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能每次都不收你姐錢”“她是我親姐姐,我不能要她的錢”

“你怎麼能每次都不收你姐錢”“她是我親姐姐,我不能要她的錢”

01

在所有的情感關係中,血脈親情是最不可割捨也是無法割捨的。我們可以沒有朋友,卻不能沒有親人,這就是本質上的區別。因為我們身上流淌著跟父母和兄弟姐妹一樣的血液。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即使是結婚後,有了自己的小家,也不會對父母和兄弟姐妹不管不顧。關係很好的,會多走動。關係一般的,也不會斷了聯繫。

可如果把“大家”的位置放在自己“小家”的前面,肯定會導致婚姻失衡。有許多婚姻關係的破裂,就是因為沒有把握好幫扶親人的尺度。那些“扶弟魔”、“寵妹魔”就硬生生地親手把一段本來幸福的婚姻推向了絕境。

“你怎麼能每次都不收你姐錢”“她是我親姐姐,我不能要她的錢”

02

伍敏和老公在自家住的小區門口開了一家便利店,由於他家價格公道,而且伍敏待客熱情,還有送貨上門的服務,所以生意一直不錯。他們一家老小的開銷和房貸全可都指望著這家店了。

務敏的大姑姐就住在隔壁小區,在他們沒開店之前,兩家人除了過年過節有來往之外,平時幾乎沒有走動。

可自從他們開店之後,大姑姐來得可勤快了,今天在店裡拿一包鹽,明天就拿一壺油,後天則提走一箱牛奶。

週末的時候,大姑姐還會帶著孩子來,看到店裡有什麼好吃的、想吃的零食,通通都掃進袋子裡拿走。

她每次都會走到弟弟面前,叫他給算賬。可他都擺擺手說:“不要不要,都是小東西,值不了幾個錢。”大姑姐就“很難為情”地把錢包揣進兜裡。

當然,吳敏對這些事是不知道的。大姑姐很會掐時間,都是趁著她去接孩子或者回家做飯的時間過來。若是偶然遇到伍敏在店裡,她就在店門口張望一下,打個招呼走了。

“你怎麼能每次都不收你姐錢”“她是我親姐姐,我不能要她的錢”

那是個下雨天,店裡一個顧客都沒有,老公也回家休息去了,伍敏閒著無聊,盯著監控發呆。她突然想到,自打開店以來,都沒有看過監控錄像,也不知道店裡究竟有沒丟過東西,既然這麼無聊,不如就看看吧。這一看,她才發現了端倪。

原來真的有“老鼠”!而且還是“大老鼠”!

伍敏很生氣。老公到店以後,她就直接把錄像開給他看,氣憤地問他:“要不是我看了監控,還不知道要矇在鼓裡多久?你怎麼能每次都不收你姐的錢呢?我們家的商品都是天上掉下來的嗎?不用錢買的嗎?”

老公一臉不悅,理直氣壯地說:“她是我親姐,我怎麼能要她的錢呢?再說了,這些東西才值幾個錢啊?你也好意思跟她計較?”

老公一點認錯的態度都沒有,可把吳敏氣壞了。她拿出一張紙丟到他面前:“你自己看看!我粗略算了下,光是這個月,她就從店裡拿走了1000多塊錢東西。這是小錢嗎?我們自己都快揭不開鍋蓋了,你還要養你姐姐?”

伍敏說的都是事實,每個月除去房貸、房租和日常開銷,再給孩子報個興趣班,手裡的錢就所剩無幾了。她這麼生氣不是沒有道理的。

“你怎麼能每次都不收你姐錢”“她是我親姐姐,我不能要她的錢”

儘管伍敏把話說得這麼清楚了,他還是很倔,回道:“不管你怎麼說,她都是我姐,我就是不能要她的錢。”

他這句話就很明白地表明瞭自己的態度:他永遠都不會要姐姐的錢。伍敏對他徹底失望了,不過她什麼也沒有說,開始跟老公冷戰,並揹著老公看完了最近三個月的監控錄像。

她把大姑姐從店裡拿走的每一件商品的名稱和價格記錄下來,最後一結算,竟然有5000多塊錢那麼多。

伍敏把商品明細全部拍成照片,發給了大姑姐,讓她還錢。誰料大姑姐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跑到他們夫妻面前去討個說法,還理直氣壯地說,是她弟弟不要她的錢,現在再讓弟媳婦來跟她討債,這算是什麼事?

大姑姐把伍敏的老公也順帶著罵了,可即使如此,他仍然和他姐姐站在統一戰線上,斥責伍敏無事生非,挑撥離間。

伍敏絕望地對老公說:“行,既然我已經無事生非了,也不怕再無事生非多一次,我要和你離婚!你和你姐過吧!”

“你怎麼能每次都不收你姐錢”“她是我親姐姐,我不能要她的錢”

03

伍敏的老公和大姑姐兩人都是拎不清的:一個看重親情,無私奉獻;一個卻無視親情,貪小便宜。就是所謂的“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結果,把好好的一段婚姻給整沒了。

伍敏的老公不明白“鬥米恩,升米仇”的道理,他給的越多,姐姐就會接受得越坦然,理所當然地覺得,弟弟是開店的,送給姐姐一點東西算什麼呢?

正如伍敏跟她要賬,她就感到委屈一樣,認為那是她該得的,你不給就是你的錯了,因此懷恨在心。

一包鹽、一壺油的確是小錢,但是小數怕長計啊!不算不知道,一算就嚇一跳!長此以往,伍敏的損失得有多大!既然老公不清醒,就只好離婚了。

而且,在這件事背後,伍敏應該是想到了更長遠的事,只怕以後要是有大事發生,老公會為了維護親情,置自己的利益於不顧。那還不如趁早離開,及時止損。

所以,要幫扶血脈至親,一定要有一個度,前提是不能損害伴侶和孩子的利益,不能為了幫親人而讓伴侶和孩子過苦日子。不然,到最後,自食其果的那個人就是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