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不是藥神》到《理想國》:正義的人是什麼樣的?

週末我又三刷了《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相對於之前的感動來說,這一次更冷靜。

我翻看了了豆瓣上關於這部電影的影評,有一個網友這樣評論:

《藥神》把病患遭受的苦難主要歸咎於藥企的貪婪和冷漠,這未免武斷和簡單,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複雜的。 當然,編劇或許只能這麼處理,否則,真要細究的話,事情就“不簡單了”。所以,影片最後,原研藥入了醫保,皆大歡喜。但瑕不掩瑜,《藥神》 是一部充滿人情和正義感的電影。

“正義感”這個詞讓人醒神。

確實,我也有一個思考:

“什麼才是正義?”

在《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有這樣的一個立場:依靠人的作為可以消除的苦難,如果因為不作為而得不到消除,那是不正義的。

疾病本身或許只是“天災”,但可以治療卻得不到治療就是“人禍”了,就是不正義。


從《我不是藥神》到《理想國》:正義的人是什麼樣的?


我想起了另一部電影——《無問西東》。

王力宏在裡面飾演了一個帥夥子——沈光耀,原型是沈崇誨。他出生於富裕家庭,是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生,是那個時代的精英,是那個時代的“高帥富”。

但面對日本對中國的大侵略行為,他放棄了家庭和學業,投身飛行戰鬥,最後慷慨犧牲。

沉重的歷史背後總會讓人思考:是什麼讓他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很多人想到這是因為保家衛國,是因為追求自由解放的革命理想。

而我卻認為,是因為他知道他的行為是正義的事業。

所以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正義,只有正義感。


從《我不是藥神》到《理想國》:正義的人是什麼樣的?


對於沈光耀,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個正義的人。

那麼富有正義感的人都是怎麼樣的呢?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裡就有提到:

人性結構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理性、激情和慾望,這三個部分的理想狀態是智慧、勇敢和節制,三個理想狀態部分的不同排列組合方式對應於三大階層,統治者、武士和生產者。

簡而言之就是:

理性——智慧——統治者(哲學王)

激情——勇敢——武士

慾望——節制——生產者

這三種人都可以對應到《我不是藥神》裡的每一種人物:

比如作為這個社會的統治者之一的警察抓走私犯,合法合理,是理性的、智慧的行為;

“走私犯”通過自己過人的風險拿到藥後抓賣給民眾,價格相對低廉,有情有義,在民眾的眼裡,他是勇敢的武士;

民眾希望買到低價藥維持生命,是一種求生慾望,合情合理;

作為生產者的藥品商研發新藥付出高成本後,自然要求藥上市時保持一定的價位以維護知識產權,也合法合理。

如此說來,電影裡的每個人都帶著正義的色彩,可為什麼這部電影讓人感到那麼糾結呢?

從《我不是藥神》到《理想國》:正義的人是什麼樣的?


糾結的點就是在於電影裡看似合法合理的行為,實際上都是把個人慾望凌駕於理智和激情之上。

警察為了績效;

“走私犯”、開發商為了利益;

民眾為了活著。

而反回來看,雖然每個人都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慾望,在過程中個人慾望又收到理智與激情的控制。

就像作為警察的曹斌知道了“走私犯”程勇的所作所為並非是真正“走私”之後,也故意放走程勇一樣;

就像程勇為了不坐牢而停止走私藥品,病人呂收益、黃毛知道自己需要藥品來治療卻也沒有因為個人的慾望而逼迫程勇一樣。

所以我們不妨說富有正義感的人其實就是還保有良心的人。

因為有良心,所以有溫度、有擔當,所以敢於面對現實,有所作為。


從《我不是藥神》到《理想國》:正義的人是什麼樣的?


無論是看完《我不是藥神》還是讀完《理想國》,我們都不應該看完就忘記。

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現實社會制度如何設計才能保障正義的實現?

就像《我不是藥神》裡,要解決“原研藥”的價格問題,接觸患者的困境,並非某一人的力量所能達到的,這或許也就是“我不是藥神”的真正喻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