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八圖遺址看秦人、秦韻

韓拜生

在全國範圍內,稀奇古怪的地名比比皆是,但以“圖”命名的卻甚是罕見,令人奇怪的是,在甘肅天水、禮縣一帶,以圖命名的地名竟然有六個之多,禮縣石橋鄉有“二圖”、西和縣姜席鎮有“四圖”、禮縣紅河鄉有“六圖”、“八圖”、永坪鄉有“九圖”、天水楊家寺有“十圖”,諸如古怪的地名扎堆秦人故園,令人甚是費解,後來,我通過多方面查證,原來,“圖”之本義實為糧倉,竟與秦人故園“西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國語》、《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人先祖本少昊後裔,其先祖女修生大業,大業及其子大費在舜時主畜牧有功,被賜嬴姓。後來,伯益的後裔,中衍的曾孫戎胥軒居西戎,娶驪山女,生子中潏,即為秦國、趙國的祖先。殷商時期,中潏受商王之命“在西戎,保西垂”,居“犬丘”,史稱“西犬丘,西垂”。由於顯赫的家世,中潏子飛廉、飛廉子惡來成為商紂股肱之臣,公元前11世紀商滅周興,畎夷人歸順周朝,飛廉、惡來被誅,秦人分支餘脈淪為下層貧民,但仍居西垂。西周共和六年,西戎反叛王室,滅大駱之族。秦莊公率兵大破西戎,周宣王任命莊公為“西垂大夫”居其故地西犬丘,莊公遂改西犬丘為西垂。周幽王十年(前770年),秦襄公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洛陽)有功,被封為諸侯,至此,秦人始在西垂建國。

按《山海經》、《尚書·禹貢》、《括地誌》、《史記正義》、《漢書·地理志》等古籍記載,西犬丘位置應在楊家寺、紅河、鹽官一帶,可有人認為西犬丘在天水市清水縣(縣東,有秦亭鄉,秦發源地)和張家川縣一帶。又有人認為西垂宮在隴南禮縣東北,近天水一帶,還有持陝西關中之說。其實,秦人故園帶“圖”地名實為解開這千古謎題的一把鑰匙。

《字典》曰:“圖,會意字,從囗,從啚。囗( wéi),表示範圍。啚( bǐ),即“鄙”的本字。”《字源》:曰“圖,會意字。金文從口(國域),從啚(邊邑),繪地圖之意。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圖。如今簡化作圖。是“啚”的加旁分化字。”《尚書》曰:“圖者,鄙之異文,從垣之初文,與邑同,邑也從口也。”

從以上辭書對“圖”的釋意可知,“圖”、“啚”、“鄙”、“邑”四字意同而形不同,讀音也各有差異。溯本求源,“圖、鄙、邑”三字為“啚”加旁分化字 ,探索“圖”之本義應從“啚”字著手。

①啚

《漢字源流字典》曰:“‘啚’會意字,甲骨文上從口,表示範圍。下從畝,意即糧倉,會郊野收藏穀物處之意。金文大同,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啚’,是‘鄙’的本字,本義當為郊野收藏穀物之處。”《說文解字·注》第六篇:“圖從口,從啚,啚為倉廩之意,蓋谷獲于田而藏之於廩,農夫省轉輪之勞,因此倉廩多設在田野附近”,又如《國語·周語上》:“廩於藉東南,鍾而藏之。”隨著文字的演變發展,啚作了偏旁,為了與本義“啚”有所區別,繪圖之義則另加義符“口”寫作“圖”來表示,如今簡化作“圖”。而鄉下、鄙吝等義便另加義符邑(右 阝)寫作“鄙”。例如:以啚作義符的字有:圖(圖)。以啚作聲兼義符的字有:鄙。不過,凡從“啚”取義的字皆與邊鄙等義有關。

以上釋意告訴我們,古代,天子諸侯、大夫的糧倉多靠近藉田(天子或賞賜貴族的公田),因糧倉遠在田野,離都會較遠,故引申為邊遠之地。因此,無論殷商時期,還是春秋戰國時期,秦人經過好多代人的經營,他們在遠離都城的西垂都有屬於自己的采邑、藉田,屆時域內人眾都過著且田且獵的農牧生活,但作為貴族階層的秦人定過著錦衣玉食的奢華生活,並且,在他們的藉田附近定然建有糧倉,此處不但有重兵把守,肯定還存有糧倉圖形,這與“圖”之本義圖繪、圖形、圖不謀而合。

