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
唐代:李商隱
都無色可並,不奈此香何。
瑤席乘涼設,金羈落晚過。
回衾燈照綺,渡襪水沾羅。
預想前秋別,離居夢棹歌。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夏日荷花綻放,搖曳多姿沒有什麼花能與之匹敵,它的花香也是別具一格。
李將軍家為乘涼而設席,我乘馬伴著那夕陽而來遊曲江。
遊江歸來,看到燭光下的錦被,想起伊人,想到你我曲江相遇之景,你渡水而來打溼了羅襪。
想到秋天來臨之前你我將要分別心中苦悶,天各一方唯能於夢中見其倩影了。
註釋
並:比,匹敵。
金羈:飾以黃金的馬籠頭。傅玄《良馬賦》:“飾以金羈,申以玉纓。”
落晚:向晚。
前秋:秋前。
棹歌:一邊搖槳,一邊唱歌。《南史·羊侃傳》:“善音律,自造採蓮棹(聲曜)歌兩曲,甚有新致。
賞析
這是一首詠荷詩,表達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憐惜之情。展現出詩人的婚前大膽追求階段內心美的期待與歡會時的情景。
“都無色可並,不奈此香何。”詩一開頭便極言荷花之芙,先說它的色,後寫它的香。就其色而言,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十畝方塘,田田綠蓋。顏色純淨,姿態婷婷,搖曳在清風之中,那種清新明麗之美和那紅綠相映所產生的美確實是無與倫比的。其色如此,其香也獨具一格,英特點是“香遠益清”(周敦頤《愛蓮說》)。這既“遠”又“清”的芳香在群芳之中的確是少見的,所以,從色彩和香氣上看,荷花確實不同一般的凡花俗卉。難怪詩人驚歎它“無色可並”,無香可比,深深地迷戀上它,實際上這是詩人為愛侶的美色而醉心。
瑤席乘涼設,金羈落晚過。”前一句是在月下觀賞,後一句是在夕陽下觀賞。調整後的語序是:“金羈落晚過,瑤席乘涼設。”夕陽下的荷花自有一番風韻,那鮮豔的花朵襯著碧綠的荷葉,本已嬌媚非常,這時它上面又灑上了夕陽的金輝,帶上了“金羈”。就更加鮮豔絢麗、光彩照人了!而月下的荷花,那種朦朦朧朧的美也是令人心醉的,淡淡的夜色。皎皎的月光。這是荷花的襯景。徐徐的清風,搖動著花朵花葉,又給這奇妙的畫面增加了動感。此時的荷花嬌美輕盈,搖曳多姿,彷彿月中的仙子,款款移步於瓊樓玉宇之中,與特有的環境,特有的氛圍交織共融,產生夢幻一樣的關,這兩句的實際內容是詩人從傍晚到黑夜約會情人,面對愛侶時的情形。詩人同時寫的《曲池》一詩有“日下繁香不自持,月中流豔與誰期”的詩句,寫的就是這種情況。
五、六兩句“回衾燈照綺,渡襪水沾羅”也是描寫與愛侶的歡會。前四句主要是託物寓意,用的是曲筆,寫得比較“隱晦”,而這兩句近於寫實,比較明顯。前一句側重於場面描寫:又點亮了燈,明亮的燈光照著錦被。由這場景可知兩人的感情達到何種地步了。後一句重在寫人,交待得十分清楚:女方是渡水而來,羅襪已經被水打溼了,表現出女子的痴情,也表現出詩人的細心。
最後兩句“預想前秋別,離居夢棹歌”是嘆別。“前秋”是秋前之意,因為前面是“預想”.當然不會是過去時而是將來時。“棹歌”一句是用典。《南史·羊侃列傳》記載羊侃“善音律,自造採蓮棹歌兩曲,甚有新致,”此外“夢棹歌”即“夢採蓮”之意,也即夢想再次相會的意思。“蓮”,是“憐”的諧音,“採蓮”(憐)意為求歡。這一聯中的第一句,推開了一步:詩人此時本來是和情人歡會。
魚水相得,可是卻又忽然間發愁了。愁什麼?原來他想到在秋天到來之前就要與戀人分別了。於是便預想起別後的情況:天各一方,不易相見,只能是“夢棹歌”,即只能在夢中相會了。相會之時想到離別。心中犯難;離別之後,又難相會,更令人難以忍受。實在是“相見時難別亦難”(《無題》)啊!這推開一步的預想,從側面透露出兩人感情的深度,所以,當詩人的這位愛侶後來亡故之後,他故地重遊之時。眼見鳳去樓空,撫令追昔,無限悽楚:“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暮秋獨遊曲江》)。在那荷葉初生的春天我與你相遇,並從此增添了離愁別恨,而今你像枯荷一樣謝世了,只留給我一片淒涼。只要我身在人世,對你的情意就永遠不會消失。曲江池頭那無盡的流水啊,你帶給我多少惆悵!可見《荷花》一詩,不是一般的詠物詩,它是李商隱愛情生活的寫照。
這首詩主要用象徵手法,借描寫荷花來寄託自己的情事。本來是描寫自己熱戀之人,但卻不直接描寫女方本身,而是以荷花出之。即使是描寫歡會之事,也不用直白之筆,而是通過“衾綺”、“羅襪”來側面暗示,沒有露骨、庸俗的平直之語。
閱讀更多 我心你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