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消费者当成“韭菜,企业如何找到“苟且红利”?

在中国经济的一边是强大的生产能力,另一边是不断增长的消费能力,但在这两种力量的中间,隔着一道鸿沟。

如果你能想办法连接中国巨大的生产能力和不断增长的消费能力,就能获得巨大的市场机会。

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很少有人去做这件事情呢?

很简单,有三个原因。

看不远;

不自信;

不真诚。

如果哪一个企业染上了这三个毛病,就会变成苟且者。

在近几年,总是听到同行抱怨说,超市的生意真的是越来越难做了。但还有一句话:不是零售不行了,是你家的店不行了。

这对应的是“趋势红利”还是“苟且红利”。超市的生意,入门低(竞争大),周期长(成本高),守业难(开的红火守的艰难)。所以,这样的经营性质更要求我们要认真。

比如供应链的“家乐福模式”。中国超市人模仿能力强还特别的能“创新”,超市的收费是连“孙悟空七十二变”都赶不上的。而这些依赖于收费的超市活着的超市,现在活得不太好了。

就是因为还停留在趋势红利时候,等着供应商上门,而这同时弱化了自己的经营能力。

在2016年到2018年中,很多传统超市的倒闭了,而倒下的大都是因为粗放式管理和依赖式盈利。那谁在这一波“无孔不入”的竞争中,活的更好了呢?真的是那些不急功近利,认真不“苟且”的人。

这样的连锁超市有这些特点:

1、企业有经营信仰。在我考察的企业中,有些企业主告诉我,我们的选品原则就一条:连我们自己都不愿意买的商品,坚决不要进到店里来。

2、尊重供应商。把供应商当合作伙伴,而非呼来喝去的伙计。

3、员工稳定性强成长快。这样的企业员工平均收入高,成长机会更多。一个我经常交流的连锁超市企业,对员工的培养是非常舍得投入的,每年定期都会送店长及各部门主管、优秀员工出国考察学习。

超市如何抓住“苟且红利”,真诚对待你的顾客、合作者、员工,反过来每个人都愿意帮你活的更好,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你要有信仰的“不苟且”。


不要把消费者当成“韭菜,企业如何找到“苟且红利”?


1.苟且红利

咱们先说变成苟且者的第一个原因:看不远。

中国经济的变化速度很快。这就会带来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企业特别推崇唯快不破。

当然,这是有道理的。但是,这也是有问题的。这会让很多企业看不远。

咱们既然讲演化算法,你就得了解,企业选择某一种策略,跟它所处的环境很有关系。

想想大自然中生物的生存策略吧。生物学家发现,如果一个自然环境的气候变化很快,生物种群的密度还没有达到环境负载量,那这里的生物很可能会选择多生不养的策略,先生出来再说,谁能活下来全凭运气。生物学家把这种策略叫做r-对策。

那如果相反,一个自然环境里气候稳定,生物种群的密度已经接近环境负载量,这里的生物很可能会选择少生精养的策略,保证每个后代都能活下去,再生下来新的后代,生物学家把这种策略叫做K-对策。

昆虫就是典型的r-对策,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就是典型的K-对策。这两种策略哪一种更好呢?其实是没有优劣之分的,它们各自有各自适合的环境。

说到这里,你可能就能联想到,中国的企业为什么推崇唯快不破呢?因为中国的市场环境变化快,而且过去市场竞争还不够饱和,那这种唯快不破的打法,其实就是r-对策。

现在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新时期,市场竞争也基本饱和了。

那这个时候,还是一味推崇唯快不破,可能就不再适合市场环境的变化了。

要是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应该调整为K-对策才对,也就是说,你得愿意为看起来费时费力,需要积累,需要沉淀,需要储备的事情付出更多的资源。

这是因为,你要考虑的不是一时的得失,而是长久之计,如果这样做,你自然会有更强的定力,更宏大的战略。你知道,时间是你的朋友,时代会为你加持,长期主义能给你带来更多的复利。


不要把消费者当成“韭菜,企业如何找到“苟且红利”?


咱们再说变成苟且者的第二个原因:不自信。

过去,我们是模仿者的心态,很多人还没有调整为创造者的心态,模仿者虽然进步很快,但没办法给你带来真正的愉悦。

我们过去以为所有的问题都已经有了标准答案,就像当学生的时候,我们一边做题,一边会去猜,习题本后面的标准答案是啥。

我们的心态就是个学习者,那在刚刚启蒙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兴奋,从不懂到懂了,但越到后面,你刷题越熟练,越会感到无聊,你就会变得敷衍了事。一个模仿者,是很难保持那种不断进步的内驱力的。

可是,你明明已经具备了当一个创造者的能力。

你来到世间,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事物。这事物可能恢弘巨大,也可能微小精致,但美好的东西才能给你带来愉悦,才能让你真正入迷,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心流状态。

你要相信自我到什么程度,才不会成为苟且者呢?你要发自肺腑地感慨:这么美好的东西居然是我创造出来的!这么美好的东西只能是我创造出来的!

