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在夷陵之戰中大獲全勝,為何不趁勢滅了蜀國?

月夜涼太


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七月,劉備東征伐吳卻兵敗夷陵(今湖北宜都北),只得退守白帝城收攏殘兵敗將,以圖後進。此時的孫權不但未乘勢西攻巴蜀,反而在同年十月,派太中大夫鄭泉前往白帝城拜謁劉備,主動求和。究其因果,季漢雖小但小而彌堅,東吳雖大但大而不強,曹魏在側虎視眈眈,內憂外患不得不和。


一、季漢之強,東吳之弱

季漢之強,東吳之弱,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陸戰攻堅能力。

公元221年7月,劉備領兵數萬開始對東吳進行大規模征伐。在《三國演義》中,劉備興兵70萬以徵吳,東吳起兵20萬以拒之。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上劉備初始兵力不過四萬,後又派遣馬良聯合武陵五溪蠻夷得兵一萬,合計不過五萬之眾,與之相抗的陸遜也領兵五萬,在一線作戰兵力上雙方旗鼓相當。但是在戰爭初始,劉備軍攻入吳境數百里,佔領秭歸,兵鋒強勁,無人可擋,陸遜也只能領兵退守夷道(今湖北宜都)、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以避鋒芒。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戰況,是因為在山地戰方面,蜀漢軍遠勝於東吳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定軍山之戰中,黃忠刀劈夏侯淵奠定了漢中之戰的勝局;而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戰中,張遼八百破十萬,東吳軍大潰,孫權在呂蒙、淩統、甘寧等人拼死保護下,才得以騎馬越過津橋逃出生天。因此,基於戰力考量陸遜不得不揚長避短放棄山陵地帶,據險自守,在與劉備相持半年之後,才迎來了轉折之機。

章武二年(222年)七月,劉備在敗退白帝城後,迅速收攏潰兵,又得趙雲領後軍來援,此時永安(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駐軍已達兩萬,考慮到東吳軍孱弱的戰力,先機已失,陸遜也只能望城興嘆。

二、曹魏在側,內憂外患

夷陵之戰後,孫權主動遣使求和,最為直接的原因就是,曹魏打過來了。

公元221年,孫權因前襲殺關羽收荊襄之地,害怕劉備報復首尾難顧,乃假意與魏曹丕遣使修好奉章,並遣于禁等還。”曹丕遂遣“太常邢貞持節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孫權由是稱臣於魏,夷陵之戰後雙方矛盾激化。

公元222年9月,曹丕南征伐吳,命曹休、張遼、臧霸出兵洞口,曹仁出兵濡須塢,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率軍圍攻南郡,東吳居於劣勢,形勢不容樂觀。此時的孫吳對外要面對來自蜀漢和曹魏的雙重軍事壓力,對內要時刻提防“山越”隨時可能會出現的叛亂(漢末三國時期浙江境內山賊式武裝集團的統稱),可謂是內憂外患。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載“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

此戰過後,三國鼎立的時代才算是真正到來。


歷史攻略


東吳在夷陵之戰中大獲全勝,為何不趁勢滅了蜀國?我的看法是東吳沒有實力也不敢再次攻打蜀國!原因如下!

首先,蜀軍雖敗,東吳也損失不少,無力再征討蜀國。

夷陵之戰雖然蜀軍大敗,劉備逃到永安城(也叫白帝城)停止西進。此時劉備收攏敗逃散兵以及趙雲的後軍來援,永安駐軍接近兩萬,陸遜已經失去攻克永安的機會。況且吳軍傷亡也不在少數。

孫權聽到劉備停止西進還沒回巴蜀,並且在離東吳邊境很近的白帝城召見諸葛亮的時候都恐懼劉備會跟諸葛亮再次揮軍復仇,所以馬上派遣使者向劉備求和,試想如果東吳有足夠能力拿下劉備這兩萬人的白帝城的話他肯定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夷陵之戰已經見識了蜀軍的勇猛,那麼連這兩萬人的白帝城都拿不下,就更別說要打到關隘重重、易守難攻的益州內部了。所以只能跟劉備請和,東吳已無力再征討蜀國。

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



其次,魏國蠢蠢欲動,東吳自保尚且捉襟見肘,談何再滅蜀國?

