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入狱5岁寄养15岁才上小学,官至中将,老公清华博导

她,3岁和母亲一同入狱,寄养在别人家长到15岁,从小没有上过书,15岁才读小学,后来到苏联留学,成为是全球第一位女中将,全国妇联妇主席

她老公厉害,年龄比她小一岁,军衔比她高一级,她是中将,老公是上将,是清华大学的博导。

她是全国乃至全球第一位女中将,他是中国唯一的上将院士,也是当今世界军衔最高的科学家。

这夫妻俩已经很厉害了吧,但她的父亲更厉害,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正是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聂荣臻元帅。

3岁入狱5岁寄养15岁才上小学,官至中将,老公清华博导


3岁入狱5岁寄养上海农村,15岁时拿着照片找爸爸

 1930年初,聂荣臻任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部长,1930年5月到达上海,在中央特科从事艰险而又复杂的地下工作,积极向各革命根据地提供军事情报,及时了解敌情,保卫党中央和地下党同志的安全,营救被捕同志,镇压叛徒、特务。

1930年9月23日, 聂力出生在上海。其祖籍为重庆,因为聂荣臻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乡石院子。

由于父母都身为乱世中的职业革命家,这就注定了这个女婴的命运,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就在小聂力出生没多久,正是革命动荡时期,自从顾顺章叛变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的白色恐怖日益严重。像聂荣臻这样与顾顺章共过事的共产党骨干人物,已不便继续留在上海。当时,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到迅速发展,正需要聂荣臻这样的军事人才。

1931年12月,小聂力才一岁3个月的样子,或许刚认识爸爸甚至还不会叫爸爸。聂荣臻根据组织的决定撤离上海,需要前往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因为革命路途险恶,想念妻女也不能携妻带女。聂荣臻几乎没有什么犹豫,就告别了妻女,踏上了漫漫行程。

3岁入狱5岁寄养15岁才上小学,官至中将,老公清华博导

聂力的母亲张瑞华,1909年2月11日生,河南省信阳县人。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到达武汉不久,在共产党员的带领下,考入黄埔军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担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班长,随女生队赴前线搞宣传和救护工作。1930年1月随聂荣臻到天津任中共顺直省委组织干事兼内部交通员。同年夏调上海工作,先后在中央特科和中央机关做秘密工作。

  小聂力3岁那年,母亲张瑞华便独自一人带着她在黄浦江岸边担任我党地下交通员。当时,她们母女俩都住在英租界内的一个共产党秘密联络点内。

后来,因为党内出了叛徒,联络点的同志在一次碰头时,全都被捕了。4岁的聂力和她的妈妈即聂荣臻的夫人张瑞华一起被囚禁在上海提篮桥监狱里,她们在狱中度过了两年非人的生活。

母女俩被关进监狱以后,敌人千方百计地想从小聂力嘴里套出一点秘密。然而,小聂力却十分听妈妈的话,既不闹也不哭,实在饿极了,就吞两口粗劣得连大人都难以下咽的野菜粥,根本不同那些素不相识的人搭讪。因为敌人没有从她们身上查出任何“共产党”的证据,便不得不将她们母女释放了。

3岁入狱5岁寄养15岁才上小学,官至中将,老公清华博导

母亲出狱后为革命奔走不息,小聂力5岁时,为了保证聂荣臻夫人张瑞华母女的安全,决定将聂力寄养在上海一位工人毛齐华家里,并将张瑞华送去了天津,然后又转到陕西省,托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的关系,护送她到陕北与聂荣臻团聚。

现龙村有一对毛家兄弟,哥哥叫毛品章,弟弟叫毛齐华。由于家境贫苦,两兄弟到上海谋生,毛品章到商务印书馆学印刷,弟弟毛齐华在中华书局总厂工作。

3岁入狱5岁寄养15岁才上小学,官至中将,老公清华博导

1935年秋,组织上安排毛齐华,张瑞华等去天津北方局工作。考虑到带孩子有诸多不便,于是决定让毛齐华的爱人潘林珍把3岁的女儿毛月明2岁的儿子毛继祥和6岁的小聂力一起带回毛的家乡现龙村。