上面说的是看不远,不自信,接下来,咱们再来说说变成苟且者的第三个原因:不真诚。


不要把消费者当成“韭菜,企业如何找到“苟且红利”?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企业都在感慨,用户的需求越来越难以琢磨,过去行之有效的营销办法似乎都不管用了?很多企业都急于找到新的“赛道”、新的“模式”。可是,这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新的“赛道”、新的“模式”?

那你换一个角度,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就能理解为什么这些企业理解不了消费者了。

如果你是一个消费者,当你听到企业在谈论你的时候,用的词汇是“消费下沉”,你会怎么想?哦,原来人家是高高在上,现在要纡尊降贵,“下沉”到你这里了,你心里会舒服吗?

如果你是一个消费者,当你听到企业在谈论你的时候,用的词汇是“流量”,你又会怎么想?哦,原来在人家的眼里,你就是一个数据啊,你在人家的算法里面,人家怎么计算你,你无从所知,你到底心里怎么想,人家根本不关心,你心里会舒服吗?

所以,你就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企业会变成苟且者,因为它们只是把消费者当成“韭菜”,根本就没有用心去体察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可是,最重要的事情是你是否真的理解了你的用户。你和你的用户接近到了能促膝谈心的距离吗?你是否能够体察他们的喜怒哀乐?你能够理解他们每一个人独特的习惯和经历吗?

再平凡的人也有自己的尊严和梦想,好,你能够感受到他们的那些看起来卑微,卑微到他们自己都不愿启口的追求吗?你有没有触及他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个最柔软的地方?

你看,很简单的三个原因:看不远、不自信、不真诚,这三个原因,制造出了一大批苟且者。


不要把消费者当成“韭菜,企业如何找到“苟且红利”?

很多企业一开始就不学好,都想着干一票就走;很多企业只想抄袭别人现成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创新的冲动;很多企业天天想的都是去割消费者的韭菜,它们琢磨的是下一茬韭菜到底在哪儿。

这些企业看起来数量众多,但都是杂牌军,只要你肯扎硬寨、打呆仗,就会发现它们中的大部分都不堪一击。

如今,中国经济最大的红利不再是什么人口红利,也不再是什么后发优势,最大的红利就是苟且红利。

也就是说,当别人做事都不认真,苟且、敷衍、糊弄的时候,你认认真真地做事,就会消灭一大批苟且者。

我有个朋友是半个心理从业者,在一个培训上,他谈到他去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时和一个外国大师谈及中国的问题时,那个外国大师说到,当前中国人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太快了”,这个“太快了”创造了中国奇迹,但现在也带来了中国问题。

现在国内的大部分人都被焦虑困扰,而焦虑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太快了”造成了,现在的中国人学不会怎么慢下来,专注在一个慢的事情上。

也因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人的问题,让很多心理学的专家逐步积聚到中国来做学术。

2.如何收获红利

去年有幸受邀参加了三源里菜市场的新书发布会,可以谈谈自己的观感。

(由于时间有间隔,以下回忆涉及具体数据时可能有些微偏差)

说是发布会,其实更类似于一个发布活动,因为当时是周五到周日连着办了三场。

从接受邀请开始,我就已经感受到了活动策划团队的用心:每一场只邀请了十位得到的用户,有负责人(当时是小七姐)专门负责提前联系,还让我们每个人准备了三个问题,

周六当天到现场之后,有邀请的同学有在门口签到,然后每一位都分配了耳机,讲师和小七姐一路拿着麦克风在每一个展台前做讲解,完全不用担心听不清声音。没有邀请的、来参加活动的同学也没有被拒绝,大家都可以跟着老师一起听讲解,请老师合照、签名。

每一个展台都和菜市场中售卖的商品有关,并且都关联了至少一个经济学原理。展台间隔布局很合理,没有特别密集的情况出现。

在展览讲解完之后,应该是轶男姐让我们每三个人组一组,然后每组发了五十块钱,让我们在市场里买水果,尽可能把钱花光,这些水果后来用来做了小游戏,最后被我们分着吃完了

整个流程中、包括后来回想起来的时候,作为一个没有做过活动策划的外行,我都能体会到 这一次活动无论是从筹划、场地布置、活动安排到预办物资,每一步都花了心思,并且确实抠到了特别小的细节——这些细节甚至和活动是否成功、是否能最大化宣传效果已经无关了,只是为了让参与活动的得到同学有更好的体验。


不要把消费者当成“韭菜,企业如何找到“苟且红利”?


