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汙染,拿什麼來保障食品安全?

環境汙染,拿什麼來保障食品安全?

文 | 易不二

來源 | 螳螂財經(ID:TanglangFin)

在“民以食為天”的社會,吃飯是頭等大事,但“食以安為先”,吃得安全又比什麼都重要。

而且,任何時候,與食品安全相關的問題,都能引發行業地震。

就像此前,永輝、華潤萬家、沃爾瑪等大型超市食品抽檢不合格,消費者大呼世界五百強也不敢再信賴;海底撈發生後廚衛生事件後,閉店整頓並安裝了後廚直播大屏;而“鎘大米”、“鎘海鮮”的出現也將網絡買菜平臺推上了風口浪尖......

如何看待這些頻發的食品安全問題?

首先可以明確的一點是,在食品安全問題面前,沒有一家企業是無辜的。但與其盯著企業要說法,不妨將視角再放大,看看問題是怎麼產生的,而又該如何改進,讓食品行業早日走出安全問題的困境。

沒人想被“鎘”應,但眼前卻是行業的難題

每當被曝出食品安全問題時,消費者的第一反應大概就是:生活處於水深火熱中。

就像此前,《南方都市報》報道了永輝、華潤萬家、沃爾瑪等大型連鎖超市均出現了多個類別的食品安全問題後,最高票的評論說:“看的人心驚膽顫,吃的食物就沒有一樣沒毒的!專家對老百姓說去大超市買東西有保障!老百姓為了身體健康聽專家的話花高價去大超市買結果是狠打專家的臉,傷老百姓的心!”

其實,食品安全問題一直存在的,並且還是一個還沒被好好解決的行業難題。不管是小菜場還是大超市,哪怕是農村自家養的雞、養的魚、種的菜,都沒法保證不會有安全問題。

在南都的報道中,重金屬鎘超標的蔬菜和水產類,是食品安全問題的“重災區”。

可不管是企業還是消費者,應該沒有誰想被“鎘”應,只是,問題產生後、責任追究前,我們不妨看看“鎘大米”“鎘海鮮”是怎麼來的。

很早之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在談到食品安全問題時就表示:“食品生產的原料環節很容被忽略,對食品安全而言,食品原料的安全程度影響更大,源頭汙染帶來的食品安全風險不亞於食品加工過程,鎘大米、三聚氰胺奶粉、瘦弱精等問題都是出在原料環節。”

確實,發生食品安全問題時,人們最容易被關注到的是最直觀的購買環節,卻往往忽視了源頭汙染帶來的問題。

現在,光是水土的鎘汙染就有多嚴重?

根據公開數據,我國目前受鎘、鉛、鉻等重金屬汙染的耕地面積將近2000萬hm2,約佔總耕地面積的20%,平均每年被重金屬汙染的糧食達1200萬t,其中,鎘汙染面積28萬hm2,年產鎘超標農產品超過150萬t。

而《2019年上海市食品安全白皮書發佈》也顯示,在食品安全評價性抽檢合格率較低的食品,主要問題出在水產品中蝦蛄、梭子蟹等甲殼類海產品重金屬鎘超標,開展了食品汙染物及有害因素監測後發現,環境汙染導致的食品源頭汙染較為突出。

人人都想要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可眼前,食品安全被已被困在環境汙染裡。

問題頻發,沒有“無辜的雪花”

可是,對於當下的發展現狀來說,要解決環境汙染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也並非一日之力,哪怕媒體的聚光燈一直照在這些問題上。

在“螳螂財經”看來,有如下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快速發展工業與保證環境質量,逃不出“環境庫茲涅茲曲線”。

著名的環境庫茲涅茲曲線顯示了這樣一種現象,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時候,環境汙染的程度較輕,但是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環境惡化程度隨經濟的增長而加劇;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後,隨著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加,環境汙染又由高趨低,其環境汙染的程度逐漸減緩,環境質量逐漸得到改善。

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經濟崛起與環境發展,無一不是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環境先是遭受工業汙染,而後在付出了沉重的生態代價之後才得到治理。

比如英國倫敦“霧都”的得名、洛杉磯光化學汙染事件、日本水俁病等“四大公害”事件......這些都印證著環境庫茲涅茲曲線。

雖然中國一再吸取西方國家的經驗教訓,極力避免走上“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但仍然無法完全杜絕工業發展中的環境汙染問題,從而,有環境汙染源頭上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也難以避免。

