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經典:帝國大廈/Shreve, Lamb and Harmon

AD經典:帝國大廈/Shreve, Lamb and Harmon

AD經典:帝國大廈/Shreve, Lamb and Harmon

(2005). Image © Wikimedia user robertpaulyoung (licensed under CC BY-SA 2.0)

本篇文章原刊登於2016年12月5日。在 AD Classics 看我們其他的紀念性建築的介紹。

即使在曼哈頓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海洋裡,帝國大廈也引人矚目。自1931年建成以來,它便一直是美國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雄踞世界最高建築的寶座長達四十年之久,直到1972年世界貿易中心雙塔的建成。帝國大廈建造於美國經濟大蕭條( Great Depression)的初期,僱傭了數千名工人並使用了大量材料,建造帝國大廈不僅僅是因為商業利益的驅動,更是希望將其打造成展示美利堅合眾國雄心的紀念碑-“一片頭頂藍天,腳踩大地的國土”。[1]

永遠不要錯過一個好故事 - 訂閱我們的每日時事通訊。

AD經典:帝國大廈/Shreve, Lamb and Harmon

View across Manhattan. Image © Wikimedia user Smithfl (licensed under CC BY-SA 3.0)

在20世紀初期,曼哈頓快速和不受限制的建設發展是一個令人密切關注的問題。1915年建造的公平人壽大廈,雖然不完全是這場爭辯的起點,但卻是一個明確的例子,說明了如果紐約城的建築高度和形式繼續不受管制的發展下去會產生的現象:42層的公平人壽大廈位於紐約曼哈頓的下城,由於它沒有任何體型上的退臺,影響了周圍建築的採光通風。為了防止摩天大樓把街區變成好似“人造峽谷”的陰暗空間,1916年,紐約出臺了第一部區劃條例(Zoning Regulation),這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要求建築根據所在城市位置,根據高度逐層退臺,分段收縮。[2] 這部“區劃法”成為摩天大樓新設計風格的主要靈感來源,最終在20世紀30年代出現了許多藝術裝飾風格(Art Deco)的摩天大樓。[3]

通常,建造摩天大樓是為了以下兩種目的:作為公司展示的總部,或者作為房地產開發商的投機項目。[4] 帝國大廈是後者,是前紐約州州長 Alfred E. Smith與其財務合夥人John Jakob Raskob合作制定的計劃。在1929年股市崩盤的前一個月,Smith和Raskob召集了該市富有的金融家一起討論了他們應對即將發生的金融災難的辦法:建造一座前所未有高度的大廈。根據Raskob的說法,這個艱鉅的任務將激勵美國人民並幫助穩定即將崩潰的經濟。在會議結束時,Smith和Raskob籌集到了購買華爾道夫阿斯托里亞酒店(Waldorf-Astoria Hotel)的資金,該酒店也將被拆除,為建造摩天大樓留出空間。[5]

收藏這幅畫!

AD經典:帝國大廈/Shreve, Lamb and Harmon

Image via Wikimedia (Public Domain). ImageLaying of the tower's foundations

1929年九月開始概念設計,僅過去二十個月,1931年的五月大樓竣工。二十個月不間斷的施工,從設計到3500名工人拆毀了場地內的Waldorf-Astoria酒店並以驚人的速度建造完成了帝國大廈,其中曾達到了一天一層的建造速度,這用今天的標準衡量也令人印象深刻,在當時更是聞所未聞。[6]

材料的花費基本與人工費持平。210個基礎柱被埋進曼哈頓堅實的花崗岩基岩裡,這是為了支撐上方365,000噸重的摩天大樓所必需採取的方法。然後組裝了50,000根鋼樑,被由玻璃,磚和石灰石的外立面包裹,組成了一個高達1250英尺(380米)的塔。儘管建造過程如此複雜,但大廈不僅按時完工,而且還比預計的提前了45天,在預算之內節省了500萬美元(4,556,016歐元)。[7]

收藏這幅畫!

AD經典:帝國大廈/Shreve, Lamb and Harmon

Image via Wikimedia (Public Domain). ImageUnder construction

投資項目的目的是要求帝國大廈儘可能多的提供可出租的辦公空間。1916年通過的區劃法裡要求的退臺雖然影響形成了新的塔樓式樣,但建築師所在的地塊面積大約是周圍大部分建築物的兩倍,因此,建築師威廉·蘭姆(William Lamb)設計了一個能為辦公室和電梯提供充足空間的主塔。在前世界最高建築克萊斯勒大廈(1929年建造)中,這個問題並沒有被滿意的解決。[8]

在帝國大廈建造完成前,克萊斯勒大廈(Chrysler Biulding)擁有將近一年的“世界最高建築”稱號,因此這兩座摩天大樓難免會被比較,從技術經濟指標來看,帝國大廈更高,比克萊斯勒大廈高出204英尺(62米),也擁有比前者兩倍還要多的大約200萬平方英尺(186,000平方米)的辦公空間。[9,10] 從美學角度來看,哪座塔更勝一籌還並未定論。

收藏這幅畫!

