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曾經從寧晉流過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哺育了中華民族。黃河流域經濟開發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曾長期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大陸澤歷史悠久,其名最早見於成於戰國的的《禹貢》,為中國古代九藪之一。據歷代學者考證,夏禹曾引導黃河水經大陸澤北流人海。黃河就流經我們寧晉這裡。寧晉處於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黃河文明的搖籃之中。

黃河曾經從寧晉流過

古文獻中記載的黃河流經大陸澤

最早記載黃河的地理著作是《尚書·禹貢》和《山海經》。《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河道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黃河河道。這條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夾束于山谷之間,幾無大的變化。在孟津以下,匯合洛水等支流,改向東北流,經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匯合漳水,向北流入今寧晉的古大陸澤中。然後分為幾支,順地勢高下向東北方向流入大海。人們稱這條黃河河道為“禹河”。

《禹貢》記述的禹河大約是戰國及其以前的古黃河,其行徑是“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洛汭,即洛水入河處。大伾,為山名,在今河南滎陽縣西北汜水鎮(又說在今浚縣東南)。降水,即漳水(今漳河),“北過降水”,即黃河北流納漳水合流。大陸即大陸澤,今河北省大陸澤及寧晉泊等窪地。河水從大陸澤分出數條支河,歸入渤海,又因受海潮的頂託,故稱為“逆河”。

成書於先秦時代的《山海經》也記載了黃河水道。如依此書所記,黃河的氣勢要遠大於長江,它是中國古代的第一大河流。書中記長江的支流只有 12 條,而黃河的支流則多達 49 條,大多支流分佈在中下游地區。其實 遠不至此數。如《北次三經》所記載水道,黃河是由今河南武陟向東北經浚縣、內黃、曲周、平鄉、鉅鹿、寧晉、 深縣、安平、蠡縣、高陽、安新、霸縣,至天津入海的。 在這約 600 餘公里的流程中,匯入的支流就有 19 條。《山海經·北山經》中記述了從太行山向東流入大河的各條支流,自漳水以北注入大河的有十條,注入各湖澤的有五條,注入滹沱河的有五條。

著名歷史學家譚其驤教授把《山海經》中《北中經》所記載的注入河水(即黃河)的支流一條條加以排比,再以《尚書 禹貢》《漢書 地理志》、《水經》和《水經注》等書印證,復原出相當具體的海河平原古水系圖。從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山經、禹貢河(現黃河)自鄭州京廣鐵路橋北岸離開現在的黃河,向東北流,自滑縣進入海河平原,又北經魏縣、曲周、鉅鹿東、新河西、束鹿、深縣、獻縣在滄州入海。在束鹿縣東分為二股,一股稱山經河、一股稱禹貢河,分別於天津市及北大港和團泊窪之間入海。

黃河曾數次流經大陸澤。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大禹導河,北過洚水,至於大陸。河即黃河,大陸即大陸澤。劉毓慶:《詩經》地理生態背景之考察 》:“真正對上古北方生態環境具有決定性影響的無疑是黃河。黃河在《詩經》中出現過 27 次,是《詩經》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一條水流。”《風俗 通義·山澤》雲:“河者,播也,播為九流,出龍圖也。” “發原注海”、‘“並千七百一川”、“荷精分佈”、“播為九流”,寫出了古代黃河的一派浩茫氣概。今日的黃河水流量銳減,它的支流、支津大多已乾涸或變為田地,不復昔日景觀。而在上古時代,黃河浩浩蕩蕩,橫行於北方大地,《莊子·秋水》篇所描繪的“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涇流之大,兩涘清崖之間,不辯牛馬”,正是當日所目睹的情景。這是一個大水系,它一面接納百川,一面支津紛出,大大地影響著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生態格局。

黃河曾經從寧晉流過

考古及現代歷史地理學家的研究成果

夏、商、周時代,黃河下游河道呈自然狀態,低窪處有許多湖泊,河道串通湖泊後,分為數支,遊蕩瀰漫,同歸渤海,史稱禹河。

考古學家發現,新石器時代在今河北平原(豫北、冀南、冀中、魯西北)中部存在著一片極為寬闊的空曠區,至商、周時代,空曠區縮小,人類活動從沖積平原扇頂向下遊發展。商都在今豫北古黃河兩岸多次遷徙,人們追逐河灘豐美的水草,祭祀河神,祈望躲避洪水。西周人類活動發展到冀中南的雄縣、廣宗、曲周一線。春秋時代邯鄲以南至泰山以西,平原空曠區東西不過七八十公里。歷史文獻的記載與考古的發現大致相符。

《水經注》:“大河東北流,“至大陸(澤)為地腹。”地腹即黃河下游的腹部和深淵,也就是黃河下游三角洲的“大水肚子”。水天水地,無涯無際,汪洋一大片。黃淮海一帶,原是一片大海,叫做華北淺平海。大陸澤原是淺平海中的一條深海溝或地裂子。2006年第4期《新華文摘》第119頁錢正英等人撰文說:“一般認為,黃河在大約15萬年前衝出三門峽,東流注入太平洋。通過遊蕩不定的流路和挾帶的大量泥沙,不但塑造了華北平原,而且不斷改變渤海海灣和黃海的形態,從而支持、發展了陸地和近海海域相應的生態系統。”

上古時期,人們都是擇水而棲,沿河而居。大陸澤是大禹疏導洪水的必經之路,正因如此,黃河泥沙淤積十分明顯。苗庭寬撰《溯河而來的邢臺古人》(《尋找邢臺歷史文化的座標》):