好在毛齐华的妻子潘林珍是一位纯朴的农村妇女,从1935年中秋节这天开始担起了抚养3个孩子的重担。毛齐华家只有一点坟头地,又向人家租了一点地。潘林珍虽然性格泼辣,做事风风火火,但怎能养得活3个孩子啊!南瓜还未熟就摘了煮着吃;麦子熟了,打下麦子连壳碾碎,烧麦粞粥吃。至于穿的,也是破破烂烂,补丁叠补丁。

冬天西北风呼呼地刮,小聂力上身穿一件”空笼布襖”,下身只穿一条半裤子。她内心有说不出的郁闷:不知道自已的父亲是干什么的?也不理解自己为什么要离开妈妈寄居在乡下?她性格内向,不多说话,但稳重,懂事,艰难的生活使她早熟。

她跟小伙伴们一起到田野里挖马兰头,挖荠菜,卖了换几个钱给家里,还帮着”妈妈”拾柴火,夏天的时候,人家撕咬芦粟的皮和渣也捡回来晒干当柴烧.......小伙伴知道聂力不是潘林珍生的,但他们谁也不问她的亲妈妈叫什么、在哪里?

当聂力长到能拿农具的时候,就帮寄妈去种地,帮人家摘棉花,做”忙工”。奶奶疼爱这个懂事的”孙女”。小聂力跟奶奶睡一只床,冬天帮奶奶暖腳,夏天帮奶奶打扇。奶奶扎迷信制品,扎房子扎灶头扎炊具扎箱子和衣柜等,她帮奶奶糊纸,调浆糊,她知道奶奶做这些东西可以换吃的。

总因家境困难,家中小孩多,在毛家生活两年多后,聂力被送到毛齐华一家远房亲戚住在金家村的”阿星大”家去了。”阿星大”家离毛家3里多,”阿星大”寡妇一人,有几亩田,还养了一条牛。小聂力帮她做家务,放牛割草,什么活儿都干。

一次,小聂力在一个叫葫芦头的地方割草,遇到了比她长一岁的戴建华。两人一边割草一边聊天,戴建华发现小聂力的腿肚上在溃烂,心生同情。事有凑巧,戴建华在草丛中发现有一个小盒子,打开一看,琐不清是一种什么油膏之类的药物,戴建华说:”来,我给你烂的地方搽搽,也许管用”。搽完后送给了小聂力。小聂力回去后又搽了几次,居然好了。戴建华说,她的腿烂得很厉害,但她从不吭一声,小聂力从小是一个很坚强的女孩。

3岁入狱5岁寄养15岁才上小学,官至中将,老公清华博导

现龙村有个叫汪秀珍的女人,她在嘉丰棉纺厂的布机间里当工头,见小聂力怪可怜的,就介绍她到嘉丰厂当童工。那时的进厂条件只要眼睛好,人长得高些,就可以了。小聂力虽然营养不足,脸有菜色,但人长得不算矮小。她进了嘉丰厂,时年不足14岁。

3岁入狱5岁寄养15岁才上小学,官至中将,老公清华博导

▲(左起)李讷、林立衡(林豆豆)、聂力(聂荣臻的女儿)、陶斯亮

1945年,在周恩来的关照下,上海党组织把已经15岁的聂力送到了设在北平的军调部。叶剑英将军交给聂力一张晋察冀军区领导的照片,并对她开玩笑说:“你拿着照片去对,看你长得像谁,谁就是你的爸爸。”

当时,聂力满口上海话,而聂荣臻则不会讲上海话,只能支支吾吾地搭个腔。聂力取出放在贴身衣服里的照片,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连看带比划地说:“这是叶伯伯给我的找爸爸的证件!”然后,父女俩笑成了一团。


