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史系列——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史系列——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文化史系列——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史系列——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史系列——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史系列——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中国古代文化史系列——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

1、在内容上,应用性很强,对事物发展规律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少实验,缺乏理论探究,创新性不强,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因而不能长足发展;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没有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意识;

4、科学技术没有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科学人才的社会地位不高;

5、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时期才逐渐落后于西方。

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

尽管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自身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从直观上看,中国的科学技术只停留在经验的形态上,缺少欧洲近代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得出普遍的科学规律和定则来。这说明它自身有着明显的缺陷,大体有如下几方面的弊病:

(1)满足于实际上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对自然现象的观测入微,是中国学者的一大特长。比如,人人都看到过下雪现象,而中国古代的学者却能首先发现雪花的结晶体是六角形的几何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但是,每一个角之间的关系,中国学者却从不深究,更未从几何学的角度去作探讨。这和古希腊几何学形成鲜明对照。

(2)中国学者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中包含一些人与自然协调的正确思想,但也会妨碍对自然的研究,更无益于对人事的研究。中国有对太阳黑子、彗星、陨石雨、日晕、月晕、新星、超新星的最早观察和记录,然而长期以来,却把它们与人事联系在一起,纠缠不清。

(3)科学实验是建立近代科学的基础。不进行实验,便不能由表及里,发现事物内部的运动规律。实验是受控的,只要掌握受控条件,任何人都可以得出同样的预期结果。中国古代的学者缺少这方面的传统训练。

东西方科学技术的差距从15世纪开始:大约从15世纪后半期开始,近代科学在西欧兴起,我国的科学技术不但被西方迅速赶上和超过,而且日益走向衰落。首先这一时期中西科学技术成果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差距加大。在内容上,中国在科学上的主要成就大多属于应用科学,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而同一时期西方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理论科学。科学家努力的重点,不在于实际的应用,而在于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探索。例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如果从实用的观点看,比起托勒密的“地心说”不能显出明显的优越性,但就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而言,哥白尼学说更能反映天体运行的本质。伽利略更是一位对理论充满情趣的人,他对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抛物体运动的轨迹等所做的探索,大都寄予对事物和规律的追寻。在研究方法上,西方科学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大多使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而中国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成书过程,充分体现着这一传统研究方法的使用过程。16世纪中西科学在内容上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别,正是近代科学与传统科学本质差别的具体体现。

四、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几个问题

1、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世界地位变化及其原因

秦汉至明朝前期,中国科技发明领先于世界其它国家。原因:中国是世界上强大的封建帝国;封建经济繁荣;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各民族交流密切,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

明朝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明落后于世界。原因: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钳制了思想文化发展;闭关自守,发展迟缓;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确立了先进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理性主义在西方的确立,促进了科技发展。

2、中国古代科技在明清以前长足发展、领先世界的原因

(1)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为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

(2)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儒家学说在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并促进了天文家、数学、医学和农学等中国古代主要学科的发展。儒学的一些思想方法,如孔子的“举一反三”、孟子的“苛求其故”,对于古代科技家开拓研究思路,探寻事物规律具有深远影响。另外,中国古代化学在道家的炼丹活动中得到了发展,医药学和生命科学在道家思想中也得到了重视。

(3)生产的不断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不仅为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要求。如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的进步;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造船业的进步和指南针在航海上的运用等。

(4)各民族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持续与不断加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友好交往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如《齐民要术》就是民族融合下各民族共同进步的产物。

(5)教育和科举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教育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6)明清以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文化交流繁荣,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促进本国科技发展。如唐朝时,东罗马、天竺的医术传入我国。

(7)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

(8)在中国古代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中世纪的欧洲却一蹶不振,进入昏睡状态。由于欧洲的停顿才显示出中国科技的一枝独秀,没有强大竞争对手的中国古代科技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3、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衰落、整体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2)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朝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压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

(3)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窒息了学术空气;知识分子普遍脱离生产,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4)中国古代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科技长期处于经验层次,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理论的提升。

(5)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从根本上对科技不予重视。

(6)明清时期,欧洲的科技迅速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兴起,解放了人们思想,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为科技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动力;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工业革命推动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中国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政策,阻碍了东西方科技文化的正常交流,使中国失去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条件。

总之,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4、明清时期中西科技比较

有人形象地将这一时期的中西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技的晚霞”。16世纪,当近代自然科学的曙光初照欧洲大陆时,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也已进入了自身发展的黄昏。这一时期中国影响最大的科技成就主要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而在西方,16世纪中叶,以哥白尼“日心说”为标志的近代科学诞生,同时西方的物理学、生物学等也突破了古代的范围,迎来了近代的黎明。

中西科技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中西科学在特征和本质上的差异:中国科技领域主要是应用科学,科学研究仍主要是采取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与中国不同,西方主要是理论研究,大多数科学家的研究采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以及数理逻辑推导的方法。16世纪中西科学在内容上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别,正是近代科学与传统科学在本质差异上的具体表现。

原因分析:

①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西方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下,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发展;而中国是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

②文化教育方面。早在13世纪,西欧各国便产生了一些综合性大学;而中国的教育制度完全是为了培养皇权专制的奴才,以儒学为教育内容,脱离社会实际。

③思想文化状况。中国从秦汉时期就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主义,明清时期更是登峰造极;而西方则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思想解放。

④政治方面。中国的封建专制极力限制和阻挠资本主义发展,而西方的专制王权则是站在了资本主义势力一边,奉行重商主义,从而推动了近代文化的发展。

5、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认识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历史的结论。古代天文历法成就直接同农业生产有关,数学、农书的编撰既是生产发展的需要又是生产的总结。造纸、火药、火药爆破法采矿、金属冶炼,造船技术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流范围的扩大,促进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发明的大量产生,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数字,天文历法成就和古代农书的编辑,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造纸、火药和火器制作、火药爆破法、采矿技术、金属冶炼技术、造船技术等,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的发避孕药,为欧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和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

另一方面,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还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水平、人的观念等。明清时,已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封建上层建筑顽固地阻碍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当然不能给科技发明运用开创广阔天地,也就不能产生超越这个社会水平的近代科技发明。例如四大发明在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像欧洲一样的作用,又比如明清时期为什么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没有产生突破。还有明清时期为什么我国文学艺术繁荣而科技发展停滞。

科学家的治学精神。这种精神表现为两方面:其一是勤奋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精神,贾思勰作《齐民要术》,集中精力凡12年;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共付出了27年的艰苦劳动。其二是斗争精神,特别在宗教、儒家神学所束缚的封建时代,科学家的科研及成果无疑是伴随着与封建迷信的斗争。如秦汉时期封建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而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同时大肆宣扬佛教以欺骗人民,对自然和历史发展作了歪曲解释。那么这一时期无论是张衡发明地动仪,还是张仲景研究医学,本身就是对封建迷信、神学巫术的否定。正是这些推动着人们对自然现象认识不断加深,成为唯物主义思想产生的基础。到封建社会晚期更为突出,三位著名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与八股取士所造成的严重脱离实际的学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古代中国科技的世界地位。主要通过概括中国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如秦汉时期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铸铜、制铁、制漆技术东传至日本、朝鲜,影响巨大。以后的隋唐、宋元、明清各时期这样的史实多不胜数,自然而然确立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成就,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在科学道路上不畏艰苦、勇于攀登的民族精神。历代文化成就都是对以前的文化成就的继承和创新,又为后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与局限性给我们的启示

从国家来讲,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建立知识创新体系,鼓励知识创新。要充分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明确科学技术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在激烈的科学技术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极其重要的。要全面行使国家职能,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更多学习资料可关注头条号,长期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