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史記》瞭解歷史 周本紀·西周篇 分封王朝的破碎大動盪大變革


從《史記》瞭解歷史 周本紀·西周篇 分封王朝的破碎大動盪大變革

本篇的正文是東西周一起講的,堡主將它們分開說,因為這篇內容太多,太長了。

開始,與之前一樣,也是講周朝始祖棄的由來。

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闢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譯文:周的始祖后稷,名字叫棄。他的母親是有邰氏的女兒,名叫姜原。姜原是帝嚳的正妃。姜原外出到野外,她看見一個巨人的腳印,心裡很喜歡,就想去踩它,結果,一踩上去就覺得身子振動,像懷了孕似的。懷胎滿十個月,她生下一個孩子,姜原認為不吉利,就把孩子扔到小巷中,但是經過的馬牛都繞過去不踩他;又把孩子放在林子中,正趕上山林中人很多;將孩子遺棄在水渠的冰面上,這時有飛鳥把翅膀蓋在他身上,墊在身下。姜原認為這個孩子很神奇,就把他抱回來撫養長大。由於最開始的時候想遺棄這個孩子,因此給他取名叫棄。

后稷與伏羲一樣,是母親踩巨人腳印生下來的,但沒有交代是哪個巨人留下的腳印,不過,我敢肯定不會比雷神高,畢竟,伏羲的地位比黃帝他們都高。

其後,講后稷天生擁有種地本領,受到舜帝賞識,賜姓姬。再介紹周部落首領的傳承,也是父死子繼。

后稷→不窋(zhú)→鞠→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公季→昌(西伯侯姬昌)

在部落首領的傳承中,作者重點介紹了兩個首領,公劉和古公亶父。公劉在祖輩失去農官,生活在戎狄環境裡,仍不忘耕種。古公亶父將周部落遷離戎狄,開始營造城池,恢復文明。


從《史記》瞭解歷史 周本紀·西周篇 分封王朝的破碎大動盪大變革

西周疆域

也是古公亶父,選中姬昌,將首領之位傳給三兒子季歷,讓他傳位於昌。

書中記載:“生昌,有聖瑞。”不可否認,古人一直迷信自然之力,但我認為,古公亶父應該是個顏值控,該是昌生下來看著聰明,不同一般,才傳位給他。

後面記載,與《殷本紀》末段差不多,都是紂王無道,聽信讒言,紂王囚西伯侯於羑里,周臣閎夭等人拿錢財珍寶換回姬昌,姬昌又用土地換紂王廢除炮烙之刑,使當時其他小諸侯國相信周國仁德,追隨周國。

後來,紂王賞賜給西伯斧鉞,讓他代天子徵。周國就打犬戎、密須、耆國、邘、崇侯虎,擴大地盤和影響力,為伐紂做準備。

西伯侯在位共五十年,在囚羑里時,將易的八卦改為六十四卦,是個易學大師,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裡寫了“文王拘而演周易”,算命大師,也算一代占卜集大成者,比商朝的燒龜殼複雜厲害多了!

文王過後,便是武王姬發,周伐商,這場戰爭除了是伐紂之戰,還演變成了“封神之戰”。

從《史記》瞭解歷史 周本紀·西周篇 分封王朝的破碎大動盪大變革

周武王像

周伐紂,與商湯伐夏過程一樣。都在討伐前集兵會盟,諸侯都說可以開始討伐了,武王、商湯都說“未可”,得等到時機成熟。所以,有些事情不可操之過急,要等時機,在最合適的時機做事,才能事倍功半,一錘定音。

在集兵會盟兩年半後,紂王殺比干,囚箕子,太師、少師抱著樂器奔周,武王才決定伐紂。在討伐紂王的盟誓上,武王說:“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意為:如今,殷紂竟然聽信妻妾的話,他這是自己斷絕天命,違背了日、月、北斗的運行。

就是這個“用婦人之言”,給後世神話作家無限的遐想,才有了《封神演義》,妲己是妖族,妖族禍亂商朝,伐紂滅妖,可以封神。

牧野之戰,周國出兵四萬五,商朝有七十萬大軍迎敵,但在臨接兵時,商兵倒戈伐紂,使紂王慘敗,登鹿臺,自焚而死。

從《史記》瞭解歷史 周本紀·西周篇 分封王朝的破碎大動盪大變革

西周青銅紋飾

紂王死後,武王射他三箭,再用劍刺,用黃鉞斬其頭。也用同樣的方式對待紂王的兩個寵妃,用玄鉞斬她們的頭,並用旗子懸掛頭顱。

書中原文:遂入,至紂死所。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縣大白之旗。已而至紂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經自殺。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玄鉞,縣其頭小白之旗。

射箭——劍擊——斬頭——掛旗,應該是一種儀式,為民除害,標誌著討伐的正義性吧?