孫權為了避免兩面作戰,就向魏國稱臣。一邊追擊劉備,一邊預留了兵力阻擋魏軍。果不其然,在夷陵之戰後不久魏國就進攻東吳,東吳早有準備,魏軍沒有可乘之機最後無功而返。面對魏國已經感到恐懼不已,何談再遠征千里滅蜀國呢?



所以有曹魏這個強大的敵人在身邊,孫權不可能一個心思的跟劉備死磕,否則可能劉備還沒拿下,隨時自己的大後方就被曹魏一窩端了。也是因為夷陵之戰蜀吳雙方實力都受了影響,讓以後孫劉聯盟共同對付曹魏有了再次合作的基礎。

《三國志》:又備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謙等各競表言備必可禽,乞復攻之。權以問遜,遜與朱然、駱統以為曹丕大合士眾,外託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無幾,魏軍果出,三方受敵也

結語:劉備英雄一世最終落得個託孤白帝城的悽慘境地。隨著夷陵之戰的大敗,蜀漢政權在失去關羽和荊州之後的又一重挫。這也為後期蜀吳兩國重新聯盟共同對付曹魏提供了有利的合作條件。


竹林論風月


夷陵之戰後,東吳為何不能趁勢滅了蜀國?主要有兩個原因決定東吳無法滅蜀:

第一,蜀漢仍有力量,且蜀地山高路險,易守難攻。

夷陵之戰後,蜀漢劉備主力損失慘重,但是蜀漢還有相當的力量,蜀中還有後方的諸葛亮、趙雲等,而劉備也不斷收攏散兵,聚集了可以再戰的力量,如果東吳繼續進攻蜀漢,勢必陷入苦戰,東吳並沒有壓倒性優勢。



另外,巴蜀地區山高路險,險關要隘重重,易守難攻,幾百年後的唐朝李白“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詩句,更是把蜀地道路的艱險描繪的深刻。

如果東吳想攻取巴蜀地區,逆流而上,面對蜀地的地形,並不能保證輕易消滅劉備、佔領蜀地。

夷陵之戰東吳取得完勝,陸遜也從此聲名鵲起,才能為世人所知,如果在並沒有十分把握的情況下繼續進攻巴蜀,一旦戰敗,夷陵之戰的戰績勢必付諸東流,東吳沒必要冒險與劉備死磕到底。



第二,曹魏虎視眈眈,隨時準備趁虛進攻東吳。

東吳取得夷陵之戰後,雖然是大獲全勝,但前期的大戰也損失慘重,況且夷陵之戰東吳是舉全國之兵,後方空虛。

夷陵之戰後,兩敗俱傷的東吳和蜀漢重新淪為弱勢的一方,而曹魏則在此期間休養生息,得到了壯大。在夷陵之戰期間,曹魏坐山觀虎鬥、磨刀霍霍、大兵壓境,隨時準備對東吳發動進攻。

面對後方空虛,曹魏虎視眈眈,而蜀漢又穩住陣腳的情況下,陸遜主動後撤,以防後方不測。

事實證明,夷陵之戰後不久,曹魏就對東吳發動進攻,因東吳有所準備,曹魏無功而返。



可見,並不是東吳不想趁勢進攻擴大戰果,而是曹魏虎視眈眈,蜀漢逐漸站穩腳跟,東吳欲戰而不能,只能作罷。

篇篇原創,給你獨特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津城沐雨


公元221年的夷陵之戰以劉備“僅以身免”告終,孫權似乎取得了一場重大勝利,可是他為什麼不趁勢滅亡蜀漢呢?小編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孫權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

