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曾经从宁晋流过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流域经济开发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曾长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陆泽历史悠久,其名最早见于成于战国的的《禹贡》,为中国古代九薮之一。据历代学者考证,夏禹曾引导黄河水经大陆泽北流人海。黄河就流经我们宁晋这里。宁晋处于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黄河文明的摇篮之中。

黄河曾经从宁晋流过

古文献中记载的黄河流经大陆泽

最早记载黄河的地理著作是《尚书·禹贡》和《山海经》。《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宁晋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

《禹贡》记述的禹河大约是战国及其以前的古黄河,其行径是“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洛汭,即洛水入河处。大伾,为山名,在今河南荥阳县西北汜水镇(又说在今浚县东南)。降水,即漳水(今漳河),“北过降水”,即黄河北流纳漳水合流。大陆即大陆泽,今河北省大陆泽及宁晋泊等洼地。河水从大陆泽分出数条支河,归入渤海,又因受海潮的顶托,故称为“逆河”。

成书于先秦时代的《山海经》也记载了黄河水道。如依此书所记,黄河的气势要远大于长江,它是中国古代的第一大河流。书中记长江的支流只有 12 条,而黄河的支流则多达 49 条,大多支流分布在中下游地区。其实 远不至此数。如《北次三经》所记载水道,黄河是由今河南武陟向东北经浚县、内黄、曲周、平乡、巨鹿、宁晋、 深县、安平、蠡县、高阳、安新、霸县,至天津入海的。 在这约 600 余公里的流程中,汇入的支流就有 19 条。《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述了从太行山向东流入大河的各条支流,自漳水以北注入大河的有十条,注入各湖泽的有五条,注入滹沱河的有五条。

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教授把《山海经》中《北中经》所记载的注入河水(即黄河)的支流一条条加以排比,再以《尚书 禹贡》《汉书 地理志》、《水经》和《水经注》等书印证,复原出相当具体的海河平原古水系图。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山经、禹贡河(现黄河)自郑州京广铁路桥北岸离开现在的黄河,向东北流,自滑县进入海河平原,又北经魏县、曲周、巨鹿东、新河西、束鹿、深县、献县在沧州入海。在束鹿县东分为二股,一股称山经河、一股称禹贡河,分别于天津市及北大港和团泊洼之间入海。

黄河曾数次流经大陆泽。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大禹导河,北过洚水,至于大陆。河即黄河,大陆即大陆泽。刘毓庆:《诗经》地理生态背景之考察 》:“真正对上古北方生态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无疑是黄河。黄河在《诗经》中出现过 27 次,是《诗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条水流。”《风俗 通义·山泽》云:“河者,播也,播为九流,出龙图也。” “发原注海”、‘“并千七百一川”、“荷精分布”、“播为九流”,写出了古代黄河的一派浩茫气概。今日的黄河水流量锐减,它的支流、支津大多已干涸或变为田地,不复昔日景观。而在上古时代,黄河浩浩荡荡,横行于北方大地,《庄子·秋水》篇所描绘的“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清崖之间,不辩牛马”,正是当日所目睹的情景。这是一个大水系,它一面接纳百川,一面支津纷出,大大地影响着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生态格局。

黄河曾经从宁晋流过

考古及现代历史地理学家的研究成果

夏、商、周时代,黄河下游河道呈自然状态,低洼处有许多湖泊,河道串通湖泊后,分为数支,游荡弥漫,同归渤海,史称禹河。

考古学家发现,新石器时代在今河北平原(豫北、冀南、冀中、鲁西北)中部存在着一片极为宽阔的空旷区,至商、周时代,空旷区缩小,人类活动从冲积平原扇顶向下游发展。商都在今豫北古黄河两岸多次迁徙,人们追逐河滩丰美的水草,祭祀河神,祈望躲避洪水。西周人类活动发展到冀中南的雄县、广宗、曲周一线。春秋时代邯郸以南至泰山以西,平原空旷区东西不过七八十公里。历史文献的记载与考古的发现大致相符。

《水经注》:“大河东北流,“至大陆(泽)为地腹。”地腹即黄河下游的腹部和深渊,也就是黄河下游三角洲的“大水肚子”。水天水地,无涯无际,汪洋一大片。黄淮海一带,原是一片大海,叫做华北浅平海。大陆泽原是浅平海中的一条深海沟或地裂子。2006年第4期《新华文摘》第119页钱正英等人撰文说:“一般认为,黄河在大约15万年前冲出三门峡,东流注入太平洋。通过游荡不定的流路和挟带的大量泥沙,不但塑造了华北平原,而且不断改变渤海海湾和黄海的形态,从而支持、发展了陆地和近海海域相应的生态系统。”

上古时期,人们都是择水而栖,沿河而居。大陆泽是大禹疏导洪水的必经之路,正因如此,黄河泥沙淤积十分明显。苗庭宽撰《溯河而来的邢台古人》(《寻找邢台历史文化的坐标》):