其次,“看不見”的產業鏈,缺乏標準與規範。

“讓你一舉成名的可能不會是供應鏈,但供應鏈可以讓你一敗塗地。”這句話放在任何行業都能適用。

在食品行業,尤其是蔬果生鮮原食材,從種植、生產、採買以及運輸等環節,每一個流程都極其複雜,並且標準化難度非常之大。

就如消費者愛吃的五常大米,從一顆種子走到消費者的餐桌,需要經過科技選種、綠色種植、田間管理、恆溫倉儲、留胚加工等等多環節的質量管控,而這還只是生產環節。並且,相對於魚蝦貝類的水產食材,大米已經算是比較標準的產品了。

而且,根據業內人士透露:“食品行業許多環節都需要是人為操作,有人的地方就會有風險,有些‘看不見’的環節,不被發現就算合規。”

沒有統一的標準,又有冗長的鏈條,加上需要依靠人為操作,從汙染水土裡產出的食材就流向了市場。

最後,新經濟下食品企業崛起的速度與規模,加劇整個行業的運作風險。

藉著互聯網的東風,永輝超市、京東生鮮、美團買菜、盒馬鮮生、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等新經濟食品企業,如雨後春筍冒出來,出現在消費者的生活裡。

這些企業,在以便利搶佔市場時,也正是在將食品行業從不透明的傳統超市、菜市場,放到透明的互聯網市場,併成了當下的新風口。

速度快、規模大,上文所述的食品不合格的問題也開始頻發:那些在源頭上被汙染的食材,逃過了沒有標準的產業鏈,最終在終端渠道爆發出來。

可是,任何新生事物在起步期,都無法避免問題的發生,但誰也沒辦法在在短時間內,就讓消費者看到一個面面俱到的完善模式。

當企業要平衡風險與收益時,一邊發展一邊治理就成了必經之路,而整個行業的運作風險,就會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一覽無餘地暴露出來。

食品安全困境,非零和博弈才是解決之道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對每一片“有罪的雪花”需要問責,但同時,我們更要尋求解決之道。“螳螂財經”認為,可以從消費者、企業以及市場層面來嘗試突破。

對於消費者來說,需要警惕被“暈輪效應”帶入非理性表達。

現在很多消費者,一聽到爆發食品安全問題,就直接將矛頭對準企業,不作任何求證,就直接喊著“打倒”的口號將其送進“輿論之虎”的嘴裡。

消費者的憤怒之情、委屈之意,完全可以理解,而且他們也需要一個“靶子”來承載他們的情緒,企業被批評、被罵一點也不無辜。

只是,需要想清楚的一點是,被“暈輪效應”支配將企業被輿論“吃掉”後,問題就能徹底得到解決了嗎?其實有時候,能與消費者直接接觸的企業方,或許才是解決問題最關鍵的突破口。

對於企業來說,輿論之下形象或“被失真”,但行為卻要“真”。

即使食品安全是整個行業的問題,企業也要擔負該有的社會責任,即便在罵名之下,企業形象或許會“被失真”,但推進行業進步的行為卻要“真”。

就如永輝超市、盒馬鮮生、每日優鮮等行業標杆企業,此前都因為食品安全相關問題擔負不少罵名,但在發展的同時,治理的腳步並沒有怠慢。

比如盒馬鮮生,“三年內做到50%以上的自有品牌”以此來推動“盒馬牌”成為行業標準,並且,在產品溯源上,已經完成了農產品的原產地追溯體系,水產類在廣州已經實現每個淡水魚“一魚一碼”;上海、深圳也已完成部分品種淡水魚的追溯體系。

對於市場來說,整治環境、監督行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一方面,當環境汙染已經影響到食品安全時,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是刻不容緩的事。另一方面,在立法整治環境之外,加強對整個行業的監督也是必要手段。

並且,環境治理與行業監督兩手抓的事需要再政府的主導下,實現社會共治才能更好地達成。媒體、公眾、企業等各自承擔起自身的責任,共同分擔,才能拿到更好的成果。

就如,2020年年初,生態環境部已經發布了《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鎘》(2020年版),在這個準則下,企業依據標準行事,實現信息公開,同時媒體、社會各界做好監督工作,那麼,相信在互聯網的利器下,水質汙染的問題有望得到改善。

其實,沒有誰願意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但事物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完美的,而當問題發生時,只有“非零和博弈”的合作,共同為解決問題努力,食品安全的“汙染困境”破局必將指日可待。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螳螂財經(微信ID:TanglangFin):

•泛財經新媒體。

•微信十萬+曝文《“維密秀”被誰殺死了?》等的創作者;

•重點關注:新商業(含直播、短視頻等大文娛)、新營銷、新消費(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區塊鏈等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