毋庸置疑,曹魏的實力要遠強於蜀、吳任何一方。而蜀漢坐擁四川險地,在對魏前線仍保持一定的進攻態勢,大大緩解了孫權來自曹魏的軍事壓力。一旦孫權狠下心來全力攻蜀,會出現以下三種可能:

1.曹魏得利,蜀吳兩敗俱傷,陷入亡國危機;

2.曹魏出兵伐蜀,魏吳瓜分蜀漢,體量和軍事實力更強大的魏國將有精力舉全國之力伐吳;

3.曹魏伐吳,吳國面對魏蜀夾擊。

綜上,以上的情況最終都會使曹魏得利,而吳國很難繼續在魏國高壓下存活。因此保留蜀漢 ,就等同於為在曹魏後方扎入一根針,蜀吳一東一西遙相呼應,共同對抗強大而野心勃勃的北方鄰居。

二.孫權自己也沒有實力征服蜀地

注意,這裡不是說“蜀漢”,而是“蜀地”,即蜀漢國土及其周邊附屬地區。孫權攻蜀,不但要面對諸葛亮、趙雲等人統率的長期征戰的蜀漢本土守備軍,還要面對五溪蠻夷等蜀漢附屬武裝,孫權勝算不大。

一方面,面對蜀漢滅吳之勢,孫權僅僅出動五萬人,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五萬人是在防備曹魏、守衛本土的前提下,孫權能夠出動的一支較大規模的軍隊,可是經過夷陵之戰的摧殘,吳軍殘兵真的有能力一舉消滅蜀漢大後方正規軍和附屬武裝嗎?

而在另一方面,後人一般認為吳軍取勝也很不易,並非是摧枯拉朽地壓倒性勝利,因此在士氣上面對接下來的救亡蜀軍是不具備氣勢優勢的。因此很難說孫權有確切把握能滅亡蜀漢。

三.最最現實的是孫權即將面對第二場戰爭

前兩點還只能說是長遠的考慮,但第三點就是很現實的眼前利益了。夷陵之戰後,劉備同意議和,孫權沒有必要再挑起戰爭,而曹孫“聯盟”已經出現破裂,曹丕已經表現出伐吳的傾向。事實上,就在夷陵之戰結束後不久,曹丕便在“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出動大軍伐吳。作為一個政治家,孫權作出和蜀抗魏的政策再正常不過了。


司文郎中


夷陵取勝之後,東吳不敢乘勝滅蜀,原因有三:

一、夷陵之戰,實是東吳僥倖的慘勝,無力伐蜀!

當時劉備出動五萬正規軍進攻荊州,孫權以七萬人(五萬正規軍外加二萬民兵)禦敵!孫權採取誘敵深入的招術,先用民兵節節抵抗,節節敗退,將劉備大部隊誘入設定好的包圍圈,還裝著一副死守捱打窩囊相,麻痺劉備。暗地等待時機,進行突襲圍殲,事實上,還是遭到英勇蜀兵的頑強抵抗。

這從蜀兵全軍覆滅的結果來看,劉備率領的部隊還是有血性的!成編制投降東吳的蜀軍很少。這樣,吳軍僅靠數量及地理一點優勢,殺敵一千自傷八百,取得夷陵慘勝!卻也虛弱到勉強自保!此時東吳要是舉國攻伐西蜀,強弩之末,能不能取勝,暫且不論;江淮洞門打開,將誘惑曹魏趁虛而入,亡國是肯定的!至於將夷陵大戰歸功於陸遜“火攻”,那是小說家的噱頭,誰信誰信,反正我不會相信!


二、劉備不會孤注一擲,西蜀仍留防守反擊能力,東吳不敢冒險

劉備不傻,更不會是喪失理智的賭徒!夷陵之戰的失敗,實是劉備“氣數已盡”的必然!如果法正與龐統尚在,關羽張飛依存,哪有豎子陸遜逞狂之日!但是,為了那個該死的“隆中對”,為了替困在益州的蜀軍大龍找一出處,復奪荊州,已成為必然之舉!

