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STO,探索新模式还是花式割韭菜?

最近STO实在是太火了,风头直逼去年的ICO,无论是国内媒体还是国外机构,都在宣传STO的流程、价值、以及未来与实体相结合的可能性。那么STO究竟是什么呢?真的是一种更健康的发展方式?还是披着外壳的新式骗局呢?

目前市面上介绍STO的文章很多,看起来高深莫测。其实说的直白一些,STO就是介于传统IPO与ICO之间的产物。本质仍然是一种融资方式。

只是相较于IPO的高门槛,低效的流程以及昂贵的审计、合规、咨询费用。

STO显得更加“轻快”,摒弃了繁琐的流程,成本也大大减少,只保留了其核心---监管。毕竟IPO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门槛太高了。

而相较于ICO的无监管、无门槛、资金取向不明、圈钱跑路频发。

STO因为有相关法律的监管,且对投资人,公司资产实力有监管部门的审核,所以风险更低,对投资人更加友好。同时因为合规,也就跟ETF一样,给了大资本进场的机会(想到这里还是比较开心的,毕竟市场已经凉成这样了。。。。。)

美国凭借着世界上最完善的金融制度,还是老样子当了先行者。美国是最早推行STO的国家,目前,确定已经完成STO(募资完成)的公司有TZERO和Polymath两家,且都是大资本认购,索罗斯跟中国的金沙江资本都有参与。

中国最近虽然“吵得火热”,但是并没有一家完成STO。

能查到的资料,目前只有Bitkeep一家正在准备STO,可能是因为正在走流程,披露的材料并不多,能查到的相关资料就是Bitkeep一款去中心化钱包,有一定用户量,在纳斯达克造势了一波。

中国公司STO,探索新模式还是花式割韭菜?

不过对其能否真的可以完成STO,以及Bitkeep是不是给ICO披上一层外壳想割韭菜,现在还是无法确定的。毕竟中国还没有相关案例,而且Bitkeep披露的相关资料太少了。在中国是第一家,目前来看我持怀疑状态,还是需要持续关注以后的动向来判断。

目前来看,STO还没有大规模普及,其模式还没有被广泛验证。但是无论怎样,相较于ICO,还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毕竟最核心的监管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解决,不至于让一些黑庄割了韭菜还投诉无门。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无论快慢,区块链行业只要能变得越来越好,我们这些信仰者也就很欣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