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磚一瓦皆故事:紫禁城的600年進化史

一磚一瓦皆故事:紫禁城的600年進化史

在過去,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

而如今,在大興修繕和大力發展下,故宮再次成為大家打卡旅遊的熱門景點。不論是觀賞宏偉的宮殿、瞭解背後的歷史,還是在樹蔭下品茶乘涼、看紅磚瓦牆,故宮都有其獨特的魅力。那麼,這些年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和變幻呢?

建成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距今恰好600年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一磚一瓦皆故事:紫禁城的600年進化史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1961 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 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一磚一瓦皆故事:紫禁城的600年進化史

浴火

在上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故宮一直是北京繁華中心地帶的一個肅穆莊嚴的空寂之處。

故宮建成後,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后活動,等級制度、權力鬥爭、宗教祭祀等。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竣工。

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燬。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

一磚一瓦皆故事:紫禁城的600年進化史

明人繪《北京宮城圖》

萬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燬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天啟七年(1627年)方完工。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燬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

此後歷時14年,將中路建築基本修復。

一磚一瓦皆故事:紫禁城的600年進化史

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宣統三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1917年7月1日,徐州軍閥張勳擁立清遜帝溥儀復辟。為了讓張勳投降,用飛機轟炸紫禁城。炸到了紫禁城東六宮當中的延禧宮,使當時的建築輕度損壞。

一磚一瓦皆故事:紫禁城的600年進化史

故宮博物院

1925年以後紫禁城才被稱為"故宮"。

隨著清王朝的沒落,特別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宮建築日漸破敗,有多處宮殿群倒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1933年,故宮博物院為保護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決定採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並在南京建立文物庫房,成立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

一磚一瓦皆故事:紫禁城的600年進化史

北京故宮這座佔地72萬平方米的建築群,是幾個世紀裡歷代皇帝和他們的輔佐共商國事之處。但自從1912年中國末代皇帝退位以後,宮殿場地有時被空置,有時被作為博物館。而且大部分殿宇都不對公眾開放,遊客們只能到少數開放的殿裡參觀遊覽。

但是,在600週年誕辰到來之際,故宮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即使是宮殿塵封的陰暗角落也恢復了往日的光輝,並對外開放。

一直到2012年,這個龐大的建築群中僅有30%向公眾開放。如今,80%的地方都向公眾開放。很快,這些地方就設有展區、書店、禮品店,還有靜謐的走道和樹影婆娑的樹叢,隱秘僻靜的角落勾起人們對過去王朝的千思萬緒。

一磚一瓦皆故事:紫禁城的600年進化史

現在許多遊客都是跟團而來,雖然節約了時間,但旅遊團總是帶著人們從故宮的中心區域快速穿行而過,從而錯過了許多故宮真正的風貌。

若有機會,可以緩步沿著故宮小道蜿蜒而行,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更充分地感受它的歷史氣息、探索其中的秘密。

最值得參觀和怡人的景點莫過於東西兩翼的宮殿和庭院,這些地方現在都向公眾開放。在這裡,大家可以坐下來靜靜品茶,觀賞在夏日陽光下微微閃耀的硃紅色宮牆,沉靜內心,回味無窮。

一磚一瓦皆故事:紫禁城的600年進化史

九龍壁的故事

紫禁城寧壽宮區皇極門外,有一座背倚宮牆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為乾隆三十七年(1770年)改建寧壽宮時燒造,這便是九龍壁。

一磚一瓦皆故事:紫禁城的600年進化史

它的建成充分的顯示出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才華,同時九龍壁也是我國建築成就的重要標誌。建九龍壁不是一般的工程,講究多、難度大,必須要找那些技藝高超的人才行。

乾隆年間,工部大臣最後選中了一個叫馬德春的工匠。馬德春燒製琉璃瓦有十幾年了,技術非常高超,他選了幾十位工匠,第三天就開工了。

燒製彩色琉璃瓦對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 非常講究,要是掌握不好分寸,燒製一件琉璃成品,就得有十來件廢品作為代價。

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燒了七七四十九天,總算燒製成了琉璃瓦。

然而安裝這天,一聲清脆的響聲傳來,嚇了馬德春一跳——原來一個小工匠摔碎了一片琉璃瓦。

要知道,所有的琉璃瓦都僅此一片,重新燒製根本就來不及。馬德春小心翼翼地把碎琉璃瓦片拼湊在一起,仔細地看了看,低聲對周圍的工匠說: "這事兒對任何人都不能講, 誰要是吐露一個字, 可有殺身之禍啊!"

在回家的路上,馬德春的心七上八下,他想重新燒製那片琉璃瓦是來不及了,延誤工期的罪名擔當不起,可是另打主意來補救又要冒著欺君之罪的大險。眼看著沒幾天就是交工期了,他把心一橫,等死不如闖一闖。到家後,他茶不思飯不想,不管誰來也不見,一個人來到小倉房,把門窗擋嚴,悄悄地自制"琉璃瓦"。

一磚一瓦皆故事:紫禁城的600年進化史

第二天乾隆就帶著幾位大臣前往觀看,剛一進錫慶門就赫然看到那座金碧輝煌的九龍壁。走近再一細看,那九條龍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

一磚一瓦皆故事:紫禁城的600年進化史

乾隆皇帝頓覺滿目生輝,不住讚歎。他走到壁前,仔細欣賞每一片琉璃瓦上的巨龍,從東到西,一條龍一條龍地觀看。跟在人群后面的馬德春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頭上冒著汗,腿有些發軟。乾隆來回看了三遍,真是從心裡喜歡,連連稱讚馬德春的手藝高超,並重賞了他五百兩銀子。送走了乾隆皇上,馬德春那顆懸著的心才算落了下來。

原來為了補上小工匠摔碎的那片琉璃瓦,馬德春用了兩天兩夜的工夫,硬是用一塊上好的楠木雕成了一條龍,並在乾隆帶著王公大臣前往觀看的頭一天才匆匆忙忙地安裝上,這要是讓皇上知道,就是欺君之罪了。

若有機會遊覽,來到九龍壁前,不妨仔細瞧瞧從東邊數第三條白龍,它的身上有一塊琉璃瓦就是當年馬德春用楠木雕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