明朝打敗後的中日關係,你能悟出什麼呢?

世人多瞭解盛唐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其實明清時期,中華文化對於日本的發展和亞洲歷史的影響,比起盛唐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貿易優待,德川幕府對中國走私船熱烈歡迎

其實有明一代,對日本的貿易一直是持削減的狀態。在嘉靖時期,就已經做出了種種限制。這是由於明朝的“朝貢”體制,對於日本來說是有利可圖的,於是各個地方割據勢力也就是大名階層,都紛紛為了能夠獲得和明朝做生意的機會而大打出手,甚至出現了“爭貢之役”這種極端的事件。

日本之所以單方面地要求與明朝貿易,是因為當時大明的生產力在全世界都處於領先水平,明朝與誰做生意,誰就能享受到最先進、豐富的物質財富。尤其是當時日本的手工業並不發達,很多生活的必需品都仰賴從中國進口,包括糖果、藥材甚至銅鍋。而這其中最受日本追捧的是“絲貨”。因為日本本國的生絲質量無法和中國產媲美,追求外表華麗的日本貴族只認中國貨,所以即使日本本國是一個產絲國,但是對中國生產的絲依賴嚴重,甚至到了“若番舶不通,則無絲可織”的程度。

豐臣秀吉時代結束之後,隨之而來的江戶幕府德川家康極其重視對明貿易,託人致書福建總督陳子貞,並改善與朝鮮關係。但不管幕府當局寫多少肉麻的“求愛信”,明朝政府始終沒有開放對日貿易。

看被明朝打敗後的中日關係,你能悟出什麼呢?

作為單相思而不得的日本政權,德川幕府只能接受暗度陳倉的“退而求其次”,官方的商業不通,就將獲取中國貨物的途徑寄託在走私商船身上,給予中國商船非常大的貿易自主權。甚至在1639年日本對外實行徹底的閉關鎖國政策之後,中國商人仍然可以在日本隨意探訪自己的親朋好友,選擇喜歡的住所投宿。有些大名為了招徠中國商人,還提供食宿,可以說是熱烈歡迎了。

二、儒學東漸,中華文明在東瀛遍地開花

在經濟上,日本渴求中國產品,在思想上,日本渴求中國學問。

明清時期,恰是儒學思想在日本傳播最為廣泛和深刻的一段時間,不僅是上古典籍被全面細緻地翻譯和引薦到日本,不同時期的不同學派也在日本紛紛佔據了根據地,獲得了一眾擁躉。以天龍寺為據點的寺院成為儒學東漸的主要陣地,包括宋明理學、王陽明“心學”、晚明“實學”等儒學流派,都獲得了廣泛傳播。

看被明朝打敗後的中日關係,你能悟出什麼呢?

與漢唐時期,日本派遣遣唐使赴中國學習先進文化不同,明清時期的儒學在日本的傳播,主要依靠的是中原思想家赴日講學。其中,為避明清交替時的兵禍,並且反對清朝統治,是這些學者遠赴重洋的主要原因。其中,以明末思想家朱舜水最為著名。明亡後,朱舜水在1659年寓居日本長崎,在日本講學20餘年,深受日本水戶藩主、宰相德川光國的禮遇,被奉為日本“國師”。他提倡“實學”,即提倡經世致用的學問,對後世日本的思想發展影響很大。

除此之外,這一時期東渡日本的中國知識分子還包括隱元、心越興壽、木庵情陷、獨立性易、即非如一等人,他們到日本後多數入司為僧,但是對儒學乃至佛學禪宗思想在日本的傳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幕府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甚至在江戶湯島建立孔廟,向大名和官員講解四書五經。

而把明代公安派文學傳入日本的著名學者陳元贇,除了在文學上與日本學者一起開啟了日本文學史上著名的“芝山學派”,還將中國少林武術傳入了日本,並和日本國有拳術柔和,形成了如今的奧運會項目“柔道”,

陳元贇也因此被日本奉為“柔道鼻祖”。

看被明朝打敗後的中日關係,你能悟出什麼呢?

日本學術界在一眾中國知識分子和思想家的影響下,形成了對儒學研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可以說中國儒者為日本培養了一大批著名的思想家,全面地繼承了明代中國的文學、經濟學、兵學、法律、經濟等文化成果,甚至幫助日本建立了學校制度而在此之前,日本的文化知識只在貴族和僧侶等少部分群體中傳播,普通百姓是沒有受教育的權利的。

三、改良後的儒學,幫助日本進入現代社會

雖然儒學的各個學派在日本都得到了比較廣泛的傳播,但是其中最為主流的仍然是朱子學為代表的理學,因為這個學派最受德川幕府的歡迎,符合他們的統治需求。理學講究人生而有別,要按照君臣尊卑各盡其份,又尤其重視忠孝,實在是很切中幕府將軍們的口味。

在這種背景下,日本學者藤原惺窩和林羅山為代表的朱子學繼承者們,被幕府器重,成為官方正統的學說。

但是,由於日本工商業在中國明清同時代的發展繁榮,下層日本人對於陽明學派中重視“明德”和“良知”的內容更推崇,這符合他們想憑藉經濟上的優勢,獲得政治權益的理想,這種潛在的思想潮流,雖然長期“在野”,卻為社會提供了一種反叛和質疑的精神,為日後日本推翻幕府統治,大政奉還埋下了伏筆。

實際上,儒學進入日本的一刻起,就開始了儒學本土化的過程,不同的社會階層都根據自身的利益需要選擇對應的儒學思想,並配合日本社會加以豐富和完善,

特別是“實學”的傳播,讓日本人養成了重視思想的實用性,把儒學中經世致用的部分和發展科技的精神聯繫在一起。

當基督教為代表的西方文明敲開日本大門的時候,日本儒學家片山蟠機就指出,在德行方面應該以儒家思想為標準,在應用方面應該以西洋為標準,將西學和儒學結合起來,這明顯地改變了傳統儒學重視倫理道德,而淡漠實際利益和經濟發展的傾向。日本學者對儒學的這些改良,推動了日本社會後來走向資本主義現代社會的步伐,為他們發展經濟、繁榮產業奠定了思想的基石。

但另一方面,儒學中“忠君愛國”,講究“孝悌廉恥”的部分,與日本固有的神道教和天皇萬世一系的社會結構相結合,又衍生出了“武士道”精神,讓武士階層成為了幕府統治民眾的工具,所謂“恥圖百年之命,為君一朝赴死”的二桿子精神,也是從這裡得到了加強,進而形成了軍國主義思想。

看被明朝打敗後的中日關係,你能悟出什麼呢?

可以說,正是明清易代,儒學東漸,才孕育了後來日本社會的發展和格局,一方面促進了日本勇敢地邁入了資本主義社會,融入了世界現代史,另一方面也培育了日本的軍國主義溫床,導致了日本對整個東亞地區的侵犯,對其他民族造成了嚴重的傷害,真可以說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不過從中我們也得出了一個真理,國家實力才是一切的基礎,實力才是硬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