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詞壇演義·第十回:金天誕聖千秋節,玉醴流芳萬壽觴


中華詞壇演義·第十回:金天誕聖千秋節,玉醴流芳萬壽觴


  上回書咱們說玄宗聽到《水調歌》潸然淚下,那是因為想起大唐鼎盛時期的輝煌。想當年歌舞昇平,逍遙自在,四時八節,熱鬧非凡。他還特意添加了一個節日,就是千秋節。

  這千秋節始自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張說等,上表請以這一天為千秋節,到了天寶二年八月一日,刑部尚書兼京兆尹蕭炤及百寮,請改千秋節為天長節。選定這個日子是因為玄宗生於八月初五。為了這個節日,還專門設置了一個縣。天寶元年,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後來千秋節改作天長節,千秋縣也隨之改為天長縣,即如今的安徽省天長市。

  千秋節娛樂活動眾多,其中之一就是馬舞人歌。

  馬舞,就是讓馬按著節拍舞蹈。當時,有廄官教成舞馬四百匹,分列左右,進退跳舞,列成部目,稱曰某家寵,某家驕。塞外亦貢來善舞之馬,玄宗命併入教練,無不曲盡其妙。衣以文繡,絡以金銀,飾其鬃鬣,雜以珠玉,類似如今主人給寵物穿衣戴帽,披金掛銀,與之同時奏起樂曲,數十匹馬,奮鬣豎尾,縱橫合節。又搭三層板床,乘高而上,旋轉如飛。有時讓壯士舉一榻,馬舞於榻上,樂工數人立於左右前後,皆衣一色淡黃綃衫,文玉帶,使舞於勤政樓下,君臣相顧笑樂。

中華詞壇演義·第十回:金天誕聖千秋節,玉醴流芳萬壽觴

  唐玄宗在音樂舞蹈方面頗有造詣,自然會讓大臣、樂工獻詞、演唱。大手筆張說曾一連寫了六首《舞馬詞》:

  一

  萬玉朝宗鳳扆,

  千金率領龍媒。

  眄鼓凝驕蹀躞,

  聽歌弄影徘徊。

  這一首的大意,用白話文來說就是:

  數百匹駿馬披金掛銀,

  一起在昂首朝著國君。

  指揮的鼓聲尚未敲響,

  馬兒已不禁徘徊弄影。

  二

  天鹿遙徵衛叔,

  日龍上借羲和。

  將共兩驂爭舞,

  來隨八駿齊歌。

  此首借用神話傳說中神獸名馬,來讚美這些參與樂舞的宮廷御馬,誇它們形體俊美,令人矚目。

  天鹿,傳說中靈獸名,一名天祿,漢代多以石雕其形以為飾。日龍,神話傳說日神乘車,駕以六龍,羲和為御者。兩驂,古代四匹馬拉車,在外側的兩匹馬稱“兩驂”。《詩·鄭風·大叔于田》:“兩服上襄,兩驂雁行。”八駿,晉王嘉《拾遺記·周穆王》:“王馭八龍之駿:一名絶地,足不踐土;二名翻羽,行越飛禽;三名奔霄,夜行萬里;四名越影,逐日而行;五名踰輝,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騰霧,乘雲而奔;八名挾翼,身有肉翅。”

  三

  彩旄八佾成行,

  時龍五色因方。

  屈膝銜杯赴節,

  傾心獻壽無疆。

  這一首是頌揚這些御馬能舞善蹈,技藝高超。

  八佾,古代天子用的一種樂舞,大家熟知的孔子一句名言與此有關。

  佾,舞列,縱橫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六佾是四十八人,四佾是三十二人。按照周禮制定的禮法要求,應該是天子八佾,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春秋魯國大夫季孫氏卻故意打破老規矩,偏要設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樂隊。所以孔子談到季氏時,就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如果這樣的事情都可以被容忍,還有什麼是不能容忍的。)

  五色,指青、赤、白、黑、黃五種顏色,古代以此五者為正色。這些舞馬穿著五種顏色的衣套,遵循既定的方位進行表演。

  第一首詞,作者寫的是祝壽活動處於等待狀態中的舞馬神情,第二首詞寫的是樂聲已起,而舞蹈尚未開始的情形,這一首開始正面描寫馬兒“屈膝銜杯”姿態。既有舞蹈陣勢,又見色彩繽紛。