一万年前,黄河水远比现在汹猛。黄河从河南的浚、滑一带北上,一路喘息着进入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那时的黄河入海口天津古地,是刚从海中冒出的一抹黄丘。黄河是一条“浊河”,水中加杂着大量的泥沙,河道滚动变化多端致使下游地区形成许多个湖泊、沼泽。这个时期,宁晋、任县、隆尧、巨鹿古地的大陆泽已具雏型。河北平原是黄河的杰作。它的每一段肌肤几乎都经历了黄河的抚摸,浸润着黄河的爱意。邢地古黄河的主流有三处。一处沿太行山东麓北流,经沙河、南和、任县、隆尧、宁晋的古地域北流到北京永定河冲积扇的南缘,向东流经雄县、霸县一线,到今天天津市区附近入海,这应当是邢地上最古老的黄河故道;二是沿太行山东麓北流,经邢地的平乡、广宗、巨鹿、隆尧、宁晋、南宫古地域的东侧从今深县穿过河北平原中部,于青县以东入海;三是离开太行山东麓,经豫东北、鲁西北、古邢地的临西、清河、南宫、新河的东邻向北至黄骅县境入海。上述三条故道的水流是随着黄河水的丰盈程度变化的。战国中期以前,它们或互为主次,或同时存在。

宁晋:大陆泽之地 古黄河所经也

大陆泽,黄河曾从这里流过。太行山东麓的众多河流携大量泥沙流注黄河,岁月漫长,填造了包括宁晋在内的冀中南大地。孙炎注《禹贡》云:“在钜鹿北广阿泽,河所经也。” 广阿泽,是大陆泽的别名。隆庆《赵州志》卷1《山川》:“大陆泽在宁晋县东南,即《禹贡》大陆泽之地。大河之所经也。受滏、洨、沙、冶、槐、泲诸水,其漳水有时南注入,滹沱有时北注之,东西径三十里。南接隆平、任县百余里,漳滹二大水远徙,亦可耕种”。

黄河曾经从宁晋流过

黄河曾经从宁晋流过

商同华先生摄。宁晋境内老漳河风光,周末周边的游人纷纷来观光垂钓,俨然已成周边一景。

而今,黄河水再次流经古大陆泽地区,并且在宁晋境内流经黄河故道老漳河。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输水线路自河南境内黄河渠村闸引水,利用濮阳市濮清南干渠输水,穿卫河进入河北省。在河北省境内,基本利用已有河渠输水,经东风渠、老漳河、滏东排河至献县枢纽,穿滹沱河北大堤后,利用紫塔干渠、古洋河、小白河和任文干渠输水至白洋淀到雄安新区。2017年11月16日上午10时,开始试通水。

老漳河即古漳河。《尚书•禹贡》记载:“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北过降水,至于大陆。”郑玄注《尚书》引《地说》云:大河东北流,过绛水,至大陆为地腹。古漳河即古黄河。古漳河流经宁晋县域达4000余年,系先商文明发祥地,甲骨文作滳水,《尚书•禹贡》谓衡漳,习称漳水,别称清漳河、浊漳河、新漳河,近称老漳河。公元前2286年大禹导黄河径流入漳河,公元前463年黄河东徙,黄、漳混流1824载。

现在的滏阳河—— 子牙河也曾是古黄河的河床。大陆泽、宁晋泊、衡水湖都是黄河形成的,甚至白洋淀也和古黄河有关系。

浅谈祖乙“圯于耿”

黄帝之后的历代帝王迁都频繁,其主要因素就是黄河徙变之故。

公元前1437年,商代14代王祖乙继任王位后,正值黄河进入水患多发时期,为躲避天灾人祸,他将商都从相城迁至耿地,迁都后的第二年耿地也发生了大洪水,将刚刚建造好的城池全部冲毁。祖乙又把商都从耿地迁至“庇”地。《尚书·商书》:“祖乙圯(音 yi)于耿,作《祖乙》。”《史记‧殷本记》:“帝祖乙立,殷复兴。”

“耿”在何地?今宁晋县耿庄桥一带。

祖乙何年“圯于耿”? “乙未,商王河亶甲崩,子祖乙践位,圯于耿,徙居邢。巫咸为相。甲寅, 商王祖乙崩,子祖辛践位。” 蔡沈注《尚书》说:“自祖乙都耿,圯于河水,盘庚欲迁于殷。”《书序》中也说:“迁乙圯于耿。”

那么,什么是“圯”呢?《尚书正义》中解释说:“圯,殷也;河水所毁曰圯”。这里明确地指出,水灾迫使殷人迂都。“河水所毁曰圯”, 水灾是祖乙迁都的主因。

战国时,黄河通过大陆泽滚滚北去,一直流到永定河南沿,折而向东,循大清河奔天津入海。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黄河之害去。”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公元11年,黄河在大名县决口,洪水在河北大平原漫流近五十年。公元60年,黄河东徙山东。公元1048年,黄河又在河南濮阳以东决口,经滏阳河过大陆泽北去。公元1128年,南宋东京留守杜充为抗金兵,挖黄河大堤,致使黄河发生了一次人为的重大改道。自此,黄河一去不回大陆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