父亲聂荣臻南征北战战功卓著,救下美穗子促进中日友好

从1931年离开父亲到1945年,整整14年重新回到父亲聂荣臻身边,聂力从1岁多长到15岁。在不得不离开女儿聂力这10多年间,聂荣臻南征北战战功卓著——

——1932年4月,聂荣臻作为红军东路军政治委员,参与指挥漳州战役。聂荣臻在指挥战斗中表现出的沉稳和勇敢,给毛泽东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同时,毛泽东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政策思想以及领导才能,使聂荣臻由衷地钦佩……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蒋介石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设置了四道封锁线。聂荣臻率红1军团担任掩护中央纵队、军委纵队的前卫任务,先后突破国民党第一、二道封锁线,并在危急形势下,力排众议,率部抢占九峰山,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从而保障了中央纵队左翼的安全。

红军突破三道封锁线使蒋介石重兵阻挠。为了掩护中央纵队顺利过江,聂荣臻率部在湘江之滨与敌人展开了一场生死存亡的拼杀,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中央红军终于突破敌第四道封锁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聂荣臻先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政治委员,在忻口会战中,与林彪共同指挥所部进行了平型关战斗,歼灭日军坂垣师团一部1000余人,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击毁汽车100多辆,马车200余辆,取得全国抗战以来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40年8月,在“百团大战”期间日军的报复性轰炸中,日本小姑娘美穗子的父母被炸双亡。聂帅派人将年仅4岁的她接到自己的指挥所,亲自给她喂稀饭、削水果,悉心照料。聂帅后来回忆说:“在指挥所停留期间,她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聂帅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孩子是无罪的,日本人民是无罪的。后来,在聂帅精心安排下,养好伤的美穗子几经周折回到了同胞之中。

这段中日友好情缘一直沿延续至今,美穗子长大后多次来到中国,与聂力成为好姐妹,美穗子也成了促进中日友好使者。


聂力15岁才上小学,10年完成中小学课程,1955年就在聂荣臻被授予元帅那年,25岁的聂力考入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学院

聂荣臻既视女儿为掌上明珠,又对她要求极严。由于童年时的坎坷遭遇,聂力15岁才上了晋察冀解放区刚刚创办的“荣臻学校”(即八一小学的前身)读书。聂力和比自己年幼一半儿的孩子们坐在一间教室里不仅毫不气馁,而且格外奋发努力,从不因父亲是解放区的首长而要求特殊照顾,很快就补上了各门功课,成为全校成绩最优异的“大”学生。由于聂力学习勤奋,从小学一直到解放后上的高中,一直是学校里成绩优异的“大”学生。

3岁入狱5岁寄养15岁才上小学,官至中将,老公清华博导

▲聂力与丈夫

1955年,就在父亲被授予元帅军衔的同时,经过10年苦读,聂力完成小学初中高中课程,聂力也以出色成绩,考上了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学院,踏上了古老的俄罗斯大地。

  到苏联学习的时候,聂力已经26岁,由于一直埋头学业,根本无暇考虑自己的人生大事。直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期,当时也在苏联留学的丁衡高,才闯进了她的生活。考上了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学院。在苏联,聂力也遇到了她的终身伴侣——丁衡高。

早在31年前,也就是1924年10月,聂荣臻奉命进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后转入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1925年,由于革命的需要,聂荣臻和中国班的同学们一起回国。聂荣臻在国外共度过了五年多时间。五年里,聂荣臻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由“实业救国论”者转变为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革命论者,并成为一个职业革命家。

丁衡高1931年2月3日出生于南京,年龄比聂力小几个月因受当教师父亲的影响,很早就把做学问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说来很巧的是丁衡高的父亲是教师,祖籍四川江津,和聂力一样祖籍都是如今的重庆市江津区。丁衡高中学的时候,就是在重庆度过的,曾就读中央大学附属中学(青木关袁家沟校区)。后来,他又考回了少年时代生活的城市南京,在这个城市的最高学府上大学。21岁的时候,适逢全国院系调整,他正好从南京大学工学院(调整后为南京工学院,现为东南大学)机械系毕业。