一萬年前,黃河水遠比現在洶猛。黃河從河南的浚、滑一帶北上,一路喘息著進入河北平原,在渤海灣西岸入海。那時的黃河入海口天津古地,是剛從海中冒出的一抹黃丘。黃河是一條“濁河”,水中加雜著大量的泥沙,河道滾動變化多端致使下游地區形成許多個湖泊、沼澤。這個時期,寧晉、任縣、隆堯、鉅鹿古地的大陸澤已具雛型。河北平原是黃河的傑作。它的每一段肌膚幾乎都經歷了黃河的撫摸,浸潤著黃河的愛意。邢地古黃河的主流有三處。一處沿太行山東麓北流,經沙河、南和、任縣、隆堯、寧晉的古地域北流到北京永定河沖積扇的南緣,向東流經雄縣、霸縣一線,到今天天津市區附近入海,這應當是邢地上最古老的黃河故道;二是沿太行山東麓北流,經邢地的平鄉、廣宗、鉅鹿、隆堯、寧晉、南宮古地域的東側從今深縣穿過河北平原中部,於青縣以東入海;三是離開太行山東麓,經豫東北、魯西北、古邢地的臨西、清河、南宮、新河的東鄰向北至黃驊縣境入海。上述三條故道的水流是隨著黃河水的豐盈程度變化的。戰國中期以前,它們或互為主次,或同時存在。

寧晉:大陸澤之地 古黃河所經也

大陸澤,黃河曾從這裡流過。太行山東麓的眾多河流攜大量泥沙流注黃河,歲月漫長,填造了包括寧晉在內的冀中南大地。孫炎注《禹貢》雲:“在鉅鹿北廣阿澤,河所經也。” 廣阿澤,是大陸澤的別名。隆慶《趙州志》卷1《山川》:“大陸澤在寧晉縣東南,即《禹貢》大陸澤之地。大河之所經也。受滏、洨、沙、冶、槐、泲諸水,其漳水有時南注入,滹沱有時北注之,東西徑三十里。南接隆平、任縣百餘里,漳滹二大水遠徙,亦可耕種”。

黃河曾經從寧晉流過

黃河曾經從寧晉流過

商同華先生攝。寧晉境內老漳河風光,週末周邊的遊人紛紛來觀光垂釣,儼然已成周邊一景。

而今,黃河水再次流經古大陸澤地區,並且在寧晉境內流經黃河故道老漳河。引黃入冀補澱工程輸水線路自河南境內黃河渠村閘引水,利用濮陽市濮清南乾渠輸水,穿衛河進入河北省。在河北省境內,基本利用已有河渠輸水,經東風渠、老漳河、滏東排河至獻縣樞紐,穿滹沱河北大堤後,利用紫塔乾渠、古洋河、小白河和任文乾渠輸水至白洋淀到雄安新區。2017年11月16日上午10時,開始試通水。

老漳河即古漳河。《尚書•禹貢》記載:“覃懷厎績,至於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恆、衛既從,大陸既作。”“北過降水,至於大陸。”鄭玄注《尚書》引《地說》雲:大河東北流,過絳水,至大陸為地腹。古漳河即古黃河。古漳河流經寧晉縣域達4000餘年,系先商文明發祥地,甲骨文作滳水,《尚書•禹貢》謂衡漳,習稱漳水,別稱清漳河、濁漳河、新漳河,近稱老漳河。公元前2286年大禹導黃河徑流入漳河,公元前463年黃河東徙,黃、漳混流1824載。

現在的滏陽河—— 子牙河也曾是古黃河的河床。大陸澤、寧晉泊、衡水湖都是黃河形成的,甚至白洋淀也和古黃河有關係。

淺談祖乙“圯於耿”

黃帝之後的歷代帝王遷都頻繁,其主要因素就是黃河徙變之故。

公元前1437年,商代14代王祖乙繼任王位後,正值黃河進入水患多發時期,為躲避天災人禍,他將商都從相城遷至耿地,遷都後的第二年耿地也發生了大洪水,將剛剛建造好的城池全部沖毀。祖乙又把商都從耿地遷至“庇”地。《尚書·商書》:“祖乙圯(音 yi)於耿,作《祖乙》。”《史記‧殷本記》:“帝祖乙立,殷復興。”

“耿”在何地?今寧晉縣耿莊橋一帶。

祖乙何年“圯於耿”? “乙未,商王河亶甲崩,子祖乙踐位,圯於耿,徙居邢。巫咸為相。甲寅, 商王祖乙崩,子祖辛踐位。” 蔡沈注《尚書》說:“自祖乙都耿,圯於河水,盤庚欲遷於殷。”《書序》中也說:“遷乙圯於耿。”

那麼,什麼是“圯”呢?《尚書正義》中解釋說:“圯,殷也;河水所毀曰圯”。這裡明確地指出,水災迫使殷人迂都。“河水所毀曰圯”, 水災是祖乙遷都的主因。

戰國時,黃河通過大陸澤滾滾北去,一直流到永定河南沿,折而向東,循大清河奔天津入海。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黃河之害去。”黃河發生了有記載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從宿胥口(今淇河、衛河合流處)奪河而走,東行漯川,至長壽津(今河南滑縣東北)又與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滄縣東北)入海。這條新河在禹河之南。

公元11年,黃河在大名縣決口,洪水在河北大平原漫流近五十年。公元60年,黃河東徙山東。公元1048年,黃河又在河南濮陽以東決口,經滏陽河過大陸澤北去。公元1128年,南宋東京留守杜充為抗金兵,挖黃河大堤,致使黃河發生了一次人為的重大改道。自此,黃河一去不回大陸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