  四

  帝皂龍駒沛艾,

  星蘭驥子權奇。

  騰倚驤洋應節,

  繁驕接跡不移。

  這首中的帝皂、星蘭,均指馬的顏色,龍駒、驥子,都是馬的美稱。“騰倚驤洋”和“繁驕接跡”則是描寫駿馬舞蹈時的各種動作。黑色的昂首搖動,黃色的姿態高超。跳倚轉動都合乎節拍,向前移動一點也不出格。氣勢高昂、舞姿完美,必須點贊。

  五

  二聖先天合德,

  群靈率土可封。

  擊石驂驛紫燕,

  摐金顧步蒼龍。

  本首一、二句中的二聖,指周文王、周武王,相傳制禮作樂始於他們。這兩句的意思是:由於已經歸天的周文王、周武王的制禮作樂的功德,所以才使得後人能夠據此在國境內訓練出如此有性靈的馬群,簡直可以給它們封官賜爵。

  三、四句是具體說明這些馬的性靈程度。當敲打石制樂器時,黃鬃黑馬就騰跳舞蹈;當敲擊金屬製的樂器時,青色馬就停止舞蹈。

  這兩句和上面幾首詞一樣,運用了互文的手法,實際意思是:敲石制樂器時馬兒就舞蹈,敲金屬製樂器時馬兒就停止。整首詞讚頌先聖的禮樂教化有方,對當代君主都產生了影響。正因如此這些群馬才會如此聰慧,善解人意地舞蹈拜揖。

  六

  聖君出震應策,

  神馬浮河獻圖。

  足踏天庭鼓舞,

  心將帝樂躊躇。

  “聖君”,即指當今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一二兩句是說,當今受命於天的聖明君主唐玄宗在帝座上威嚴地坐著,喜悅地觀看著馬兒表演浮河獻圖的節目。三、四兩句的意思是:馬兒在宮廷內隨著鼓聲踏足舞蹈,彷彿心裡也因為帝王的喜悅而洋洋自得。

中華詞壇演義·第十回:金天誕聖千秋節,玉醴流芳萬壽觴

  張說這組舞馬詞共六首24句,彷彿是連環畫,又像24式簡易太極拳,行雲流水、依次展現群馬為玄宗祝壽時的盛況。六首各有側重,或狀寫神態,或描繪色彩,或表現節奏,或顯示場面,主角與畫面融合,現實與歷史相映。雖然用詞有些艱深,且大多是一些歌功頌德套語,但它有著不可忽視的獨特之處,印證了盛唐時期舞馬祝壽這一史實。從詞的結構來看,每首詞實際上是由兩副六言對仗而成,從詞的發展史的角度來看,本詞有著不可低估的價值。

  張說還寫過三首《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寫的仍是有關千秋節舞馬的盛事,有興趣者可以查看閱讀。

  這些舞馬技能超群,結局卻令人哀嘆。據載,後來安祿山將這些會表演的馬帶走數匹,自己進行訓練。後來田承嗣取代安祿山,舞馬還有些養著。這些馬一旦在馬廄上聽見鼓樂之聲,就忍不住舞蹈起來,養馬的人很討厭這些不受規矩的馬,拿起掃帚就打,馬兒以為是自己表演的不好捱打,於是更加努力表演,妙不可言。養馬的人嚇壞了,向長官田承嗣彙報,田節度使認為這些馬一定是妖怪,就把它們都殺了,從此就沒有能夠表演舞蹈的馬了。這讓人想起韓愈《馬說》裡的那句名言:“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談到寫馬的詞,有一闋《調笑》必須說一說,作者是唐代名家。此君天寶末年為玄宗三衛近侍,當時只有十五歲,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不過此人早年豪縱不羈,橫行鄉里,鄉人苦之。

  欲知他姓甚名誰,且聽我下回分解。

中華詞壇演義·第十回:金天誕聖千秋節,玉醴流芳萬壽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