②鄙

《說文》:“形聲字。從邑,啚聲。”甲骨文作“啚”,從口、從啚。其中“口”像城市,而“啚”是糧倉的意思。即在城外所建的糧倉,這就是“啚”的本義。而《說文》小篆則在甲骨文的字形上又添加了義符“邑”,表示遠離城市的聚集地之意。《字源》曰:從字形上看,“鄙”的造字本義就是指城外的糧倉或者農田。甲骨文:“土方徵於我東鄙(鄙),捷二邑;×方亦侵我西啚(鄙)田。”《周禮.天官:大宰》:“以八則治都鄙。鄭玄注:“都之所居日鄙。都鄙,公卿大夫之采邑,王子弟所食邑。”采邑指古代所分封的諸侯及其子弟所受封的土地,或稱食邑。這種土地一般都在郊外,甚至更遠的地方。辭書告訴我們,“圖”即指於城外所建的糧倉。有“圖”之地必有城池,有城之地必建糧倉。因此,天水、禮縣一帶的六圖、八圖、十圖,也應是秦人的糧倉所在地。六、八圖屬於禮縣紅河鎮下轄自然村,十圖屬於天水市秦州區楊家寺鎮下轄自然村,三地都位於峁水河流域,交通便利,相距不到六七里。從六、八圖、十圖三地過於集中的現象分析,位於三地之間的“鄙邑”居住人口甚多,然而,在秦人故園,人口最多的鄙邑當屬西垂宮、西犬丘了,所以,“西犬丘”應在峁水河流域六八圖、十圖之間,也就是說,西犬丘故址應在紅河鎮、士子裡、姜家莊等村區域範圍內。據《史記·秦本記》載:“周宣王以贏先祖大駱、糸世祖大費在犬丘之地為西垂大夫。”經專家考證,與紅河鎮毗鄰的費家莊費姓即來源於大費一族。2004年甘肅省考古隊在六八圖對面的費家莊發現了秦人遺址群,出土陶瓷器皿等先秦文物。其中一件“右庫工師戈”在文物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專家根據文物細節推定,六八圖對面的天台山上可能就是秦人的祭天遺址。2016――2018年8月甘肅省考古隊在六八圖一帶進行考古發掘,於六八圖北坡坪上發現了秦人大型遺址群600多處,其中400多處為古墓遺址,遺址面積達四十萬平方米,遺址內還發現一長約三十多米的灰層帶,應該是秦人的聚居遺址,其中1號大墓出土的夾沙紅陶雙耳罐,在西漢水流域是空前絕後的。墓葬是秦人典型的豎穴葬式風格,墓室只有蓋板,沒有側板,大多呈東西向,也有南北向墓葬,葬俗不同。所發現的七個大墓都有共同的特點,墓穴大多深五至六米,墓葬全為為屈肢葬,身體側躺,兩手環抱胸前,或仰臥,下肢蜷屈。墓室東北壁有殉葬的狗的遺骸,據專家介紹,殉狗習俗源於新石器時代,興盛於商代,是秦人殉葬的一個典型特徵。在其餘墓葬裡邊還發現豎繩紋陶罐、玉質口含。二號墓墓主人腹部還發現鍍錫青銅帶扣板,紋飾華麗。從規格規模上來看,墓葬屬於典型的秦人平民墓葬群。這也間接的證明了六八圖曾為守護糧倉的下層秦人的論斷,“圖”即為城外糧倉。內城應在六八圖西部的紅河、士子裡村一帶。

另外,殉狗葬俗的發現,使歷史與現實進行了相互詮釋,也驗證了《國語》、《史記》中所記載的“秦人自商開始,中潏就受商王之命‘在西戎,保西垂’”的正確性。出土文物告訴我們,從商代的中潏開始,秦人就已經在紅河、士子裡一帶建“鄙”、設“圖”、立“啚”,西犬丘就是秦人祖先的最初的采邑。從永平鄉“九圖”、禮縣石橋鄉“二圖”、西和縣姜席鎮“四圖”的歷史現象可以看出,在東周前後或者更早,秦人的勢力範圍曾波及西河、禮縣、天水一帶,此地不但建有糧倉,也可能建有小邑,有二、四、六、八、九、十等圖,必然有一、三、五、七諸圖,或者更多,可惜由於地名的演變發展,“圖”地大多泯滅於歷史長河,無從考證。不過,這一現象充分說明,諸圖的建立是秦人由弱至強的歷史見證。據顧炎武的《日知錄》記載,明清時間“圖”曾為地方區劃名,後來“改鄉為都,改裡為圖。但禮縣紅河鎮、天水楊家寺六、八、九、十等圖既不屬“都”,也不屬“裡”(六、八、十等從明清屬於紅河裡),從這一現象推究,六八圖、十圖地名來源久遠,它們應是古代秦人糧倉,隨著歷史的發展,它們以村落的方式被作為歷史的活化石保留了下來,實為秦人的遺風遺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