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是對教育最大的公平,實事求是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昨天在網上看到了一幅微信對話截圖,由於一名老師在有些家長的強烈要求下,把本班同學的考試成績發到班級微信群裡了,結果受到了其中一位學生家長的強烈反對。

實事求是是對教育最大的公平,實事求是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某家長:張老師,你在群裡發成績這樣不好吧?侵犯了孩子的隱私,而且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你必須要賠禮道歉,否則我到教育局告你。

老師:我認為我沒做錯什麼,我在群裡發成績,只是為了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

某家長:那你為什麼不能私發?你這是故意的,有錯誤不承認,你必須要上門道歉,否則我去教育局告你。

老師:隨便你告,大不了我不做這份工作。

看到這段對話,想起近年來,老師由於在學生教育管理方面受到家長、學生“衝擊”的事情時有發生,被告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也偶而有之,並且大多以老師“失敗”而告終。

孩子的教育,是家之大事,更是國之大事。因為孩子代表著一個家一個國的未來和發展。

先給大家分享一個故事,或許我們從中能悟出點什麼。


實事求是是對教育最大的公平,實事求是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很久很久以前,幾棵大楊樹生養了一群小樹,小楊樹們圍繞著大樹快樂地生長著。但在生長過程中,小樹群中有幾棵明顯跟不上其它小樹的生長速度,逐漸被其它小樹所掩蓋。樹的主人看到後,就想把那些長的慢的小樹移到樹群旁邊,以便讓它們更好地享受到陽光和雨露。但這幾棵小樹的父母就不願意了,說是主人沒有公平對待它們的孩子。沒辦法,樹的主人只能放棄了自己的想法。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多數小樹在茁壯成長,但有些小樹樹幹里長了蟲子,啄木鳥伯伯發現後,就前去將小樹皮打個洞,把蟲子挖出來。樹媽媽看到後,怒斥啄木鳥,說啄木鳥啄破了孩子的外衣,侵犯了小樹的隱私,要去告啄木鳥。啄木鳥伯伯只有罷嘴離開了。

轉眼一年的時間過去了,小樹們已經長到了三、四米高,但有的小樹由於沒有趕上其它小樹的生長步伐,得不到足量的陽光照耀和雨露滋潤,再加上樹幹的蟲子襲擾,長了很多的枝叉,分散了主幹的營養,嚴重地影響了生長的速度,高度明顯低於其它小樹且樹幹七扭八歪。樹的主人就要把這些小樹的枝叉砍掉,把樹幹強行校正。可樹媽媽又不幹了,說這樣會傷害小樹的自尊。

這些小樹就在樹媽媽的“呵護”下自由散漫地生長著。又過了一年,樹的主人看到這些小樹實在沒有成材的可能了,只好把它們連根砍掉。

俗話說,“小樹要砍,小人要管”。如果管不讓管,早晚會被“砍”。

現在初中、小學教育教學中對學生來講,說的比較多的詞彙“公平”、“隱私”和“自尊”,談談個人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實事求是是對教育最大的公平,實事求是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1、公平--快慢班

教育部幾乎每年都要發佈“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規範的通知”,2019發出了中小學招生部署工作的規範文件第8項工作部署,要求嚴格落實義務教育的《十項嚴禁規定》,嚴禁區分快慢班教學班級,嚴禁以任何名義設置快慢班和重點班。其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公平地、均衡地接受教育。

我們知道,同一年齡段的學生會存在不同的個性特徵,這是客觀存在的。發育期的先後、身心承受能力大小、思維發展快慢、文化基礎強弱等各方面都會有所不同。教學要因材施教,“材”指的就是個人的基礎和素養。一個班60人左右,層次太多,老師很難組織教學,只好按中等水平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這樣勢必讓基礎好、素養高的孩子吃不飽,或許導致形成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應付的不良習慣;而基礎弱、素養低的同學,雖已很盡力,但仍跟不上,繼而導致厭學、棄學的可能。試問,這能叫公平嗎?


實事求是是對教育最大的公平,實事求是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2、隱私--公佈成績及排名

記不起從何時開始不允許義務教育階段公佈學生成績及排名,只記得已經“三令五申”了。我國的中高考是選拔性考試,不是合格性(達標)考試,其依據就是排名,需要的是競爭。很難想象,平時不知道自己在中考時所有“競爭”對手中的位置,如何去把握自己、調整自己?

也不知道從何時起,成績和排名成了學生的隱私了?隱私是個人的自然權利,是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當事人不願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個人信息。成績和排名,不是自然權利,是對受教育者在學習過程中的檢驗,受教育者有義務接受大眾的檢查和監督;成績和排名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有很大關係。成績和排名,不僅是對學生的檢驗,也是對學校、老師、家長的檢驗。如果成績和排名也算自然權利的話,九年義務教育和參加考試是不是也侵犯了學生的人身自由權呢?


實事求是是對教育最大的公平,實事求是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3、自尊--留級制度

留級制度什麼時候被什麼部門取消的,查了很多資料,也沒找到答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也沒有明確規定,義務教育階段不允許留級。不清楚是在哪個環節上取消了留級制度。

據小編了解,留級制度的取消主要基於三種原因。一是考慮到學生的自尊,很早以前有這種說法,“跳級的學生是天才,留級的學生是個蠢材”,怕傷害孩子的自尊而取消的;二是在執行留級制度的時候沒有嚴格地執行留級標準,有的是把成績達標就是“調皮搗蛋”不服管教的孩子留下了,有的是九年級時把成績中等甚至偏上的孩子留下了;三是為了照顧家長的面子。

在此,小編只談第一種。自尊,是人在自我評價時產生和形成的自重、自愛、自我尊重,並希望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情感體驗,也叫“自尊心”、“自尊感”。如果不能培養孩子面對現實,公正地評價自己,正確地給自己定位,導致自尊過強則成了虛榮心,自尊過弱則變成自卑。學習跟不上,是有很多原因的,如果找準原因,給學生一個緩衝的時間,大多還是能跟上正常進度的。

最後,小編要說的是,學習成績好壞不能決定人生成功與否。人有一短,必有一長。有的孩子確實在文化課學習上缺乏悟性,但不代表其它方面沒有悟性。孩子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學習文化知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孩子的教育,最主要的是養成教育,也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學習、工作的態度和習慣。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只要盡力了,學習成績不好不丟人。找到孩子的發光點並激活,孩子將來一定會前途無量的。


實事求是是對教育最大的公平,實事求是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綜上所述,對教育者來講,實事求是才是對受教育者最大的公平,實事求是才是對受教育者最大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