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畫畫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培養出來的

昨天把孩子的畫畫作品放到框裡掛牆上的時候,又一次地注意到了孩子小時候在牆上塗鴉的痕跡。那些看似毫無章法的線條,圓圈也許在我們成人的眼裡就是一個小孩子在胡寫亂畫,可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那就是他們內心最富有想象力並充滿靈感的作品。知道了這點後,牆上孩子畫的痕跡至今我都沒有清除掉,而是當一個“珍寶”一樣保留到了現在。

畢加索曾說過: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在於你長大成之後是否能夠繼續保持藝術家的靈性。孩子天生就是畫家,只是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受到了太多幹擾而阻止了他們的想象力,從而慢慢變得不會畫畫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孩子畫畫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培養出來的

在孩子最富有想象力的時候,我們總是用很多形象的事物來告訴孩子,這個怎麼畫。對於這個問題,我曾犯過一個錯誤。

有一次孩子纏著要我畫畫,我拿著筆在紙上畫了一個小孩,個房子,一棵樹。當時並沒有多想,後來我發現,自從那次我畫畫之後,孩子就開始模仿我之前畫的樣子。想畫別的東西的時候,就會先要我畫給他看,然後按照我畫的樣子來模仿。

有一次,孩子想畫一隻小兔子,我說:“你自己可以畫出來的。”孩子說:“我不會畫,媽媽你先畫。”這時候,我意識到問題了,只要我不畫,他就無從下筆。


孩子畫畫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培養出來的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當孩子央求父母給他畫畫,父母一旦答應了孩子,並給孩子畫了形象,孩子以後就會變得不會自己畫畫了,也有可能孩子只會畫媽媽給他畫過的形象。這句話對於我當時面臨的情形來說,真的是太貼切了。也是從這句話中,我找到了答案。

從那以後,我開始重新認識孩子畫畫這件事。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是通過畫畫來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對於家長來說,要通過孩子的畫畫來保護好他們本該有的想象力。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合適的土壤,讓他們可以自由地發揮。


孩子畫畫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培養出來的

家長該用什麼方法來給孩子最合適的土壤呢?

接觸大自然

接觸大自然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真的是太難得了。 除了因為霧霾天而無奈地躲進室內之外,還有被各種培訓班佔用的週末,加之我們現在生活在鋼筋混凝土搭建的城市中,早已阻礙了我們跟大自然接觸的機會。

大自然是很多素材的來源,我很贊同帶著孩子去大自然中寫生,你會發現大自然中的一樹一草,一花一木,遠處的山還有近處的小溪是多麼的生動,你也會發現草的顏色原來不止一種綠,花的顏色什麼是豔麗的,什麼是淡淡的。那種把大自然元素轉化為自己的想象而創作於紙上的這一過程,才是我們多鼓勵孩子去經常做的事情。


孩子畫畫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培養出來的

引導孩子

這一點很多家長都會忽略掉,我們總是重視怎麼教孩子畫畫,而忽視了培養孩子畫畫的能力。比如我之前犯過的那個錯誤,自己先動手示範給孩子,孩子就會機械地認為小孩子就是這樣畫的,房屋就是這樣的,樹就是這樣的等等。所以當孩子再次要求我畫的時候,我會主動引導孩子。

比如他要畫長頸鹿,我就會說:“還記得那天帶你去動物園,你喂長頸鹿了嗎?剛開始你不敢喂,後來媽媽拉著你的手一起喂的。長頸鹿脖子太長,所以吃樹葉的時候把脖子彎得很低很低。你還記不記得它用舌頭把樹葉捲進嘴裡的時候?對了,長頸鹿的舌頭是什麼顏色的,你還記得嗎?”


孩子畫畫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培養出來的

當我用語言引導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想起那天他親自喂長頸鹿的情景,孩子或許就想起了當長頸鹿用舌頭把他手裡的樹葉捲進嘴裡的時候,他那激動喜悅的心情,並表示還想再喂一次長頸鹿。那天喂長頸鹿的畫面感就隨之而來了。

如果此時我們直接找一張畫有長頸鹿的圖片讓孩子看著畫,那孩子的思維是固化的,情緒體驗是平平的。我們都說畫畫是創作,創作需要一些靈感與情緒體驗,如果沒有這些,那麼畫畫就是生搬硬套的照貓畫虎,更不用說什麼創作了。

畫畫本是善於激發孩子想象力的一種方式,但如果方法不當,反而會破壞孩子的想象力。畫畫最初就是展現孩子的內心世界,而非關注是否畫得“得體”,更不是那些畫畫的技巧。


孩子畫畫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培養出來的

很多時候我們看不懂孩子畫的那些看起來很抽象的畫兒,這時候我們可以讓孩子講給我們聽,你會發現孩子內心是如此豐盈,甚至在一瞬間會點醒我們成人的一些固有思維,帶給我們更多的靈感。畢加索都說過:每次見到小孩子在街上、在瀝青路面或在牆上亂塗亂畫,我都會停住腳步,他們筆下的東西往往令人感到意外,總可以讓我學到一些東西。

總之,孩子畫畫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培養出來的。孩子們天生就是畫家,我們不要用成人的固有思維去幹涉孩子,給他們一片合適的土壤,讓他們盡情發揮吧。或許在孩子充滿創意的作品裡,我們還能有所驚喜,有所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