AD經典:帝國大廈/Shreve, Lamb and Harmon

Image via Wikimedia (Public Domain). ImageUnder construction

儘管帝國大廈也採用了裝飾藝術風格,但外觀上,卻比更具炫耀性的克萊斯勒大廈更為樸素一些。沒有過去塔樓比較典型的裝飾圖案,比如扇形輻射狀的太陽光,現代奇異怪獸造型等,這使帝國大廈與眾不同。但是,並非完全沒有任何裝飾,入口兩側有一對混凝土製做的雕塑鷹,閃亮的鋁製延伸部分讓人聯想到塔樓逐漸變細的頂部尖塔。[11] 與克萊斯勒大廈張揚誇張的斜面金屬頂冠裝飾形成對比,給人一種嚴肅莊重的感覺,這也可以看做是經濟大蕭條開始前後人們態度的轉變。

儘管有Smith和Raskob最初提出這個項目的樂觀態度,儘管有人們看著紐約新地標朝著天空增長的狂喜,都無法使帝國大廈擺脫深陷經濟大蕭條的現實。建成初期,大廈的物業找不到租戶,使得許多辦公室一直空置,因此被戲稱為“空國大廈”(Empty State Biulding)。[12]

收藏這幅畫!

AD經典:帝國大廈/Shreve, Lamb and Harmon

The pinnacle of the tower. Image © Wikimedia user David Corby (licensed under CC BY-SA 3.0)

但歷史會為新的摩天大樓辯護,那些在大廈完工時沒有給予嘲笑而是讚譽的人們,賦予帝國大廈“世界第八大奇蹟”使其引人注目。[13] 它開啟了曼哈頓天際線的勾勒直到1972年世界貿易中心的建成後停止。帝國大廈本身也是一個有利的投資,擁有超過15,000名工作人員,有無數遊客希望從86樓的觀景臺俯瞰這個城市。[14]

雖然帝國大廈早已失去其作為世界最高建築的地位,但從1931年產生的影響從未減少。正如Smith和Raskob所設想的,它已經成為代表民主的永久紀念碑,更具體的說,代表了那個時期美國精神的堅持和成就。即使今天建造的摩天大樓越來越高,遠遠的超過了當時帝國大廈的創造的高度,但它對紐約及摩天大樓概念的特殊影響會持續存在。年輕時曾在當時建築工地工作的Joe Carbonelli說的最好:“雖然現在有許多更高的建築,但帝國大廈仍然是紐約和美國的象徵,也是勇氣冒險精神的體現。”[15]

參考文獻

[1] Kingwell, Mark. Nearest Thing to Heaven: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and American Dream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5.

[2] Dunlap, David W. "Zoning Arrived 100 Years Ago. It Changed New York City Forever."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25, 2016. [access].

[3] Curtis, William J. R. Modern Architecture since 1900. London: Phaidon, 1996. p219-225.

[4] Tauranac, John.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The Making of a Landmark. New York: Scribner, 1995. p38.

[5] Kingwell, p1-5.

[6] Willis, Carol, and Donald Friedman. Building the Empire State. New York: W.W. Norton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Skyscraper Museum, 1998. p11-12.

[7] Cowan, Henry J., and Trevor Howells. A Guide to the World's Greatest Buildings: Masterpieces of Architecture & Engineering. San Francisco, 2000: Fog City Press. p112-113.

[8] Willis, p17-18.

[9] Cowan and Howells, p111-112.

[10] Willis, p14.

[11] Bayer, Patricia. Art Deco Architecture: Design, Decoration, and Detail from the Twenties and Thirties. New York: H.N. Abrams, 1992. p92.

[12] Cowan and Howells, p113.

[13] Tauranac, p19.

[14] Cowan and Howells, p113.

[15] Kingwell, p12.

  • 建築師
  • Shreve, Lamb and Harmon
  • 地址
  • 350 5th Ave, New York, NY 10118, 美國
  • 類別
  • 商業建築
  • 主創建築師
  • William F. Lamb
  • 建築面積
  • 2248355.0 ft2
  • 項目年份
  • 1931
  • 攝影師
  • Wikimedia user robertpaulyoung (licensed under CC BY-SA 2.0), Wikimedia user David Corby (licensed under CC BY-SA 3.0), Wikimedia user Smithfl (licensed under CC BY-SA 3.0)
  • 廠家
  • Construction Specialtie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