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诗作之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主席诗作之冠

释义;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创作背景

这首七律是在长征取得胜利的背景下作的,但中央红军尚未到达陕北根据地。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它横跨十一省,长驱二万余里,此七律即集中回顾这一震惊世界的壮举。

由于反第五次大“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从中央根据地出发长征。10月16日,中央红军从闽西长汀、宁化和赣南瑞金、雩都出发,一路边激战边挺进。越五岭,战湘江,占遵义,过乌蒙,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在九死一生中甩掉了几十万蒋军的围追堵截。1935年6月,中央红军到达川西懋(mo)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而后他们过草地,爬雪山,战胜分裂主义,可谓艰苦卓绝,史无前倒,终于在1935年19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毛泽东正是在长征快结束时在越过垊山进入甘肃而到达甘南通渭县榜罗镇后,怀着胜利喜悦而吟哦成这七律的。据说毛主席在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举行的晚会上(一说在红军副排长以上干部会上),曾用清胞的湖南乡音,很有乡土韵味地亲自朗诵过这首诗,给当年的指战员以莫大鼓舞。

毛主席诗作之冠

作品赏析

这首七律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完美统一的精品之一,被视为毛主席诗作之冠,它写的是重大题材和重大主题,所概括的内容极其丰富,它回顾了红军的长征历程,概括了长征的伟大壮举,既是长征的史诗,也是崇高精神的赞歌,它歌颂了红军的崇高精神世界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红军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战精神,歌颂了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它采用七言律诗的艺术形式,在迄今为止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中,在1949年前写的诗词中,只有这么一首七律,它是毛泽东已发表的诗词中最早创作的一首七律。律诗是旧体诗的基本格式,它讲究严密的格律,主要有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每篇一般限于八句,偶句末字押韵,首句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两联必须对仗;句内和句间要讲实:除五律、七律外,亦偶有六律,而其篇幅达十句以上者,则称排律毛主席这首七言律诗的平仄用得相当严格,中两联对仗工整,首句押韵,偶句韵,邻韵通押,平声韵。由此可知毛主席对律诗是精通的,但从他的创作实际看,他更喜爱词的创作,其词的数量大于律诗,总体成就也大于律诗这首七律被视为毛主席所倡导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浸主义相结合的角范,它威武雄壮,气魄宏伟,气势磅礴,笔力道劲,格调高昂、它对长征的描写,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典型性。它以个别概括一般,选取、提炼片断和典型事物概括全过程,由概括描写到具体描写,在依长征的时、地序回顾的基础上,进行跳跃性的描写;它的具象化的现实性描写同浪漫性的艺术想象、艺术夸张,是水乳交融地结合着的,特别是它使崇高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头两句高度概括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中两联是对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的具体描写,而尾联之“更喜”及“尽开颜”与头二句的“不怕”及“只等闲”相照应,把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表现得更为突出,从而把红军伟大而崇高的精神世界,既现实而又浪漫地展示出来了

此外,这首七律充分发挥了炼字的功力。例如,用“腾”“走”二字把静止的山脉写活了,既形象又生动。又如,一“暖”一“寒”,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这种特定感受,含蓄地反映了当年一是巧渡、一是强渡的实际状况和丰富的思想感情。再如“更”字,也用得很自然、恰当、有力,使诗愈写愈带劲。

毛主席诗作之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