大学毕业后,丁衡高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后来的1957年,他得到了奔赴前苏联留学的机会,被派往该国学习先进的机械技术。

在异国他乡的四年,他非常珍惜出国攻读的时光,一边跟着导师刻苦学习,一边广泛阅读专业刊物、掌握前沿新知。

30岁那年,他从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光学学院毕业,获得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

大家要知道,前苏联的学位制度很严格,博士学位是世界上最难拿到的,多数成绩优异的中国留学生都只拿到了副博士学位。


投身国防科研事业,聂力晋升中将,丁衡高是我军唯一的上将院士

聂力和丁衡高都是1960年学成归国,从1957年丁衡高进入苏联,她俩在国外有3年交集的时间。之所以有相爱的缘分,一是因为都来自中国,同在苏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学院一所学院求学,另一个原因是丁衡高从小学到,丁衡高受家庭影响是一个学术型的青年,而聂力因为忙于学业,两人都是第一次谈恋爱。

  1962年,聂力和丁衡高在广州留园,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婚礼。陶斯亮(陶铸和曾志的女儿)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我从未见过这么隆重,又这么简单的婚礼。说简单,就是她和丁衡高就这么平平常常地结了婚,日常的装束,既没有喜宴,也没有贺礼,唯一能体现喜庆气氛的是一张大红纸,不知是哪位老师在上面写了首贺诗;说隆重,是因为有一半以上的元帅?还有许多将军?都参加了这场婚礼。他们的婚礼对我影响很大。从此后我便不再羡慕婚纱和喜宴,我认为这才是真正摆脱传统的现代意识,是真正的洒脱!”

当年春天,聂力回到上海嘉定区她童年生活的现龙村,去看看她生活了10年的现龙村,看望现龙村的乡亲们。从苏联学成归来的她不再是那个面有菜色的小聂力了。她成熟而沉稳,看上去那么健康,富有朝气。她待人亲切,笑吟吟地和乡亲们打招呼,她看了那3间破旧的老屋,又走走那石板垒成的现龙桥,似有无限的依恋。

3岁入狱5岁寄养15岁才上小学,官至中将,老公清华博导

带她长大的奶奶早已故世了,奶奶的坟,靠近河的岸边。她朝奶奶的坟地走去,她要看望那爱她疼她的奶奶......

3岁入狱5岁寄养15岁才上小学,官至中将,老公清华博导

  进入国防部五院,聂力成为新中国国防科技大军中的一员,从实习员做起,技术员、工程组长;七机部一院十三所室主任,09和718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部七局副局长;1982年,已经52岁的聂力肩头又压上了国防科工委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的重担,分管海军武器装备的研制工作。她这一路走来,在每一个台阶上,都留下了自己坚实的脚印。

也正是因为她的表现,聂力在1988年的时候成功获得少将的军衔。巾帼不让须眉的她,1993年7月,聂力由少将晋升为中将,成为中国第一位女中将,也是世界第一位女中将,曾担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妇联副主席。

3岁入狱5岁寄养15岁才上小学,官至中将,老公清华博导

丁衡高,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聂力一起回国后长期从事导弹自动控制系统及惯性器件的研究、设计等技术的领导工作,是中国战略导弹惯性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还是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第十三、第十四届中央委员,1994年被晋升为上将。至此,他们成为全国最高军衔的家庭。

3岁入狱5岁寄养15岁才上小学,官至中将,老公清华博导

3岁入狱5岁寄养15岁才上小学,官至中将,老公清华博导


3岁入狱5岁寄养15岁才上小学,官至中将,老公清华博导


3岁入狱5岁寄养15岁才上小学,官至中将,老公清华博导

3岁入狱5岁寄养15岁才上小学,官至中将,老公清华博导


3岁入狱5岁寄养15岁才上小学,官至中将,老公清华博导

聂老和丁老知识报国,退休后始终关心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始终感恩国家培养。让我们向以他们为代表的老一辈祖国功臣致敬!

共和国将军#老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