为什么海鲜店要叫“阿尔钦海鲜店”呢?其实也有讲究。按照经济学家阿尔钦的解释,最好的海鲜在当地往往买不着,它们会出现在出价最高的遥远的市场上。

我经常逛淘宝店铺,也在上面买了不少东西,我发现买回来的东西多多少少都有色差,以前买的那些裙子跟宝贝详情里面的图片真的差了好远,但是因为自己懒,加上禀赋效应不舍得退也没穿。

商家也很聪明,你收到了货之后发现有与图片有差别,不满意商家就给你返个20块钱,30块钱,让你不想退,还不得不给好评。

而且有些大牌也是如此,比如sdeer,在上面买了一条打折的裙子,结果收到之后发现根本没有宝贝详情好看,穿起来版型还怪怪的。

然后我就发现有一家卖鞋店铺 ,卖家竭尽所能的把那双鞋子原本的颜色展示出来,原本的样子展现出来,收到货之后与图片完全没区别,我真的是感慨要是所有淘宝店铺都像这个卖家一样就好了。

虽然这真的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但我始终都记得这家店铺。

“苟且红利”就是在别人觉得没必要的地方,坚决不吝惜地投入;在别人不那么认真的地方,多较劲一点。深想一步,认真一点,你就能享受到别人的苟且为你所带来的红利。

好,我来帮你划个重点:“苟且”的反义词是“认真”。

在中国,假如你努力,总能做到60分,如果你认真,那就能做到80分,假如你还有天分,那可以继续做到100分。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100分,但从60分提高到80分,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认真,就能收获苟且红利。

不过,等一下,咱们得再认真一点。我们来较个真,认真就一定能获得“苟且红利”吗?那不一定的。

我举个例子。

去年,我还去了莆田,调查那里的鞋厂。莆田的朋友送了我一双号称“1:1”的椰子鞋,他们说,这是假鞋里做得最好的。我问过当地最有经验的鞋厂老板,他告诉我,10双假鞋,他大概能分辨出8双,还有两双,他会看走眼,因为现在的造假者也越来越认真了。

我听到一个小窍门。

正品的鞋子,在鞋底缝针的时候,会从脚底的中侧起针,这是为了让缝线更对称,更容易控制产品质量,但这样的起针方法更费事,而且,一般的消费者根本注意不到这种细微的差异,所以,一般来说,造假者缝鞋底时,会改从脚后跟起针。

收到那双假“椰子鞋”之后,我特意去检查了鞋底的起线。它的缝线起针也是从脚中间开始的!


不要把消费者当成“韭菜,企业如何找到“苟且红利”?


所以,我们要再修正一下:“苟且”的反义词是“有信仰的认真”。

我们说苟且者看不远、不自信、不真诚,那根子就出在苟且者没有信仰。因为不是真心相信这个时代,所以他们才看不远;因为不是真心相信自己,所以他们才不自信;因为不是真心相信用户,所以他们才不真诚。

那,能不能得到“苟且红利”,秘诀就在这里。

苟且红利的产生,更多是因为环境决定。

在大工化时代,属于短缺和供不应求。这个时候如果用匠心来做产品,可能是性能过度,会被市场淘汰。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中国经济面临转型,中产阶级崛起和消费升级,这意味着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从功能,进入了体验和个性化时代。

这我觉得这个时候,中国特别应该向日本学习。日本一直提倡精益生产,他们在生产环节,考虑的特别的细。

比如丰田的精益生产,他现在对于流程改进,已经几乎没有能够节省一秒钟时间的改变了。现在很多的流程或者动作改善,只能够节省零点几秒的时间。

我们去黑猫物流参观,他们在核算成本的时候,会细到工人从车间的这一头走到另一头取到货物,要走多少步,要花多少时间。然后来算这个成本和改进的空间。

现在我们已经从粗放式的大工业时代,进入了精细化集约化管理,进入了品牌的时代。

真正像匠人一样,以用户为中心去打造好自己的产品,建立好自己的口碑和品牌,这实际上是新国货背后崛起的真正原因。背后是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以及需求需要被看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