其後,便是武王分封功臣、王室、先王后裔等人。後來,武王崩,成王立,成王年幼,周公攝政,管、蔡懷疑周公想自立為王,與武庚(即祿父)合謀叛亂,周公奉成王命討伐,殺武庚、管叔,流放蔡叔。

周公攝政七年,還政成王,當時周朝都城在豐邑(與鎬京僅隔一條灃水),成王命召公營建洛邑。後來成王崩,太子釗即位為康王。

從《史記》瞭解歷史 周本紀·西周篇 分封王朝的破碎大動盪大變革

西周王室世系

西周的王位傳承為(基本父死子繼,有特殊情況會標註):武王發→成王誦→康王釗→昭王瑕→穆王滿→共王繄扈→懿王囏→孝王闢方(共王弟)→夷王燮(懿王太子)→厲王胡→周公、召公“共和”→宣王靜(厲王太子)→幽王宮湦→平王宜臼(進入東周)

以書中記載,厲王年間,周公、召公仍在,應該與西周立國初的周公不是同一個人,可以說,在周朝,周公、召公應該都是一個輔佐周王的官職。東周時期,有“周公黑肩”的稱呼,可以佐證。

從《史記》瞭解歷史 周本紀·西周篇 分封王朝的破碎大動盪大變革

西周分封形勢

在《史記》的記載裡,除了開國的武王外,講述最多的是成王、穆王、厲王,以及幽王了。

關於成王,就是記載他平定管蔡、武庚之亂,遷殷遺民,伐東夷之事,沒過多記載。

而穆王、厲王、幽王,記載較多,且大多是不好的事。

昭王之時(穆王上一任的周王),王道微缺,穆王繼位初,他認真處理政事,王道復寧。但是後來,他徵犬戎,犬戎沒有犯周邊界,且內部團結,大臣勸他,不聽,一場戰事打下來,得了四狼四鹿,勞民傷財。他後來規範了刑法,定了罰金免邢額度。

周厲王,同他的王號“厲”一樣,很剛愎武斷,對人不善,任用奸佞,暴虐侈傲,不許國人謗政(國人指國都的人,非奴隸),最後,引發國人暴動,襲擊王上,厲王出逃,國人要殺太子,太子藏在召公家,召公用自己的兒子冒充太子被處死,救下太子一命。

後來,厲王一直藏於彘地,國中,周公、召公“共和”執政,厲王死,太子成年,才還政太子,立為宣王。

這個厲王是個極不稱職的國王,不修德政,任用勢利小人為卿士,不許國人論政,道路以目,召公說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最後引發暴動,可以說是第一個施政不得民心,被民眾趕下臺的君主了。

而後,幽王算是最後一位西周君主了。他即位初,周朝腹地豐、鎬,涇、渭、洛一帶發生地震,古人信天,伯陽甫認為周朝氣數已盡,要亡國了。

幽王寵愛褒姒,但褒姒是夏朝衰敗時,兩條神龍在夏朝庭院中的龍涎所化妖女。幽王獨寵褒姒,想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廢王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

他最瘋狂的是,褒姒不愛笑,他就國家重要設施 —— 烽火臺亂用,烽火戲諸侯,終於博得褒姒一笑。

後來,當他廢申後、太子,申侯怒,聯合繒人、西夷、犬戎攻打幽王,再點烽火,沒諸侯來救,他被殺沿途驪山下,褒姒被犬戎擄走。周朝也亡國了,而申侯聯合諸侯東遷洛邑,開始了王道衰微、諸侯爭霸的“春秋戰國”時代。

幽王是個拿權柄公器作兒戲的君主,為博美人一笑,三戲諸侯,他應該沒聽過“狼來了”的故事,對!他聽不到,亡國對他而言,是必然的!

西周時期,政治還算平穩,就是晚期的幾位君主太兒戲胡鬧,而且,分封諸侯,於國家治理,不好一體化,都城都靠諸侯援軍來調防,也不科學,體制太脆弱了。

西周君主,除武、成、康這幾位建國初的君主外,穆、宣還算合格,其他君主要麼短命,要麼亂來,也是命途多舛。

西周的穆王,按《三海經》記載,有西匹良馬,喜歡旅遊,去過崑崙山,與西王母相會,有一段情,挺魔幻的!後來國中叛亂,秦人祖先之一的造父駕駛馬車,日行千里,送他回國平叛,由此,賜造父趙城,所以,嬴姓有一氏是趙。

分封制是周朝特點,但也僅存在於周朝,而後到了其他朝代,漢朝、晉朝等等,有過小規模分封,但都主要以中央集權、郡縣制為主了。

西周的分封,也為我們國家的邊遠地區開發,疆域擴大貢獻了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