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山”是这样建成的

2月12日临危受命,赴鄂采访;4月1日使命达成,平安返回,在抗疫最前线,辽宁日报摄影记者杨靖岫工作了整整50天。50天时间里,老杨深入采访、勇闯“红区”,用镜头记录下武汉战“疫”的一个个重要时刻,以及一个个凡人英雄的温情大义,留住这段不应被忘却的日子。


他在现场,拍摄瞬间,记录历史;他在辽宁,收拾心情,整理记忆。今起,“北国策”特别推出“回‘疫’”专题报道,随着老杨的镜头和镜头里的故事,回望困境中的守望相助、同舟共济,重温握指成拳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北国策·回“疫”|“雷神山”是这样建成的


雷神山医院位于武汉市江夏区强军路,那里本没有山,也没有“雷神山”这个地名。


新冠疫情暴发后,武汉市决定建设雷神山医院。10天左右即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座彰显“中国速度”的高标准专科医院,以雷霆万钧之势力克瘟神、治病救人,成为世人眼中一座不可动摇的“神山”。而这一奇迹的诞生,离不开一个个建设者、维保员的艰辛付出,他们被称为“平凡英雄”。


北国策·回“疫”|“雷神山”是这样建成的

北国策·回“疫”|“雷神山”是这样建成的


当时雷神山医院还是一个巨大的工地,进驻雷神山医院的头几天,辽宁医疗队队员经常迷路。


北国策·回“疫”|“雷神山”是这样建成的

北国策·回“疫”|“雷神山”是这样建成的


24小时不停轮班作业,随处可见蹲在路边和躺倒在草地上休息的工人和维保人员。


北国策·回“疫”|“雷神山”是这样建成的

北国策·回“疫”|“雷神山”是这样建成的


刚刚接手的病区空空如也,为了尽快接诊,辽宁医疗队队员争分夺秒、手抬肩抗,将大批医疗物资运抵病区,席地就餐是常态。


北国策·回“疫”|“雷神山”是这样建成的


边施工、边救治,2月18日,雷神山医院第一批患者治愈出院时,外部施工还在继续。


北国策·回“疫”|“雷神山”是这样建成的


星夜兼程,郭明义爱心团队志愿者驰行千里抵达武汉,为雷神山医院送去爱心物资。


北国策·回“疫”|“雷神山”是这样建成的

北国策·回“疫”|“雷神山”是这样建成的


来自武汉的志愿者担负起病区保洁和其他服务工作,当时防疫物资紧张,他们的口罩多次重复使用,但没有人发出一丝抱怨。


北国策·回“疫”|“雷神山”是这样建成的

北国策·回“疫”|“雷神山”是这样建成的

北国策·回“疫”|“雷神山”是这样建成的


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来到这里,接出院患者回家,将希望在这座城市传递。


不同角色的人都在默默奋力工作着,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抓紧时间干自己的活儿,让雷神山医院收治更多病人。


医院建成交付后,很多人默默离开,但人们不会忘记他们,是他们创造了“中国奇迹”。在这里,一首诗广为流传:“不必记得我是谁,因为,我已经收获了,在逆行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