劉備此時有點“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悲壯,他含淚跟軍師諸葛亮、兄弟趙雲告別:“勝,我為兄弟報仇;敗,隨雲長、翼德而去!你們必須留下看好家!”

是役,趙雲帶領兩萬蜀軍,作為後應,不可參戰,兼做軍需!諸葛亮安排另外三萬蜀軍,利用優勢的地理地形,設陣防禦,以防前方失利,危機邊界!其實,就憑趙雲的勇猛,諸葛亮的詭異,外加蜀道天險,兵強馬壯的曹魏都不敢下口吞嚥,就憑東吳那點玩火藝人的雕蟲小技,給十個膽子,孫權也不敢乘勝西進!事實上,孫權是聰明的!


三、吳國的國內形勢複雜,根本沒有西進伐蜀的民意

孫權不是憑武功上臺的,這在三國是個另類!這也導致他的政權基礎一直不穩,他只得靠在政治派系之間玩弄權術得以維持統治!東吳文臣武將分為兩派,一是周瑜、魯肅、呂蒙、甘寧等為首的淮泗系;另一是顧、陸、朱、張四大豪門為首的江東系。孫權是一會利用淮泗系打江東系,一會反之!夷陵大戰時,是陸遜為代表的江東系得勢!

江東系與荊州士族聯姻百年,互為依託!劉備打荊州,江東系是有力出力有錢出錢,眾志成城!但是打西蜀,就與江東系的目標相左,那時就是孫權親征,也無法點燃江東系的愛國熱情!為什麼淮泗系打合肥那麼多年無果,其實深層次原因是掌握財政的江東系沒有興趣!

孫權對江東的掌控程度,遠沒有曹操對魏地那麼有力,甚至還不如劉備對傳中的掌控程度!曹操是想進那個豪門搜查就搜查,包括皇宮;劉備是“以夷制夷”,玩的爐火純青!

故言,東吳保家衛國實力超群,如赤壁夷陵,不分派別,全民皆兵,一旦為了所謂的帝國出征,如合肥,就往往虎頭蛇尾,沒有了霸氣,原因就在於孫權治國不穩!所以說,夷陵之後去伐蜀,孫權想都不用想,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更不會想到有那麼多淡操心的後人,為此耿耿於懷!不是我孫權不想,而是做不到!



雲子落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夷陵之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意義,這場戰役之後近四十年的時間內,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吳蜀重修於好的聯盟再也沒有發生動搖,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夷陵之戰也因此被認為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正因為有著那麼大的影響,因而與曹袁之官渡、魏吳之赤壁並稱為三國三大戰役。間接的促進了三國的穩定!個人認為這場戰役時使三國的軍事力量得以均衡。 這場戰役爆發的時間。是章武元年也就是公元221年七月,(章武蜀漢的年號)。


爆發的主要原因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稱臣,避免兩線作戰,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雙方參戰的兵力, 蜀軍並非七十萬人,而是約五萬。吳軍非二十萬人(累加),而是五萬,這也是雙方的真實兵力,不是像演義與電視劇所演的那樣,蜀軍70萬,吳軍只有20萬。 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雙方參戰的兵力,造成的結果是,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劉備失敗的主要原因我認為是,可隨著赤壁之戰後接連的勝利,劉備慢慢浮躁了。當定軍山斬殺夏侯淵後,曹操來攻,而此時的劉備卻毫無顧忌,放言“曹操雖來,無能為也”,一時間連曹操也不放在眼裡了。而隨著曹操的去世,這種“天下英雄,捨我其誰”的心態只會越發增加。總而言之,就兩個字驕傲!然而驕兵必敗。


還有劉備的失敗,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令人不勝感慨,這就是他失敗的主要的軍事原因!
東吳方面之所以不敢趁勢是滅掉蜀漢,我認為是在劉備逃到白帝城後(也就有了後來的白帝城託孤),當時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但此時劉備收攏散兵以及趙雲的後軍來援,永安駐軍接近兩萬,陸遜已經失去攻克永安的機會。再加上他顧忌曹魏方面乘機渾水摸魚、襲擊後方,遂停止追擊,主動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吳,但因陸遜早有準備,魏軍終於無功而返。次年四月,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夷陵之戰就這樣結束了。所以說如果東吳強行的攻打蜀漢非但滅不了蜀漢,也會讓自己深陷戰爭的泥潭,最後只會讓曹魏坐收漁翁之利。我想“魚蚌相爭,漁翁得利”我想這個道理,孫權和陸遜是心裡明白,所以說東吳沒有在夷陵之戰後滅掉蜀漢,是弊大於利!東吳也沒有實力吞掉蜀漢!我覺得東吳不攻打蜀漢,總而言之是一句話可以概括的那就是,多一個敵人不如多一個朋友嘛!


藍色的小男孩


原因很多

1 吳軍不擅長進攻戰

孫權繼位後,吳軍進攻戰只贏了一場,即背叛盟友偷襲關羽那一戰

2 夷陵之戰,蜀軍雖然戰敗,但損失不大

和三國演義講的不一樣,真實的夷陵之戰,蜀軍僅僅是立足不穩不得不敗退。其實傷亡不大,尤其是嫡系部隊傷亡很小。

倒是那些被劉備徵召來的少數民族附庸軍傷亡很大。

所以,劉備僅僅向西面略微逃跑了一點,就重整部隊不再逃跑。

而東吳方面,不但不敢追擊,反而很害怕劉備捲土重來,主動遣使請求和議。

可以想象,如果東吳追擊,在東吳軍隊不擅長的山地戰場上,以劉備的身經百戰,趁勢發動反擊,弄不好再打個永安大勝出來。

個人認為,正是因為陸遜狡猾的不追擊,不給劉備扳回一局的機會,才氣的劉備病逝的。

劉備這貨,打敗仗是常事。但是他最擅長的,還是打敗仗之後的敗而不潰,敗而擅逃。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三國時期在夷陵之戰後,劉備所率精銳蜀軍損失殆盡,按照《吳書》記載,劉備奔走,僅以身免,那麼孫權是有機會進一步蠶食蜀漢勢力的,畢竟相對來說,孫權在後來所以針對曹魏,尤其是合肥一線的主動出擊中少有戰果(話說周瑜一把大火燒掉了曹操一統天下的夢想,陸遜一把大火燒掉了劉備奮鬥一生的積蓄,而這兩個人都在同一個老闆手下做事,這個老闆卻留下另一個孫十萬的稱號,也是有些嘲諷的),蜀漢到是軟柿子,不過在夷陵之戰後,孫權立刻就表示了議和的姿態,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

當然孫權也不傻,劉備佔領漢中後手上總兵力25萬左右,曹操40萬,孫權20萬出頭,關羽兵敗損失4萬兵力,此時劉備手上還有20萬出頭兵力,徵吳蜀軍出兵8萬招蠻族兵1萬多,出征總兵力近10萬,此時蜀地漢中仍有10萬出頭兵力,徵吳傷亡慘重能逃回家只有萬餘人,此時蜀軍兵力仍有13萬左右,攻吳不足守城有餘,加上魏國馬上三路攻吳,孫權只有主動與蜀修好。蜀漢諸葛亮尚在,如果在相互攻伐,北方強大的曹魏,直接就可以提前一統天下不符合東吳和蜀漢的利益,他們也懂得這個道理,那個時候是不可能攻蜀漢的。


大壯與狗剩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這個問題問得不錯,所以來回答。

當時,大體上構成了諸葛亮三分天下的事實。曹操被關羽進攻打得軍心震動,所以採取守勢。而東吳見機偷襲荊州,因此致使關羽敗亡。待劉備整軍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沒想到敗在陸遜之手,火燒連營。此時,為什麼東吳沒有乘勢滅蜀呢?

首先,聰明的孫權知道夷陵之戰已經給了劉備教訓,傷了劉備的元氣,再打下去,只會給曹魏漁翁得利。兩邊再打,即使滅了蜀漢,自己也會拼了血本。

其次,東吳其實根本沒有滅蜀的實力和其它進攻條件。東吳一貫採取守勢,劃江而治,能保住江南一方就很高興了。強一點的也是水軍,目的也是為阻止曹魏劉備的攻打。如果東吳要滅蜀,必然遇蜀地天險的山川阻礙,沒有內外夾擊,東吳是打不進蜀地的。當年劉備如果不是劉璋自己引入幫忙打張魯,要進攻西川也是不容易的,何況,要滅掉已經立國的蜀漢,實力是確實不具備的。

再則,就算東吳有滅蜀的實力,東吳也不敢滅蜀。因為面對強大的曹魏,滅了蜀漢,自己也就消耗得差不多了,哪裡還有能力頂住曹操的進攻或偷襲?三足之間,無論斷了哪一足,兩足之鼎必倒!所以當年為什麼魏國進攻蜀漢東吳不牽制魏國而造成蜀漢被滅,劉禪請降,繼而東吳本身也不久被滅國呢?原因就是打破了過去諸葛亮提出的聯合抗魏的大略。因為曹魏當時是三國之中實力最強的,東吳蜀漢無論何時不聯合抗魏都是必然會被各個擊破、自取滅亡的。

孫權陸遜懂得這道理,也知道自己的實力,所以沒有乘勢追擊劉備,反而致書向劉備道歉請罪。所以孫權是個真正的政治家,眼光深遠,不圖小利,方得東吳幾十年平安。可後來的東吳繼任者目光短淺,不能聯蜀抗魏,致使蜀亡吳滅,何其哀哉?!


東方大狂俠


不論是三國仰或戰國,任何一方想一戰而滅其國,那簡直可以說是痴人說夢話。凡是天下大亂之時,群雄逐鹿,這個場面是異常慘烈的,只要是我們從歷史課本上翻到的國名,那都是有一定的抗揍能力的,不然我們一定不會知道它。

三國在我國曆史上簡直可以說是歷史老師一般的存在,有了它,我們覺得歷史有時候還是有點色彩斑斕,當然這個比喻只適合會講故事的歷史老師。我們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剝絲抽繭,看看吳滅蜀當時怎麼就是不可能的事:

其一,大環境不予許,這就好比此時大環境不允許美俄死磕一樣,因為美俄之外我們蓄勢待發。彼時天下魏有其二,蜀吳任何一方必然被魏視為盤中餐,只是到口還有點刺需要剃掉,怎可坐視吳橫刀奪食。以蜀吳相當實力,勉強滅蜀,那就是讓魏鷸蚌雙收,孫權哪有那麼蠢。

其二,我吳想高調,可是實力不允許啊,以當時吳國區區二十來萬軍力,四方防守都是肘襟見肘,那還有實力吞併一強。三國並非本來存在,而是數十年間大家死磕的平衡。誰也一時間打不死誰,只能養精蓄銳數載,打你一拳,以求累計傷害,盼著熬死對方。蜀漢經歷劉_諸強強聯手,勵精圖治數年,早已兵強馬壯,名將悍兵如雲。劉備藉著給關二爺復仇還想一舉拿下你東吳呢👽

其三,蜀地在我國那絕對是神一樣的存在,一點也不誇張,蜀總是先天下而亂,後天下而治。為啥呢?就是地利,可比關中平原的四利之地,別看天下13州,魏佔了九9個,吳佔了3個,最後只留給蜀1個,但是這一個益州,就像一個聚寶盆,歷經秦漢經營,物阜充盈,經濟發達,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你說氣人不,這讓吳怎麼打,夷陵撕開一道口,蜀國可沿江數日直下吳腹地,這誰能不慌,可吳國撕開蜀國一道口,那就是打開一扇高層樓梯間的門,爬唄,關鍵上面還有人要推你,你倒上啊!

好啦,嘮叨僅於此,拋磚引玉,後面大家想,可能性有嗎,有幾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